奇书网

奇书网>比较教育学朱利安 > 比较教育研究(第2页)

比较教育研究(第2页)

普及小学教育要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但是国家要有一个教育立法,从学制、经费、领导体制到内容,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才能确保质量,不至于流于形式。

第二,中学的学习年限应该适当延长。中小学的学习年限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前面说过,主要是由中小学教育的任务和现代文化科学水平决定的。中小学教育的任务是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和为社会培养具有文化科学知识与生产技能的劳动后备力量。学制太短了就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就要影响到高等学校的质量,不能认为学制越短越好。“**”中,没有经过广泛的实验就把原来十二年制的中小学一下子全部缩短为十年,有些地方甚至缩短到九年,这也是中等教育质量严重下降的一个原因,使得我国的教育水平和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的差距拉大了。从世界各国的中小学学制来看,绝大多数国家是十二年制,我国中小学的学习年限缩短到十年,显然是太短了。

中小学学习年限的长短与当代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有关。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学科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例如,物理学在三十年前只讲力、热、声、光、电,现在增加了电子学、核学等内容。所以从世界各国的学制来看,中小学学制有延长的趋势。但是我国的学制反而缩短了,这就势必要砍掉一些课程和课时。本来生物学是六大基础科学之一,可是这十多年来在我国的中学里被砍削殆尽,历史、地理也砍删太多,使得我们的中学生知识贫乏,眼光短浅。有些主要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内容增加了,课时却减少了,这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以化学为例,教育部新编大纲比旧大纲学时少了不少,原来是338学时,现在只有308学时,教师普遍反映中学五年内不能完成这份大纲的教学,北京、天津等地中学每周普遍增加了1学时。参照外国的情况,总结我们以往的经验,如果学制不适当延长,不但会影响教育水平,而且会因过重的学习负担而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当然,学制的长短并不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唯一因素。有的同志认为,要提高我国中学教育的质量,主要是要提高师资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等。这些意见是完全正确的。从世界各国来看,也正是因为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所以虽然学科内容不断增加,但学制并没有因此而膨胀。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师资水平不能一下子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普遍采用,我国的汉字学习又比较困难,时间总是一个常数,我们与世界各国相比,学习年限就太短了。现在中学里教学时间不足,学生负担太重,问题已经充分暴露出来,如果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就会进一步影响学习质量。

延长学制会不会增加国家的经济负担?答案是“会”。但是,如果把延长学制和中学的结构改革联系起来考虑,打消一律普及中学教育的空想,办好一批普通高中,把大部分中学改为职业中学(学制根据职业的实际需要,可长可短),就不一定会增加国家的经济负担。同时,普通中学的质量提高了,基础打好了,高等教育的学习时间相应地会缩短一点,两者相抵是很划得来的,因为培养一名大学生一年所花的钱比培养一名中学生一年所花的钱要多得多(据1978年统计,一名大学生一年要花1853元,而一名中学生只花40元)。

由此可见,普及教育、学制长短和中学结构是三件不同的事情,但它们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过去我们把普及教育和学制长短混淆了,以为学制短了便于普及教育,这是错误的。普及教育取决于国家的财力、物力,而学制长短取决于学校的任务和文化科学水平,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学制的长短又和中学结构有关,中学结构不改革,把所有的中学都延长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的。这个问题在下面还要讲到。

学制延长到几年为合适,这需要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并且要经过实验,然后才能确定下来。我的意见是小学5年可以不变,中学再延长1~2年(初中3年、高中3~4年)。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生物课。有的科学家预言,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学是一门很有发展前途的科学,我们一定在中学里把生物学基础打好。其次,要增加外语课,要在中学阶段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如能做到,学生在高等学校就能集中精力攻读专业课程。最后,要增加历史、地理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中学的课程要改革,要增设一些选修课,开展课外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差异因材施教。

