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文化研究[1]
一、提倡教育的文化研究的意义
大家知道,教育是人类社会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教育离不开经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300美元的情况下,恐怕不大可能普及教育;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决定了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规格。教育离不开政治,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规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决定着教育体制的建立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但是教育更离不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又相对独立于一般文化。教育受文化的影响比受经济、政治的影响要深刻得多,久远得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是快速的,而民族文化的变化是缓慢的,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的凝固性、传承性。我们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不仅东西方国家的教育观念有很大不同,而且不同文化圈的教育观念也不相同。在西方,北美文化圈国家的教育与欧洲大陆文化圈的教育不同;即使在欧洲大陆,法国与德国的教育也迥异。而在东方,儒家文化圈国家的教育观念却大致相同,都沉溺在追求名校、激烈考试竞争之中。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持久的,虽然有时因社会的剧烈变革,有些文化传统会隐匿起来,但一有气候又会很快复苏起来。最典型的例子是俄罗斯东正教的文化传统,虽然在苏联期间被大大削弱了,但苏联解体以后又立即恢复起来。我国延续了近1300年的科举制度虽然在100多年以前就废除了,但科举文化的观念至今还残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因此,研究教育必须研究影响教育的文化传统。
教育的文化研究由来已久。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M。E。Sadler,1861—1943)在一次讲演中就提出文化研究对比较教育的重要意义。他的一句名言是:“在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不应当忘记,学校之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内部的事情更重要,它们制约并说明校内的事情。”他说的校外的事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在他指导下发表的《教育问题专题报告(1897—1914年)》就详细分析了各国教育的文化背景。[2]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汉斯(Nis,1888—1963)提倡因素分析法,把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宗教因素和世俗因素。自然因素包括种族因素、语言因素、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宗教因素包括天主教传统、英国国教传统和清教徒传统;世俗因素包括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3]可以看出,在三类因素中文化因素占了主要地位。因此,大到一个国家,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教育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小到一个地区,要了解这个地区的教育就要了解这个地区的文化背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分布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新中国成立前,只有21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包括通用汉文的回、满、畲3个民族)。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甚至在同一个民族内部的不同地区之间也不平衡。有的少数民族从事畜牧经济,有的从事农业经济。56个民族虽然语言不同,生活方式、生产水平也不同,但都统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大传统中。研究中国的教育就不能忘记这些。
我国教育要走向现代化,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时代精神的创新人才。但是我们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原因是什么?原因虽很复杂,但其中之一不能不说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的精华是优秀的,但不能不承认其中也有落后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旧时代的文化,据学者认定,它从先秦时期就开始形成,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没有根本的改变。虽然它起到了团结中华民族和统一国家的作用,它的基本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但它毕竟是旧时代的文化。它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吸收时代的新精神,就会阻碍现代化的进步。因此,我国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克服上述教育现实中的缺点,就必须研究形成这些缺点的文化基础。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应该继承和发扬,哪些需要摒弃或改造,以便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是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研究的初衷。[4]我在后来出版的该书前言中开门见山地写道:“有一些教育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为什么素质教育在我国如此难以推行?为什么学历主义在中国人头脑中经久不衰?为什么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发展不起来?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提倡教师和家长都要转变教育观念,但转变什么观念?旧的观念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新的观念又如何才能产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进了许多外国的教育理论和思潮,哪些理论切合我国的国情?又如何使它本土化?思来想去,觉得这些问题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5]
以上是就中国教育而言的,对于外国教育,也需要开展文化研究。我们提倡教育国际化,吸收世界文明的一些优秀成果。但哪些是优秀的,其优秀的教育经验是在什么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也需要做深入的文化研究。我们曾承担了“八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课题,选择了中国、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和俄罗斯6个国家,分析了这6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及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对教育的影响。后来形成《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一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
我们所做的教育文化研究还是极其初步的,在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中仅仅开了一个头。我认为,无论是进行多国教育的比较研究,还是对我国教育现实的研究,都必须重视其文化背景的研究。本文也想引起教育研究者对文化研究的重视。
二、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为了开展教育的文化研究,需要厘清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首先我们对文化要有一个认识。文化的内容很广泛,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据说文化的定义有200多种。我们采纳其中几种较有代表性、权威性的说法。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文化必由人类生活开始,没有人生,就没有文化。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6]又说:“此所谓人生,非指各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体所共同集合而成的人生,包括人生的各个方面、各部门,无论物质的、精神的均在内,此始为大群体人生的总全体。”[7]梁漱溟先生说的与此有点相似: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的生活的样式罢了”。[8]这里梁漱溟先生提出了民族的概念,也就是说钱穆先生说的大群体,也可以理解为民族,当然不限于民族,集居在不同地区的群体也会有自己的文化。张岱年、程宜山两位先生合著的《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一书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9]这是指文化的大概念,没有具体说哪一民族或哪一群体的文化。以上几种对文化的界说都强调了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方式。人类活动的内容多种多样,有物质活动,有精神活动。教育是人类的重要活动,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大家都知道,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就是用文化来培养人,培养具有文化的人。
