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实验研究有什么特点 > 重建课堂模式落实素质教育(第2页)

重建课堂模式落实素质教育(第2页)

1。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做到异组同质(组间均衡)、同组异质(同组有A、B、C三类学生),各学科选择一名优秀生任组长。

2。对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先同桌对学,自学中不会的问题向同桌请教,两人都不会的问题带入小组交流。

3。分配展示任务。将展示的问题和解答的题目分配给小组。

4。小组研讨。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讨论(起立),先研讨将展示的问题或题目并落实展示人员,展示人员去演板并准备讲解,再研讨对学没有解决的问题,最后研讨质疑的问题。对不能攻破的原预设问题和新提出的问题做好记录,并准备对其他组的质疑问题的研讨。

5。教师巡回倾听各组讨论情况,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发现教学资源,并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和交流。

【操作指导】

1。研讨不要流于形式,研讨的问题一定要是学生自学难以解决的问题。研讨的时间要根据学习容量和学习情况而定。

2。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时,对思维受阻,研讨没有进入状态的小组,教师要给予鼓励、引导和帮助,并可参与其中。还要注意发现哪些小组的理解和想法有创意,哪些小组的理解还需质疑。

第三环节:展示

【基本步骤】

1。按分配的展示任务对导学案或自学提纲中的部分问题进行展示。展示形式:口答、朗读、背诵、演示、讲解、表演、习作(用实物投影或小黑板)等。展示要离开座位到前(或后)黑板前。

2。质疑、评价。对问题的展示,让学生质疑、追问、修正、揭示、提升、评价,教师可参与其中。组内A、B、C不同类别的学生评价得分不同,鼓励C、B类学生展示,增强兵教兵的自觉性。

3。再质疑、展示。小组提出新的问题,谁能解决谁展示,都不能解决的教师讲解,教师再解决不了,作为课外思考的问题。

4。归纳、提升、总结规律。为达到拓展与深化知识的目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收获及学习感悟。

【操作指导】

展示环节是课堂互动、生成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展示的有效性。展示的问题要有选择性,以揭示知识的本质和运用。特别注意展示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和提出的质疑问题。对某一问题某一学生的回答或解答,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质疑、修正和评价,落实认可的学生人数,达到学生听懂、学会,否则对这一问题继续展示。

2。赏识评价。学生对展示的问题表达正确或基本正确,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以激励学生敢于发言、勇于发言,使学生有成功的感受。要侧重于对小组的评价,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兵教兵”的自觉性。

第四环节:检测

【基本步骤】

出示达标检测题,以检测学生达标程度。

【操作指导】

1。达标检测题要依据学习目标精心选编并体现分层学习。设计三类题目供不同类别学生习作,并分别评价。

2。学生独作后允许讨论,当堂纠错,当堂完成。

3。教师评阅以纠错后的解答为根据。

(于传珍:河南省民权县基础教育教研室主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