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大辞典顾明远1998年 > 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1(第2页)

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1(第2页)

(6)教育的变革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9]现代工业生产的变革造成社会的不断变革,与之相适应,教育也必须不断革新,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变革的需要。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频繁正是反映了现代社会变革的需要。

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必将引起教育的革命。它改变了某些过去认为亘古不变的教育原则,改变了教育内容以文字教材作为唯一的载体,改变了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有人说,人类的知识载体由无纸载体变为有纸载体,今天又在向无纸载体转化。此种说法不太确切,应该说是向多种载体转化。

(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国际现象,它是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交通越来越便捷,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快捷,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某一个国家的某一项教育改革会迅速传遍全世界。大量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在异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和顾问,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会议,学者间往来的各种信件、资料的交换,都促进了国际教育文化的交流。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表现在国际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跨国的教育活动和研究活动等方面。

教育国际性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及其发展,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

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缺乏信息交流就会使我们的教育停步不前,使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的教训是深刻的。

教育的国际性与教育的民族性是不矛盾的。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也就有着不同特征的教育。教育的国际性不排除各国教育的民族性。在当今世界,文化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意义。教育也是一样。正是因为教育具有民族性才有国际交流的必要。

(8)教育的科学性,即教育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现代教育不是凭经验,而是更多地依赖科学的决策。教育行为的理性加强了。科学决策的失误往往会影响整个教育的发展,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到教育的发展战略,小到课堂教学的改革,都要在调查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教育的科学性还包含着教育的法制性。法律不等同于科学。但现代社会的法制需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一旦教育规范经过科学论证,形成法律,它就具有法律的规定性。现代教育是法制的教育,教育行为都由国家的立法来规范。这种法制化的教育是高度理性化的。

现代教育的特征可能还可以举出若干条,但上面几条基本上包括了现代教育的基本属性。

三、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本文无意也不可能论述所有的内容,只想谈谈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上述教育现代化的内容错综复杂,但它们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教育思想是主导,教育内容是核心,教育制度、设备、方法、管理是保证。教育思想的变革会引起教育内容的变革、教育方法的变革。20世纪60年代,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冲击波引起了教育思想的变革,一时间出现了各种教育思潮,其中要素主义、结构主义占了上风。由此引发了教育内容的一场革命,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例如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暗示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反过来,教育内容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也要求教育思想的变革。古代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可以是经院式的,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就需要科学实验,从而要求教育思想转变。当代多媒体电脑进入课堂,不仅改变了知识的载体,而且也改变了教学方法。教师的教育思想不转变,就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总的来说,教育思想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的。例如,中世纪是宗教控制着社会、控制着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神职人员,用宗教信仰来教育虔诚的臣民。文艺复兴打破了神学的统治,要求培养人,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生产需要有文化的工人,于是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品,而成为平民百姓的权利。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社会生产不断变革,不仅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现存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总之,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思想随之变革,不同的社会制度又有不同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没有国界的,因此,现代教育思想又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教育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即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使它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包括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师生观等。本文也难于一一加以论述,只能概括地描述现代教育思想的几个特征。

(1)教育价值的全面性。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历史上曾经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可以改变社会的一切;另一种是教育无能论,认为环境决定一切,或者遗传决定一切,教育无能为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而社会环境需要人去改造,人又是生产力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的培养和科学技术的创造都需要教育。

教育具有多种功能,既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又有文化功能。教育既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又具有促进人(个体)发展的功能。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为社会服务,为人的发展需要服务是不矛盾的,全面理解教育的功能,树立全面的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才能真正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

(2)教育观念的开放性。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封闭的,它把教育局限于学校、课堂。现代教育观念是开放的,教育不仅在学校,而且在家庭、在社会。它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起来。传统的教育观念是狭窄的,把教育局限于青少年时代的正规教育。现代教育观念是广泛的,教育延续到人的一生,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现代教育观念具有全时空性。

(3)教育观念的民主性。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是教师的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师是权威,神圣不可侵犯,所谓“师道尊严”。现代教育观念是民主的,认为师生是平等的,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并且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传统的教育观念只重视严格管理和训练,养成学生死记硬背、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式;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学生的自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思想品质。

(4)教育观念的未来性。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向后看,留恋于以往的经验。现代教育观念总是向前看,看到新的情况和发展趋势,研究新的问题。当然,过去的经验是宝贵的,是创造的基础,离开过去的经验积累就没有创造。但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新的形势下的创造。传统的教育观念倾向于被动地等待变革,现代教育观念是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对教育建设具有超前意识。

[1]原载《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

[2]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20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0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209~21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6]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167~16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7]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只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提出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里并不排除其他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影响。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但认识这条规律,使用这条规律则因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同和教育观念的不同而不同。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