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尝试教育研究的目的 > 第四部分 特色学校(第2页)

第四部分 特色学校(第2页)

这样在“整体”知识的引领下,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概念时,就能明白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新学习的知识概念的来龙去脉。在知识内容结构中,联系旧知,学习新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使新知识的学习更加高效。

在学习具体(部分)知识后,再将所学习的知识概念,回归到上位系统,回归到学科或者单元整体的“知识内容结构”中来,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知识概念内在的逻辑联系,加深对整体“知识内容结构”的理解,“整体”也是教学的归宿。

2。建构有利于学生尝试学习的步骤

“两类结构”尝试教学的教学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自主尝试、课内导学启智和课后整合提高。每一个阶段教与学的重点不同,三个阶段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尝试学习的思想。

(1)课前自主尝试

课前,学生根据提前下发的“尝试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预习新授内容,尝试用绘制“知识树”或纲要信号等形式整体感知学习内容,运用“自学检测”自我反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教师要重视自学方法指导,鼓励质疑,做好预习检查。

(2)课内导学启智

·反馈预习,明确目标

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有效反馈,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

·知识为例,探寻方法

以典型的学科知识为案例,通过学生自学自检、互帮互测、点拨释疑和归纳小结等教学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掌握某一类知识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并努力上升到“概括化”和“结构化”的水平;引导学生探寻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或思想方法,也力求上升到“概括化”和“结构化”的水平,这是“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思想。

在这一过程中,要体现出不同学科学习方式的独特性,遵循学科知识生成的一般规律。例如,语文学科应该遵循“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以研读文本﹑品味语言为教学的主线,不断引导学生尝试“听说读写”;理化学科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的培养,不断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发现”。

·变式训练,感悟方法

以能力目标为核心,创设知识感悟场,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这一环节,着重在“变”上下功夫,让知识例子不断变化,让学生在一个个不同的例子中感悟知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明白“万变不离其宗”。要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引出以后相关联的内容,使相关知识前后联系,浑然一体,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思维方式或方法)。

·当堂训练,独立检测

以适量练习为试题,进行当堂验证。验证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道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摆脱传统的题海战术。验证训练形式可多种多样,要努力实现“四个当堂”,即当堂训练、当堂批阅、当堂反馈、当堂矫正。

·回归系统,深化理解

将所学习的概念知识,回归到更上位的知识系统中去,结合单元(专题)或者学科知识内容结构,深化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发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实现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两类结构”尝试教学的核心思想体现出“三环二线一核心”的特点,“三环”指以“例题找方法”“习题悟方法”“试题用方法”三个大环节构成的教学过程。“二线”指以例题、习题、试题等教学内容构成的知识线(明线),以及贯穿其中的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的方法线(暗线)。“一核心”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其实质,就是学生在理解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学科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用“方法线”(暗线)引导“知识线”(明线)。通过教师的引导,“知识线”(明线)使学生掌握了具体知识,“方法线”(暗线)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最终,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升华为智慧。

(3)课后整合提高

课后引导学生尝试小结学习体会,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围绕“两类结构”,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自觉地查缺补漏,达到整合提高的目的。

“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实施,给我校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课堂充满了智慧的张力和生命的活力,提升了课堂教学价值和效率。

(王俊: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校长)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