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著名教育家顾明远 > 第一编05(第3页)

第一编05(第3页)

当我们要研究多个自变量对一个因变量的影响时,就要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比如,从一个人的身高、性别、年龄、人种及父母的收入来预测其体重。由于计算量大,这种分析一般由计算机来完成。目前已有很多多元统计分析软件包,常用的有SPSS和SAS等。它们一般都提供“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程序。逐步多元回归技术就是先在所有的自变量中寻找与因变量相关最大的一个自变量,然后从剩下的自变量中找出相关最大的自变量,如此往复,直到分析完所有自变量为止,或者到剩下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很弱,无助于解释因变量的变化为止。然后,计算机就可以打印出因变量与每一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一个多元相关系数矩阵R,以及回归方程。

回归分析是多元统计技术之一。常用的多元统计方法有: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路径分析和多维标度分析等。[112]这类方法的数学分析比较复杂,但是它们都已被编制成计算机软件。要使用它们,并不需要掌握深奥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育研究中,它们已得到广泛应用,比较教育研究中也不例外。

第九节系统分析法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系统分析法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之上的。它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从系统总体出发,在系统整体与构成系统的诸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揭示和处理研究对象的性质与规律,从而达到最佳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出现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和超循环理论等,丰富和发展了系统理论。当然,随着系统理论自身的发展,系统分析法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一、系统分析法的基本原则

尽管系统分析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应用广泛,但是并不存在一个大家都遵循的固定的模式。[113]不过,以下几个原则是系统分析法的基本特点,这些原则是由系统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1。整体性原则

系统是由许多要素(子系统)组成的,但是系统的功能不等于各子系统功能的简单叠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一个由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手段组成的课堂系统,除了用教师的资格、学生的数量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等可量化的指标进行描述之外,还要对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模式,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后一方面可能是更重要的方面,往往被那些热衷于定量研究的学者忽视。因此,在分析教育问题时,要牢固树立全局的观念,始终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2。联系性原则

联系性原则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其二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因此,应当从系统、要素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来考察系统。比如,教育系统中的课程的革新,在系统内部,将导致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改变、教学辅助设施的更换,以及教师的重新培训等;而在与系统外部关系上,则表现为向外部征集有关资源和在一定时间间隔之后提供新型的人力资源。从宏观上看,这个原则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已有所体现。比较教育学者重视对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教育系统有自身的层次与结构,有自己的子系统,然而,它只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在分析教育系统时,要把社会的其他子系统看作教育系统的外部环境。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即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就不同。系统的功能反映外部环境的需要,同时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系统分析过程中,经常采用结构功能分析法。

3。动态性原则

在分析过程中,应当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系统。任何系统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之中的,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既影响环境,也受环境的影响。因此,系统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社会变革可能导致教育系统的某些功能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可能表现为要素的增减,也可能表现为结构的重组。

4。最优化原则

人们对系统进行研究和改造的目的,是使系统达到最优运转的状态。一个系统可能有多种组成方案,系统在适应环境的变化时也存在多种应变措施,系统分析的任务就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和原则,设计和选择最优的方案,使系统最佳化。例如,为了解决教师短缺的问题,既可以采用提高工资待遇以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的办法,也可以采用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广播电视授课)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的措施。系统分析的任务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两种措施进行分析比较,从而确定最优方案,以作为教育决策的依据。

我们认为,上述系统分析法的基本原则也可以看作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系统和研究目的,可以应用多种系统分析方法。总的来说,系统方法的基本构成是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和动态方法的辩证统一。结构方法是朝向系统内部的研究方法,它基于系统的内部结构,要求把握系统功能所依赖的结构,实现系统结构的优化。功能方法是朝向系统外部的,它基于系统外部行为的描述,把系统当作“黑箱”,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把握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功能的优化。动态方法则是从系统进化的角度出发,揭示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

二、系统分析法实例

下面举一个系统分析法的实例。库姆斯在他1968年的著作《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TheWorldEdualCrisis:ASystemAnalysis)一书中,采用了系统分析法。他着重从教育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以及它们与系统内部结构关系的角度分析世界教育问题。他把教育系统划分为12个主要组成部分,如图6-3所示。[114]其中的12个要素是:目的、优先目标、计划、内容、教师、学习资源、设施、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研究、费用。

图6-3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

为了分析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库姆斯又对教育系统的输入与输出进行了分类,其结果如图6-4所示(图中右边一栏的详细内容省略了)。[115]

图6-4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库姆斯还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世界各国的教育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他采用的模型仍然是输入与输出,如图6-5所示。[116]在这里,他把某国(X国)的教育系统从外国“进口”(输入)的要素分为:前来学习的外国学生和研究人员、从海外学成归来的本国学生和研究人员、前来援助本国教育的外国教师和专家,以及外国的知识、技术与文化;“出口”(输出)到外国的要素分为:带着新知识回国的外国学生和研究人员、前往外国学习的本国学生和研究人员、前往援助外国教育的本国教师和专家,以及对外国有用的知识、技术和文化。

图6-5世界各国教育系统的相互关联

系统分析法应用广泛,而且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笔者在本书中也力图贯彻系统分析的思想与方法,例如,本章第二节给出的图6-1“教育系统要素关联图”就是这种努力的一个结果,它也是本书的基本分析框架。

[1]王承绪、朱勃、顾明远:《比较教育》,256~25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转引自王承绪、朱勃、顾明远:《比较教育》,25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沈剑平:《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分期》,见瞿葆奎:《社会科学争鸣大系——教育学卷》,46~5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4]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4~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5]JürgenSchriewerandEdwinKeiner,“uniPatternsaraditioionalSdGermany”,parativeEduReview,1992,36(1)。德国第一个教育学教授职位于1779年设于哈勒大学,其拥有者为ErnstC。Trapp。

[6]滕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50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滕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53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8]转引自[美]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吴元训等译,498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9]WolfgangMitter,“tTreionalResearEurope”,EuropeanJournalofTeacherEdu,1992,15(12)。

[1enSchriewerandEdwinKeiner,“uniPatternsaraditioionalSdGermany”,parativeEduReview,1992,36(1)。

[11]PhilipE。Jones,parativeEdu?Purposea。LuiversityofQueenslandPress,1971,p。48。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