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和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
原始形态的教育原始社会是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第一个人类社会,它经过了大约100万年的漫长的历史时期。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借以生活的工具,仅仅是石器以及后来出现的用树木制成的弓箭,吃的是连毛带血的禽兽肉,饮的是血和水。他们后来才制造陶器和布帛,学会种植。因此,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生产品极为贫乏,仅足以维持人们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没有剩余的生产品。人们为了免于饥饿、死亡和抵御猛兽的侵害,就不能不共同生产、共同生活。所以,原始公社制度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人们进行共同劳动,产品实行平均分配。因为没有私有财产,所以没有剥削,没有阶级。
与当时的生产水平相适应,文化水平极低,教育水平也很低。教育工作还没有成为专门的事业,教育活动是在共同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主要是由年长者向年青一代传授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的经验。因此,这个时期的教育还只能说是原始形态的教育,它有下列一些特点。
(一)教育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在原始社会中,青少年儿童跟随着有经验的长者一起制造工具,共同捕鱼、狩猎;一起喂赶牛羊,寻找牧草;一起制造器皿,缝制衣服;等等。在共同的劳动中,年长者便是教师,青少年儿童便是学生。青少年儿童在和年长者共同劳动中学习制造工具、捕鱼、狩猎、放牧、种植等知识和技能。所以,原始形态的教育是和劳动相结合的。
(二)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人类在共同的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如劳动纪律、婚姻关系、尊敬长者、民主选举等,年长者需要把这些道德观念、风俗习惯、行为准则教给下一代。由于原始人对大自然的变化还不能理解,他们把神看作自然的主宰,神是庇护人类免受灾害的保护者。因此,就有敬神拜祇的仪式。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由于部落之间的军事冲突,出现了军事教育的萌芽。儿童自幼要学习搏斗、赛跑、射箭等技能,年长者要向儿童讲述部落英雄的传奇等。这一切的教育活动都是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
(三)内容十分贫乏,形式也极为简单。既没有专门学校,也没有专门教师;当时还没有文字,因此也没有书籍,一切都是用口头表达的形式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的。
(四)教育是共同的、平等的。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阶级,儿童属于全氏族和部落,所有儿童都受一样的教育,只在男女儿童中间有一些差别。例如,男孩子学习打猎和进行军事训练,女孩子则学习种植、缝衣、做饭等家务劳动。
以上是原始形态教育的一些特点。所谓原始形态的教育,主要是指出现学校以前的教育,在人类的原始社会中存在着。它在漫长的近100万年的历史过程中也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着的。到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出现了由年长者专门从事教育儿童的工作了。由于没有文字,所以就不可能把这一时期的教育情况记载下来。对当时的教育的情况,只是从一些历史传说中和旅行者对原始民族的考察以及考古学者从出土的古代遗迹中推断出来的。
古代教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就有可能使一部分人不再从事生产劳动,社会上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只有到这个时候,才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从此,学校就成了年青一代学习的主要场所。
根据古代经籍所记载的传说,我国最早的学校有“庠”“序”“校”等名称,国学称之为“学”。《学记》中记有“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的教育制度。
文字的产生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有了文字,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经验就被记录和巩固下来。人类的文化有了书面的记载,学校就有了文字记载的教材。在我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龟壳和兽骨上的,考古学家称它为甲骨文,后来又刻在竹简和木简上,书写在布帛上。大约到了西汉时期,我国就出现了最早的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总结、推广了前人的造纸经验,纸就可以大量生产了。纸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便于书写,而且便于保存和传播。
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化又一个伟大的贡献。它对于文化的广泛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过去一个人一年只能抄几本书,因此,当时的书只能是上层统治阶级少数人的奢侈品。自从有了印刷术,每个工人每年可以印出千百本书,这就使书从少数人手里解放出来,成为推动科学文化大发展、大提高的重要工具。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方便了教与学的进行,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这个时期,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首先是奴隶社会,统治阶级是奴隶主;然后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是封建地主。他们把持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大权,同时也就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利(所谓“学在官府”),并使学校教育为他们统治劳动人民服务,这就使阶级社会中的教育具有阶级性。
奴隶社会的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只有奴隶主子弟能入学校学习。教育内容主要是学习统治的礼仪、兵法等治人之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反映了奴隶制国家尚礼尚武的需要。
西方国家奴隶社会的教育有两个典型:一个典型是斯巴达教育,以军事教育为主,目的是把奴隶主贵族子弟培养训练成为体格强壮、受过严酷的军事体育锻炼的武士。学习内容有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即所谓五项竞技)以及肉搏、骑马等。另一个典型是雅典教育,注意和谐发展,以培养上层统治阶级、有文化教养的商人和政治家为目的。学习内容除上述五项竞技外,准备将来担任国家要职的人还要进一步学习哲学(辩证法)、文法、修辞三门学科(即所谓“三艺”)。
封建社会的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还有严格的等级性。在中国,主要表现在中央官学按官吏的品级招收学生。唐代的中央官学设有“二馆六学”,规定:弘文馆、崇文馆招收皇帝、大臣的子孙;国子学收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太学收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四门学收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书学、算学、律学则收“八品以下子孙及庶人通其学者”。隋唐以后,封建国家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就和科举制度有密切的联系。取士的标准和科考的内容,决定着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反映儒家思想的“四书”“五经”,向学生灌输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培养封建社会的统治人才。
在欧洲,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有僧侣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两个阶层。学校就有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培养教士和骑士。教育内容是传授宗教教义和“七艺”[即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教育方法则是烦琐地解释经典,称为经院式的教学方法。
古代教育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两个社会的教育虽然在目的、内容、方法上都有所不同,但它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所以同属于古代教育的范畴。这些特点如下。
(一)学校教育取代了原始形态的教育,成了教育和学习的主要形式。学校教育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它可以按照社会的要求,有专门的教师,使用最有效的方式,对年青一代集中进行教育,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人才。但是与此同时,原始形态的教育仍然在劳动人民中存在着。即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传递着生产劳动的经验和本阶级的思想意识。
(二)教育具有了阶级性。原始社会教育的统一性和共同性被破坏了,学校为统治阶级所独占,知识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劳动人民得不到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阶级性还表现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的。它一方面培养统治阶级子女统治劳动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用天命论、宗教迷信等愚昧的思想毒害劳动人民,使劳动人民永远做他们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