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比较教育研究 > 第三编03(第2页)

第三编03(第2页)

表14-5日本教育经费负担(1984年)

英国和德国政府所负担的教育经费中,州和地方政府负担占绝大部分,均在90%左右。在大学的经费中,英国中央政府占75%以上;而德国主要是州政府负担,占90%以上,但高等学校可以从联邦各部门和企业获得科研经费的资助。

在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中有一部分来自世界银行的贷款及其他援助项目。世界银行自1962年开始资助教育投资计划,以后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它的政策也有很大的改变。起初,世界银行规定教育贷款不得用于初等教育,也不得用于文理科大学院校,只能用于与计划项目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管理或职业教育。而现在,世界银行既投资初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包括非正规教育),也投资技术和职业教育及师资培训,同时,还投资课程改革、学校教科书、其他教育软件建设和学校基本建设与设备。[51]世界银行教育投资的策略如下。

第一,只要资源具备和条件许可,便应向所有儿童和成年人提供基础教育,在所有层次上发展正规和非正规教育。

第二,为了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社会公平,应当不分性别、种族背景、社会与经济地位,向所有人提供教育机会。

第三,教育体系应当最大限度地努力提高管理、分配和资源利用方面的内在效率,以便增加受教育者数量和改善教育品质。

第四,教育应当与工作和环境联系起来,以便从数量和品质两个方面提高受教育者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其他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第五,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发展中国家需要扩大和保持它们各自机构的潜力,以便对教育和训练计划进行设计、分析、实施和评估。[52]

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为教育和培训提供的贷款为平均每年7亿美元。在1990财政年度,这一数字增加了一倍多,达到近15亿美元,1991财政年度的数额高达22。5亿美元;而在1992财政年度中,对所有形式的教育项目的贷款额共计18。84亿美元。20个国家的26个项目得到了批准。贷款的策略是支持广泛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主要用于扩大教育机会,尤其是初等教育和为生活条件差的儿童提供教育;提高各级教育的质量;提高该部门中资源使用的效益。[53]

世界银行贷款从总数来讲数额不小,但对教育经费十分困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目前,不论哪种类型的国家都在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开辟多方财源,以克服学校经费的拮据。

第四节教育资金的分配

教育资金的分配是指教育资金用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比例份额。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同时也影响到教育的投资效益。由于各国国情不同,采取的教育政策不同,教育分配也不尽相同。

从表14-6可以看出,初等和中等教育所占教育资金的份额总是大于高等教育,但高等教育资金所占的比例,各国极不相同。美国为24。4%(1988年),日本为19。0%(1988年),印度为17。0%(1988年),中国为20。6%(1988年)。

表14-6部分囯家教育资金的分配

教育资金因教育层次不同而不同。不同教育层次的每个学生的费用差异是巨大的。根据世界银行的计算,不同地区平均用于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每个学生的教育经费之间的差异很大。从表14-7可以看出,工业化国家用于每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的开支平均只是每个接受初等教育学生的开支的2倍,但发展中国家则要高得多,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竟然高达100。5倍。

表14-7政府用于每个小学生的开支与用于每个大专院校学生的开支比较(1976年)

另一种计算方法只是根据每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计算生均教育经费指数(见表14-3)。总体上讲,所有地区初等教育是相对便宜的,高等教育要贵得多。这是因为高等教育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而这些仪器都是十分昂贵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讲,这些仪器设备的价格与本地区的生活指数相比,更是贵得多,因此,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费用必然会高得多。中国的高等学校还支付学生的奖学金和许多社会设施的费用,因此,更是昂贵。

教育经费的分配涉及教育投资的效益问题。教育研究者及经济学者都公认,初等教育的社会效益最高,而高等教育是个人收益较大。因此,许多学者主张,高等学校要收取高学费。但是收取高学费又与教育平等相矛盾,会把一部分天赋高但经济困难的学生拒之门外。因此,收取学费必须与奖学金制度和贷学金制度相配套,使不同经济条件的学生都能同样受到高等教育。

