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人们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民主(教育机会均等)的理想,使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中等教育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没有普及,那么在战后短短的30年间,不仅中等教育的入学率达到80%~90%,而且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达到20%以上。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80年大学毛入学率,美国为55。6%,日本为30。5%,法国为25%,德国为25。6%,英国为19。1%。[11]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整个社会显现出高学历的特征,为建立学习型社会创造了条件。
2。教育的终身化
各国在教育观念上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围,提倡终身教育。196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讨论了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决定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全部工作的主要指导路线。终身教育要求教育不仅面向少年儿童,而且要面向所有的人,为所有的人在他需要的时候提供学习机会;不仅要举办学校教育,而且要发展社会教育。终身教育使教育的年限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使教育的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展。
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反映。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使得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和社会生活不断变革的需要。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生存。终身教育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结合,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结合;要求各类学校能够通融,能够为学习者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从一种学校转入另一种学校。
3。教育结构的多样化
教育的终身化带来了教育的多样化,它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各种力量,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各种渠道,建立全民学习的社会,而单一的教育显然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因此,办学体制和专业结构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教育结构的多样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行政上的分权倾向,这是教育民主化的重要内容,它为调动社会各界和教育领域内各部门积极参与教育管理提供了可能;二是学校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它与信息社会纷繁复杂的实际相符合,与社会的多种需要相适应。
4。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20世纪60年代课程改革运动更新了中小学课程的内容,使它较好地反映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尽管这次改革受到各方面的非议,但它推进了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为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了众多人才。当前教育内容正面临着21世纪科技的发展且需要进行再一次改革的问题。当代科技发展表现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且以高度综合为主的趋势。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加以改革,实现教学内容和基础课程的现代化。与此同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互相渗透和融合,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5。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
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正在使教育思想、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发生变革。特别是计算机和系统信息网络的运用,使教育的空间正在扩大。多媒体教育系统的广泛应用,将使教学计划变得更加灵活,有利于实行弹性学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在学校内部,班级授课制正在受到严重挑战,个别化学习系统开始建立。远距离教育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它扩大了时间和空间,使集中学习变成分散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有人甚至预测了学校的消亡。我们认为,不管个别化学习多么发达,学校是不可能消亡的。学校作为传播民族文化传统的场所,它的文化氛围对人的熏陶、对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任何形式代替不了的。
6。教育的国际化
通信和交通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影响,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教育与文化领域的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大量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在异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和顾问,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会议,成群结队的跨国旅行者,民间往来的各种信件,都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一体化的世界给教育提出许多新的目标和问题。教育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教育的国际化表现在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等方面。
7。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对人才的培养上。教育的基本职能不再是保存和传授已有的文化,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育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等。可以说,每个教育细节都可以反映出现代教育观念与传统教育的不同。
教育的现代化也可以分为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面。如果说教育的普及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等属于物质层面,反映物质的质和量,那么教育的终身化、多样化则属于制度层面,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无疑属于观念层面,但它又渗透于其他两个层面。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主导,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转变必然要求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又反过来要求观念的转变。
第四节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这里遇到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能不能促进和如何促进民族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从而促进国家现代化的问题;二是教育如何吸收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如何摒弃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化传统,促使教育自身现代化。本书从总体上来讲,就是想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一、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世界各国,特别是东方国家,都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传统。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传统十分深厚的国家,这一问题更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现代化首先从西方开始,人们往往容易把现代化与西方化联系起来。同时,人们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时候也必然会带来他们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因此,东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有一段时期,人们往往将欠发达的原因归咎于传统,而以西方为中心基点的现代西方的发展学说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许多迟发展国家如日本、新加坡等,都是在合理地继承各自的文化传统的情况下走向现代化的,而有些急于摆脱文化传统的欠发达国家至今未能实现现代化。因此,对于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问题需要审慎地研究。
