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比较教育研究 >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1(第1页)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1(第1页)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1]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教育国际化

新的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不仅使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因素,而且带来了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各种变革。而最大的变革是人们价值观的变化。知识经济使人们看到了人的价值、知识的价值。知识经济使人们认识到,人不是简单地创造资本的机器,人是社会的主人,又是自然的一员。人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是第一位的。人的创造、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也使人对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确实离不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但教育不是消极地适应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教育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最终的目的是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影响到文化的国际化和教育的国际化。但不要误解,文化教育的国际化不是文化教育的全球一体化,它不同于经济的全球化,而是说文化教育也必然会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主要是指文化教育的国际交流与融合。当然,其中充满着矛盾与冲突。

二、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一词最早出现在1959年的英国《经济学者》杂志上,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一词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是指人类的活动跨越大陆和地区,突破了地域和民族国家的局限,形成了全球广泛的交流和联系。

全球化首先表现在经济领域。跨国生产、跨国消费、全球范围的金融流动、集装箱运输、卫星通信、互联网技术等,使得各国经济互相依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立地生存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现代化。现代化必然会导致经济全球化。现代化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化发轫于西方,但并非只有西方才能实现现代化。后发国家虽然现代化来得晚一些,但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会走向现代化。当然,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并非只有西方一种,各个国家应当走自己现代化的道路。由于现代化发轫于西方,再加上西方的强势经济和文化,因此,有人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甚至称它为美国化,也因此有人反对全球化。但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回避不了的,人们只能更好地认识它、利用它。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教育的国际化。文化教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民族性具有固守民族文化的特点,但文化发展又是动态的,是在继承和固守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逐渐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文化教育的国际化同样被看作一种“脱越”的过程。一些原本在特定地点或人群中使用的符号、形式、价值观念脱离本土,传播到其他地方;一些原本固着在本土的符号和形式被外来者取代;同时一些新的符号和形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和流行。文化的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化制度,如奧林匹克运动会、奥斯卡电影奖,以及其他各种电影节、文化节、人类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保护等。有些文化原本是在特定的民族国家或地区流行的,现在则为全世界所关注和保护。凡是符合时代要求,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文化教育都会被不同民族吸收和融合。如人类发明的各种先进技术、各民族创造的艺术,都会很快地传播到全世界。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教育的融合,同时也带来了冲突和焦虑。冲突表现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不和谐,不能相融合;焦虑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浸透,本土文化有被融化、被改变,甚至丧失的危险。出路何在?一是采取开放的心态,学习、吸收世界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并使之本土化,融合到我们民族文化之中,不断创造民族的新文化。二是继承和弘扬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并向世界传播。

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意义

2010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推进教育国际化,对于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化,一方面,它把全球所有地区、所有国家都纳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体系之中,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激烈的国际竞争。正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劣势,主要靠输出资源和劳动力,要依靠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所以,有的经济学家指出,经济全球化最本质的东西是发达国家把夕阳工业输出到发展中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劳动力;同时输出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麦当劳文化已经传遍全世界。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来发展自己的工业,发展自己的经济;另一方面要在引进技术中创新,创造自己的新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这样,发展中国家才能不依附于发达国家,才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如果不在技术和人才上有所突破,就难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扩大教育开放,引进先进的技术,培养创新人才。

第二,推进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的现代化首先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我们只有面向世界,向发达国家学习,并在学习中自主创新,面向未来,培养人才,才能实现我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教育国际化是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我们派遣留学生到发达国家去学技术;另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用现代教育来改造旧教育,通过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

第三,教育国际化是日益频繁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必然趋势。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教育的国际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间的交通越来越便捷,信息交流越来越快捷,大大降低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教育与文化领域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产品借助新型的大众传媒跨越国界,传播到全世界。大量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在异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和顾问,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专业会议,学者之间的信件往来,都促进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某一国家的某项教育改革可以迅速传遍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闭关自守,无视国际教育的发展。

现代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国际现象,在历史上,欧洲的大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也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儿童的成长有共同规律,教育有共同规律,因此,培养人也是有共同规律的,是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教育只有坚持扩大开放,加深国际化程度,才能更好地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充实和丰富我国的教育。

四、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有的学者不赞成提教育国际化,其实,这是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问题。教育国际化并非西方化,也不是国际趋同化。教育国际化是指国家间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以及跨国的教育活动等。教育国际化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国际化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作办学。《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可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境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知名学者)、信息资源(课程、教材等)、管理资源(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如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加学校等都是合作办学的典型。

第二,聘请专家。吸引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学校要面向世界,向世界开放,聘请世界一流专家到我国学校任教,引进国外学科的前沿成果,引进先进的课程和教材。这是我国高等学校走向世界一流的捷径。香港科技大学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办成知名大学,就在于他们向世界开放,从世界上引进人才,当然还有充足的经费和优越的政策环境的支持。这是教育国际化极好的案例。

第三,合作与交流。即开展政府之间、学校之间的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签订科研合作、人员培训等合作项目;扩大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等,使我国高等教育融入世界,为世界学术界、高等教育界认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