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校教育严重脱离劳动生产。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建立在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基础上的。因此,为统治阶级所垄断的学校教育是严重脱离生产劳动的。统治阶级极端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孔子办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樊迟向他请教如何耕田,他就说:“我不知道,我不如农民。”又问他如何种菜,他又说:“我不知道,我不如种菜的。”等到樊迟走出以后,他说樊迟是“小人”。可见,当时的学校是不传授生产劳动的知识的。学校里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纪律,把学生培养成照章办事的官吏。
(四)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采取个别教育的形式。一个教师教几个学生,学生不分年级,教材各不相同。例如,我国古代的孔子,他一生收了3000个学生,没有严格固定的时间、地点和教材,他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讲学,学生的年龄、程度各不相同。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学校教育的产生使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而存在,对人类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起着比以前更为重要的作用。
现代教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引起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到十二三世纪时,欧洲一些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为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必须反对封建制度,创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在中世纪,人被看作生来就是有罪的,人要想进“天堂”,就必须“禁欲”。资产阶级则要求个性解放。于是,14—16世纪在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从字面上看,“文艺复兴”这一名词反映了这一时期对古代文化、科学和艺术的复兴和继承,但实际上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为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和发展新文化、科学、艺术而掀起的一场运动。
资产阶级要发展生产就需要科学技术,同时也就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范围扩大了,学校形式多样化了。在中世纪,只有封建地主和高级僧侣的子弟才能受教育,所以资产阶级办起了各种各样的学校,逐渐出现了“拉丁学校”“文科中学”“公学”等。随着生产发展的加快,教育内容也扩大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如数学、力学、天文、地理等都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
随着受教育人数的增加,产生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这就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创立的班级授课制。由于把相同程度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教师用上课的形式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这就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它成了现代学校教育的雏形。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果逐渐被应用到生产中去。科学技术和生产结合,终于在18世纪最先在英国爆发了产业革命,从此开始了现代生产的新纪元。现代生产的标志就是大工业的机器生产,机器代替了人力。现代生产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再加上工人阶级争取受教育权利的斗争,迫使资产阶级国家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初级学校,并实行普及义务教育。从此,现代学校教育体系逐步地确立起来。所以说,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发展的产物。
现代教育包括了资本主义教育和与之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教育。
在资本主义社会,学校只是资本家牟取利润的工具。资产阶级的子女和劳动人民的子女受教育是不平等的。英国、法国、德国等设立了两种不同的学校:一种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学校,不需要进小学,可以从预备班直接升入中学,然后进入大学;另一种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国民小学,读完义务教育以后就只能就业或进入职业学校,不能进入大学。这两种不同的学校是互不沟通的,这就叫作资产阶级的双轨制。美国虽然实行单轨制,但实际上仍然存在着阶级歧视和种族歧视。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要求工人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主化运动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了,中等教育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已经普及,上大学的人数越来越多,教育制度也在发生变化。但是从教育的本质来说,资本主义的学校总是渗透着资产阶级的阶级精神,也就是为资产阶级训练称心如意的工人,既能替主人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主人的安宁。近年来,由于教育的发展和普及,资产阶级吹嘘他们的教育的民主化和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实际上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由于质量高的私立学校学费昂贵,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因此劳动人民子女中的大多数仍然只能接受低水平的教育和进入职业技术学院或短期大学等。据日本文部省编的《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一书所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高等学校学生的家长职业,属于企业、商业和其他脑力劳动者的占到60%~91%。而属于工、农、运输、邮电工人的只占9%~40%。教育的不平等还表现在少数民族没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上。在美国,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学校设备简陋,教师质量低下,他们不可能受到和白人一样水平的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也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但是它和资本主义教育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的根本转变,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使命就是要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服务。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因此,人民群众才真正是教育的主人。
社会主义教育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历来的学校教育都是为少数剥削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而社会主义的学校教育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这是教育性质的根本改变。
教育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就是说,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服务,也就是必须为人民民主专政服务。在我国当前的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中国人民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就是为达到这个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我国全体人民不分政治地位,不分民族和性别,都接受统一的、共同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相同的,教育内容是统一的,各级各类学校是相互沟通的。
在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得不到受教育的权利,全国80%以上的人是文盲,农村文盲达95%以上。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而且绝大多数是有钱人的子弟。各级学校很少,分布又极不平衡,边远省份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更加落后。全国各级学校在校学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只有2500多万人。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教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有了巨大的发展,人民政府从国民党手里接管了旧学校,又从帝国主义者手里收回了教育主权,并且有步骤地、谨慎地对这些学校进行了改革,使它们成为真正的人民的学校。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近1000万高级和中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生300余万人,中学和职业学校培养的劳动后备力量有1亿7000余万人。据教育部1981—1982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大中小学在校学生近2亿人。
当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来的,旧社会遗留给我们的是落后的经济和文化,现在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我国目前的文化教育事业还很落后。但是这是暂时现象。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不知优越多少倍,我们必将在比资本主义发展短得多的时间内发展我国的经济,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教育事业也必将会有极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教育从性质上来讲是和资本主义教育截然不同的。但是,教育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有继承性。作为现代教育来说,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又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如下。
(一)有一套比过去完善的教育制度。自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各个国家都根据各自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统,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教育体系。虽然各国的教育体系不同,但在这个体系里都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层次,相应地有小学、中学和大学之分。中等教育又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又分短期高等教育(专科)、长期高等教育(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国还建立了成人教育体系,建立了校外教育的文化机构和设施,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二)具有现代化的教育内容。古代教育的内容偏重于人文古典学科,内容比较贫乏。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崭新的内容。各门学科建立起了科学的体系,各级学校都有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完整的课程。这些课程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现代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教育方法与古代教育的引经据典、呆读死记不同,注意启发式;注意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育质量有显著的提高。
(三)学校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结合。现代生产需要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懂生产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因此就必然要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当然,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是不劳而获的寄生者,他们总是轻视体力劳动。因此,资本主义教育不可能彻底做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条现代教育的规律只是自发地在起作用。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是由于现代生产的需要,而且是作为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培养新人的手段被提出的。
综上所述,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教育制度,但是,教育又有自身的规律,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我们把教育分成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