第三,学制的延长要同中学教育的结构改革结合起来考虑。各国中学教育的结构有多种类型,以适应它们的工农业发展和个人条件的需要,而我国的中等教育是单一的普通中学。“**”前的农业中学和中等技术学校被砍掉了,至今未能恢复。即使恢复到“**”以前的体系,因为没有把职业教育放到应有的地位,也不能在今天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因此,中等教育的结构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为把这个改革工作做好,有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其一,要为“两种教育制度”恢复名誉。1963年的时候,为了解决中学生的升学就业问题,国家曾经提出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问题,“两种教育制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按照“两种教育制度”的设想,要办好一部分全日制中学,努力提高质量,为高等教育输送高质量的新生;另要普遍地办好各种类型的技术学校,包括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学校,为社会生产培养具有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劳动力。这本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且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学习不分阶级,不论进什么学校,只要努力,都可以进一步深造。但是“**”把这种合理的教育制度诬蔑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双轨制,在理论上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取消了所有的农业中学和中等技术学校,破坏了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育制度。因此,今天要进行中等教育的结构改革,首先要为“两种教育制度”恢复名誉,大力宣传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把它放到学制中应有的地位。否则,学生从中学毕业什么都不能干,对一部分青年来说,可能是浪费青春;对国家来说,也是极大的浪费。

其二,要与劳动计划部门相配合,根据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实际发展需要,制定一个各门类、各工种培养熟练劳动力的中等职业教育规划,建立职业教育的体系。资本主义国家是随着劳动市场的要求不断改变着它的教育结构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我们完全有可能制定一个规划。培养人的周期比较长,所以培养人的规划,必须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划提前安排。

其三,我国中等教育的结构怎样才最合理呢?这要经过周密调查,不是凭空想得出来的。参照外国的经验,是不是可以设想分三条线进行:一是普通高中,修业3年;二是普通高中,但在课程上把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结合起来,修业3~4年;三是职业中学,修业1~4年不等。

农村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中学,规定农业中学要完成普通教育的任务,分初中、高中,修业年限可以稍长一点。初中毕业大部分可以从事农业生产,一部分可以升入高一级学校。

城市中学结构改革的重点放在高中阶段。城市可以把普及教育定到初中毕业,毕业生可以进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

鼓励厂矿企业办教育,为职工子弟办结合技术教育的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为没有完成中等教育的青年职工办职业教育,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有全日制的,也有半日制和业余学习制的。

第四,要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质量。提高教师质量的问题虽然不是学制本身的问题,但它与学制紧密地联系着。没有合格的高水平的教师,修业年限再延长,也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许多同志在讨论学制问题时提到,当前教育质量太低,学生负担太重,不能把原因完全归于修业年限太短,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教师质量太低。这种意见是有道理的。(当然也不能说教师质量低是当前问题的唯一原因,所以修业年限延长的问题也不能只从这一方面来考虑。)

参照外国的经验,他们对培养教师是十分重视的。许多国家要求中学教师具有大学毕业的水平,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培养小学教师的工作放到大学里。不少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等还要求学生大学毕业以后经过实习和考试,才能获得中学教师资格证书。

从数量上讲,每个教师与所教学生的比例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因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间,世界各国都经历了儿童急剧增加的高峰时期。那几年中小学生师比例过高,出现了许多规模过大的班级,一个班达到五六十人甚至70多人,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从而影响了教育质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采取了措施,生师比例逐渐降低,取消了过大的班级。至1975年后,生师比例方面,小学约为25∶1,中学约为20∶1。现将几个主要工业化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学生数和生师比例列表如下(见表4和表5)。

表4小学教师、学生数和生师比例

表5中学教师、学生数和生师比例

同以上几个国家相比,我国中学教师无论从受教育的程度来说,还是从生师比例来说,都有很大的差别。为了抓好普及教育,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适当地调整教师队伍,特别是采取措施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是当前教育战线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培养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办好师范院校;二是组织在职教师进修提高。有的教师需脱产集中一段时间培训,让他们去参观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培训以后要经过考核,发一定等级的证书,促使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给教师编印参考资料,帮助教师掌握教材。另外,建立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组织同学科教师的备课组、讨论会,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师资培训问题,不是学制问题,需要专门讨论,因为与学制有关,只在这里简略提一下。

总之,学制改革是一件大事,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借鉴外国经验,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广泛地进行讨论,集思广益。这里只是一点极肤浅的见解,旨在抛砖引玉。

[1]原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收入本卷时,作者做了删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