人类一开始就是分成族群存在的,后来逐渐组成国家。文化存在于每个族群之中,因此,文化总是一个民族、一个种族拥有的文化,没有抽象的文化,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同时文化又具有时代性。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这种变化才使得民族文化有活力。因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两大特征,而民族性包含着该民族的基本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包括科学、艺术、教育、宗教、道德、法律、制度、建筑、思想、价值观、风俗、习惯等。学术界对文化的构成有多种分类。一是二分法: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或者分为观念与实体、内隐与外显。二是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是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10]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又相对独立于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把文化传授给下一代,使人类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文化对教育又起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文化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的价值观和民族心理影响到教育的价值观。有的学者认为,东方文化是求善的文化,西方文化是求真的文化;有的学者认为,东方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11]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差别必然会影响教育的价值观。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其价值取向是追求人格的完善。西方文化则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细分起来,东西方文化圈内,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也有所不同。例如美国文化与英国文化就不相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些移民来到美洲新大陆,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靠个人的奋斗和开拓,因而个人主义融于每个美国人的血液中,深深影响到美国教育的价值观。英吉利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与美国大不相同,他们崇尚传统。这是由于传统在英国没有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彻底否定,所以英国人生性保守,许多古老的制度和观念保留至今。他们的教育价值观也趋于保守,贵族式的教育制度、培养绅士风度的教育目标至今仍是英国教育的价值追求。在东方儒家文化圈内,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与日本文化的价值观又有不同。中国文化重视和谐、中庸、宽容,中国的教育价值观历来强调“立人”“达人”,培养学生自我修养、关心别人。日本文化是一种岛国文化,强调一个“忍”字。这个“忍”字反映了一种压抑的、狭隘的心理。日本学者南博就认为,作为日本人社会行为动机的主要特征,是存在着一种自我不确定感。[12]这种文化价值观必然影响到他们的教育价值观。
第二,作为制度文化的国家文化政策影响到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总会制定一定的文化政策。这种文化政策当然受到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同时影响到当时的教育,并形成相对凝固的教育制度。欧洲大陆在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双轨制教育制度一直延续至今。虽然随着教育的普及,双轨制正在逐渐淡化,但重视技术教育是其传统。法国是中央集权制国家,从法国大革命时期形成的大学区教育管理体制延续至今。中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制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影响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长达2000年;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作为一种制度文化也影响中国教育近1300年,而且至今还有其影响。日本明治维新采取全盘西化的文化政策,提出“和魂洋才”的主张,培养了日本一代精英。
第三,作为物质文化的文化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及其生产方式和呈现形态,也影响着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影响到文化本身的发展,也影响到学校教育;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使得典籍能够广泛传播和保存,学校教育开始有了教学用书;工业生产的出现促进了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创立;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学校课程的改革。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反映工业发展的要求,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认为要把有用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13]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更是使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信息技术正在冲击着课堂,迫使传统教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第四,历代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著作是文化的精神产品,这些著作无不影响到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哲学思想,文艺复兴时期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的教育著作,近现代的赫尔巴特、杜威等的教育思想,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至今仍在影响着不同国家的教育。
第五,宗教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西方早期大学都有宗教背景,因此,西方教育研究很重视宗教因素的研究。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汉斯就把宗教因素作为影响教育的三大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少数民族多数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虽然宪法规定,教育与宗教分离,但民族的宗教信仰无形中影响着教育。
第六,民族语言影响到教育。语言是民族的标志,承载着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世代创造文明的结晶,它反映着民族精神、民族生活的全部历史。正如俄国伟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语言不仅表现为一个民族的生命力,而且它正是民族生命的本身。民族的语言一旦消失,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14]因此,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重视本国、本民族语言的教育。但是一个民族要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又必须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国家的少数民族必须学习主流文化的语言,才有利于民族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学就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下面我们来讨论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或者叫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下列几方面的文化功能。
第一,教育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文化的传播有多种渠道,有横向传播、纵向传播两种方式。横向传播主要通过民族之间友好交往、婚配、贸易、战争;而纵向传播主要依靠教育。当然,现代媒体,如报刊、图书、电视、手机、网络等也在横向、纵向地传播着文化,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依靠教育。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它的任务就是向下一代传播文化,使下一代能够从一个自然的人成长为社会的人。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狩猎、捕鱼、采集、养殖等生产知识和技能,同时传授祭祀、敬祖、交往、战争等社会活动经验。学校出现以后,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保存于典籍中的物化知识和价值观。同时,学校还通过各种制度和教师的言传身教向下一代传递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民族礼仪,使得民族文化世代相传。随着近代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在教育领域进行国际交流,学者互相往来、互派留学生、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教育也起到横向传播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教育在传播文化的时候,并非把前人所有的活动经验都传授给下一代,总是有选择地把有益于下一代健康发展的文化内容传授给他们。教育的选择有多种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