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法]保罗·朗格让:《终身教育导论》,滕星等译,50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8][法]保罗·朗格让:《终身教育导论》,滕星等译,53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9][法]保罗·朗格让:《终身教育导论》,滕星等译,57~65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0][法]保罗·朗格让:《终身教育导论》,滕星等译,81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1][法]保罗·朗格让:《终身教育导论》,滕星等译,56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2]“learningtobe”本是一个导向人性自由和教育解放的概念,“学会生存”的译法在中文语境中过于功利化,不符合英文本意。另外,从《德洛尔报告》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toknow;“学会做事”,learningto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hers;“学会生存”,learningtobe)中,我们可以看出,前两项主要针对教育如何帮助人认识和控制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第三项主要针对教育如何帮助人学会与他人相处,而第四项从逻辑上来说,应该是延续“外部世界—他人—自我”的思路,集中关注人本身的一大教育支柱。因此,笔者同意应将“learningtobe”翻译为“学会成人”,这样才能体现“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这样的教育主体性内涵。具体参见沈俊强:《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合作关系的研究——以“全民终身教育”为视角》,98~100页,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19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199~200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200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20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7]顾明远:《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8]UNESCO,WorldDeoionforAllandFrameworkforAeetBasigNeeds,Paris,UioioifidCulturalanization,1990,p。1。
[29]UNESC,WorldDeoionforAllandFrameworkforAeetBasigNeeds,Paris,TheUioioifidCulturalanization,1990,p。3。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8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8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3]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一集)——美国、苏联、日本、法国、英国1981—1986年期间教育改革文件和报告选编》,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4]高级职位包括副秘书长、助理秘书长和分管各部门的主任官员等职位。
[35]http:。un。asearchvie?symbol=A66347&referer=http:。un。enmai&Lang=c,2012-08-20。
[36]TheLaborParty,OpeningDoorstSociety,1998,pp。133-142。
[37]UowardsKies,2005,p。69。
[38]UowardsKies,2005,p。60。
[39]UNES-TermStrategy,2007,p。16。
[40]该标准制定于1976年,并于1997年第一次修订。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各国教育政策和结构发生的变化,第二次审查和修订了教育标准分类。2011年修订的教育标准分类,根据教育课程内容的复杂程度和专门化程度,将教育体系从低到高分为9个等级序列,即0级早期儿童教育、1级小学教育、2级初中教育、3级高中教育、4级中等后非高等教育、5级短期高等教育、6级本科教育(学士或等同)、7级硕士教育(硕士或等同)和8级博士教育(博士或等同)。
[41]OECD,EduataGlance2010:OEdicators。http:。dot520。3746,en-2649-39263238-45897844-1-1-1-1,00。html,2014-10-11。
[42]曾满超、王美欣、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
[43]顾明远:《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