实际上,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的现代化的对立是相对的,两者之间还有适应、协调和促进的一面。从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说,第一,民族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基础、前提、立足点和出发点。没有一个民族能把自己的社会先变成一张与传统毫无关系的白纸,再在上面重新画上现代化的美景。现代化只能站在一个现实的基础之上,而这个现实即包括传统。考察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就可以发现,所有国家无不遵从这一基本规律。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传统十分深厚的国家,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这里;其他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也都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但也继英国之后相继实现了现代化。这种现代化都是在其各自的文化传统之上建立起来的,因此虽然都属早发、内发型国家,却仍能各具特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历史较短,文化传统的影响较小,但它们的现代化也并未完全摆脱殖民地时期形成的传统。东方文化历史久远,而日本已经走上现代化,其他亚洲国家的崛起也正在改写近代以来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现代化中蕴含着东方文化传统。这些都是现代化基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明证。第二,民族文化传统的合理内核促进现代化进程。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些内容反映了旧的时代特征,但并不排除民族文化传统中蕴含着反映民族性和人类性的内容,后者代表了这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方向。它们虽然存在于旧文化当中,但不属于旧质文化;相反,它们能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刷下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例如,首先进入现代化的国家许多是临海国家,海洋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本来就含有与其他民族交往的开放传统和从事商贸活动的商业传统,这些传统在现代化的激发下有效地促进了这些国家迅速地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再如,东方传统中的团结合作、纪律严明、忍辱负重等品格,为亚洲国家在内忧外患的不利状况下迅速完成经济起飞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文化的自强不息精神,必将促使中国以更快的步伐迈进现代化国家的行列。第三,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它能形成一种民族精神,激发民族活力,从而使民族在复杂、曲折的现代化道路中获得新生。从世界文化史来看,现代化国家的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杠杆就是本民族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些国家的人民总是以虔敬的心情缅怀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对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遗迹都倍加珍惜和爱护。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了占世界总人口15的人民,在自己的国土上抗击侵略者和建设自己的家园;改革开放以来,全世界华人都在为祖国的现代化出力。
二、教育传统的现代转化
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的现代化的影响是通过教育传统进行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和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一样,既有矛盾、冲突、对立的一面,又有适应、协调和促进的一面。
前面谈到,教育传统受到各个时代,各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是在不断变革中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国家的教育传统可以说是这个国家原有的教育传统遗传和变异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传统。教育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凝固性,因此,它总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优化旧的教育传统和创造新的教育传统的过程。
教育传统在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有表现,但最主要的是表现在教育观念上。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在以下几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第一,现代教育观念要求主动适应社会变革,而传统教育观念倾向于被动调节。第二,现代教育观念是开放的和动态的,而传统教育观念以自我封闭和墨守成规为特征。第三,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多样性,而传统观念强调单一性和统一性。第四,现代教育观念在发挥教育功能和进行教育的自身建设方面具有超前意识,而传统观念注重过去,具有滞后性。第五,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个性化,而传统观念重视标准化。[12]
传统教育观念在各国都有具体的表现。就我国而言,需要进行变革的传统教育观念主要有:①狭隘的教育价值观,即只把学校教育看作政治斗争的工具,为统治阶级服务,看不到它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尤其是忽略了它在人的发展中的功能。②往往把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发展对立起来,看不到社会的发展需要以人的发展为前提。③因循守旧的人才观,即只要求受教育者恪守传统的知识和技艺,守住祖宗家业,而不重视启迪受教育者开辟新的知识领域,鼓励他们的创造精神。④轻视实践和轻视技术的观念,即不让学生接触社会,不参加生产,不重视职业技术教育,鄙视一切技艺性的职业和劳动。⑤僵化的教学观,即强求一律,方法呆板,强**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等。这一切源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下,再加上封建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
教育传统的转化是整体性的和全方位的,它涉及教育传统的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面,以及人员、财物、结构、信息等教育系统的各个要素。这三个层面和各个要素之间又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并不一致。从三个层面来看,教育观念的转化起主导作用。从四个要素来分析,人员要素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第一,人员要素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是施教者,教育方针要由他来贯彻,教育目标要由他来完成,教育内容要通过他来传递。受教育者则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目的的直接承受者。教育的特殊规定性就是培养人。促使受教育者自由、全面地发展,是教育的内在价值。第二,其他要素作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都是为它服务的。第三,其他要素也要通过人员要素起作用,但在强调人员要素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要素的作用。信息要素包含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内容。前面讲到,教育观念起主导作用,教育者(人员要素)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教育目的。
教育传统的现代转化不是凭空能完成的,需要一定的条件。就我国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业门路的拓宽是根本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国际交流、扩大眼界是外部条件;随着教育的普及,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传统观念转化的内部动力。同时,教育部门不能坐等条件的成熟,需要主动、积极地推行教育改革,以促使人们转化教育传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