虽然公认初等教育的投资社会效益高,但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把大部分投资份额分配给高等教育,这是由于这些国家求才心切,需要培养高级人才。但是有时事与愿违。由于基础教育不发达,整个劳动者素质太低,制约着该国新科技的应用和经济的发展,高级技术人才反而无用武之地。有些国家由于高等教育发展过快,造成大量高级人才的外流和失业。这不能让人不引以为戒。正如孔布斯所说:“历史清楚地告诫人们,没有任何国家在其全国半数人口未能受完基础教育或浪费一半人力资源的情况下还能期望经济上的繁荣。”[54]

第五节教育投入的未来趋势

总的来看,教育经费在未来的岁月中,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首先,教育的需要不断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要完成这两项任务需要大量资金,但各国当前的经济状况很难增加大量的投入。

其次,发达国家近几年来经济不景气,国民经济徘徊不前,即便不久经济复苏,恐也难恢复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盛况,大量增加教育投入的可能性不大。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虽然减少了基础教育的压力,但高等教育因学生人数下降,影响到学校的收入,许多学校删减了必要的课程,有些学校甚至只好关闭。大学教育的费用日益增加,使许多大学难以为继。

再次,教育费用不断上涨。当前正处在教育技术更新的年代,信息社会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在学校的应用,都需要大量资金,但各国财政似难以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最后,世界许多国家都将进入高龄社会,教育经费遇到老龄保健、社会福利,乃至治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公共事业的竞争。可是每个国家的财源都是相对固定的,教育经费能否竞争得过其他公共事业?对此,人们难以预料。

如何摆脱教育财政的困难,恐怕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多种渠道集资;另一方面要精打细算,把现有教育资金管好、用好。在实际工作中,资金的浪费是普遍的。如果能减少浪费,就等于增加了经费,因此,要研究教育的经济成本和投入的社会效益,使教育资金使用得更合理、更节约。总之,等待是没有出路的,只有积极想办法,走改革的道路,教育事业才会蓬勃发展。

第十五章师资培训和教育发展

在前四章中,我们已经对教育系统的人员要素、结构要素、信息要素和财物要素中的代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本章将讨论教育系统自我再生产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即教师问题。教师也是教育系统人员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培养方式、专业资格、工作报酬和社会地位与教育发展及国家发展关系密切,有必要专门讨论。

第一节教师的供求状况

教育的质量除了依靠学生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外,主要有赖于教师的水平和献身精神,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保证。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的大发展,世界各国的教学人员增长很快,具体见表15-1和表15-2。

表15-11965—1990年世界教学人员的增长情况(按1965年基数100计算)

续表

表15-21980年和1990年各级教育中女教师的百分比

1965—1990年全世界教师增长很快,增长率超过了入学人数增长率。1990年约有教师4670万名。教师人数绝对增长最多的是在初等教育领域,而比例增长最大的则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女教师在世界初等教育教师中的比例已超过50%;但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中等教育中女教师所占比例不到40%,尤其是非洲和亚洲国家,女教师的比例更低。

说到教师的状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差别,需要分开讨论。

一、发达国家教师的状况

发达国家教师的状况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需求由短缺变为过剩。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教师需求逐年减少,促使教育当局削减师资培训计划。例如,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师范学院的学生数由1971年的11。4万人减少到1984年的4。5万人。

教师需求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几个。首先,到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各级教育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入学率已达饱和,因入学人数增加而需要新教师的状况不再出现;其次,由于60年代以后出生率迅速下降,入学人数减少。如在美国,小学注册人数总数从1965年的3191万人减少到1976年的2592万人。由于学生人数减少,师生比例降低了,由原来的1∶28下降到1∶20;法国则由552万人减少到456万人,师生比例由1∶25降到1∶18。[55]个别国家入学人数虽有增加,但数量极微。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