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泰斗顾明远 > 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教育1(第2页)

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教育1(第2页)

“**”结束后,教育理论界“拨乱反正”,北师大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本质”等各种讨论,正本清源,为重建教育科学而努力。1978年,北师大教育系率先编写了《教育学讲授提纲(征求意见稿)》;从1979年开始,北师大教育系黄济教授首先开出教育哲学课程,讲义以后整理成《教育哲学》一书,后来又扩充为《教育哲学通论》;王策三教授专门从事教学论研究,并出版了《教学论稿》专著;1979年,教育系专门成立了教育经济学研究小组,定期研讨,逐渐建立起了教育经济学学科。1982年,由顾明远、黄济主编的中等师范学校用的《教育学》问世,发行200多万册,对中师教育影响很大。

1980年,北师大教育系与外国教育研究所聘请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胡昌度教授来校讲授比较教育课程。同时开办了比较教育进修班,有十所院校十多位教师参加。进修班一面听课,一面酝酿编写自己的比较教育教材。经过两年的努力,在老一辈比较教育学家王承绪、朱勃等的指导下,我国第一本比较教育教材终于编写出来了,198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至今已再版3次,发行数十万册。此外,由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分卷本和合编本分别于1992年和1998年出版;黄济、王策三主编的《现代教育论》、王炳照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史》、吴式颖教授主编的《外国教育思想史》等一批重要著作也相继问世,对教育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79年,学校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1985年成立中学教学研究中心,1989年,两个单位合并。中学教学研究中心在全国首次提出把高等师范学校的“各科教材教法”提升为“学科教学论”,并将其列入学位和研究生教育专业目录,对该学科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88年,学校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2002年,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教育史、发展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又被批准为第二届全国重点学科。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几个五年规划期间,北师大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课题,获得了多项奖励,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自从1980年我国建立学位制度以后,北师大就成为教育门类研究生培养的基地,较早地取得了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比较教育、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又获得教育学、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多年来为中国教育科研培养了众多的人才。

三、基础教育改革的开路先锋

北师大从成立之日起就关心中小学的教育实践。1908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独立成为北京优级师范学堂,迁至琉璃厂厂甸,和五城学堂在一起。1912年7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五城中学为其附属中学校,并设立了附属小学。正如1961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林砺儒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建校60周年讲话中所说,自此以后,北师大与师大附中就“肩负起中学教育开路先锋的重任了”。民国时期,师大附中经历多次制度改革。每逢试行新制度,如1921年实行男女共学、1922年采用“六三三”新学制,都是在北师大教师的帮助下,赖附中教师们的共同努力,自己草拟规章制度,自编课程教材,闯出自己的办学路子。1915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附中共同成立了国文教授方法研究会和数学教授方法研究会。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成立了小学教授研究会。这些研究会把北师大教师与中小学教育实际联系在一起,并引导着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潮流。

当时北师大的许多教师在附中任教,例如,傅种孙讲授几何,并编写了《初中混合数学》教材;林砺儒兼任附中校长(当时称主任),并讲授伦理学;其他还有钱玄同、夏宇众、石评梅、杨秀峰等。附中因此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历届毕业生中就有30名国内外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回忆在北师大附中学习生活时,列举了北师大在附中任教的许多教师的教学情景,深情地说:“在师大附中所受的教育是终身影响着我们的。”

1949年以后,北师大和附属中学开展多种改革试验。首先,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试验,编写新教材,采用苏联的课堂教学法。特别是由苏联专家指导的北师大学生实习中学语文《红领巾》一课,“红领巾”教学法传遍全国,对中学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规范了课堂教学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958年,随着全国形势的变化,北师大在中小学进行了多种改革试验,重要的有下列几项。

第一,教育系曾经在北京郊区百花山建立了农村实验区,1964年又成立农村教育研究室,在原昌平县(现昌平区)开展实验,直到1976年终止。

第二,在此期间,师大附中进行了四年一贯制、半工半读的教改尝试性实验。

第三,建立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原来的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和第二附属小学都划归北京市领导。为了研究小学教育的改革,1958年北师大教育系师生亲自动手,在北师大校园内创建了一所实验小学。当年教育系20多名师生到这所学校任教,开展了多种实验,特别是五年学制的实验,采用自编教材,小学从三年级开始设英语课。这种实验达30年之久,直到1988年因北京市小学升入初中实行统一考试,教材不一致而停止。30年的实验说明是它成功的,毕业生都能与初中相衔接,五年完全可以完成六年小学的任务。

第四,1960年,北师大把位于对面的北京46中收归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开展了文科班的实验。

第五,1960年,协助创办北京景山学校。北师大派了大批师生到景山学校任教,并在中宣部的领导下,在景山学校及几所附中开展了新的教改实验,编写了新的教材。

北师大不仅有许多教师在附中兼课,而且选派最好的毕业生到附中任教师。例如,林砺儒、王焕勋教授都担任过北师大附中的校长。后来三个著名的校长陶卫、王本中、林福智,也都是北师大的优秀毕业生。

1978年后,北师大又积极恢复各种教改实验。持续最长、影响最大的是“五四”学制和教材的实验。1982年开始,北师大就在实验小学和第二附属中学开始了小学五年和初中四年的实验,并着手编写实验教材。1986年,原国家教委成立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提倡“一纲多本”,北师大编写的“五四”教材被列为八套教材之一,在山东、湖北、黑龙江等地试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师大师生与中小学的联系更加密切。其特点是教师个人结合科研课题,自觉地走向中小学,寻找实验基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时又帮助基层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例如,裴娣娜教授在各地中小学开展的“主体性”教育实验,林崇德教授开展的中小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等。现在,教育学院各系所、心理学院各系所及其他系所都有教育改革的实验基地,为21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探索新的经验。

四、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母机”

北师大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建校100年来,为祖国培养了无数教师。天涯海角,无处不有北师大学生的足迹,这一点似乎不必浪费笔墨。但值得一提的是,北师大不仅为中学培养了高质量的教师,而且为高等师范院校及其他高等学校培养了大批师资。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百废待兴,高等学校师资严重缺乏。北师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办了大学教师进修班,为其他高等学校培养师资。1952年7月,北师大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成立研究部,钟敬文教授任主任,由此开始举办各种研究生班,为高等学校培养师资。当时开办的研究生班有张宗燧和苏什金教授主持的理论物理进修班,傅种孙教授主持的数学几何研究班,张禾瑞教授主持的数学代数研究班,1958年还办了苏联文学研究班等,为高等学校培养了不少学科带头人。

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有两次**:一次是1958年,新成立了一批单科学院,他们需要基础课的教师,除综合性大学提供外,北师大也为它们提供基础课教师;第二次是1980年前后,我国高等学校几乎以每年百所新校的速度增长,高等师范院校增长更快,急需补充师资,北师大为他们提供了大量师资,1981年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后,北师大是第一批建立起研究生院的单位。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毕业生中除一部分进入科研单位外,大部分补充到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资队伍中。

1985年,北师大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建了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中心。1986年9月,原国家教委发出了《国家教委关于建立高等师范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和培训点的通知》,在6所委属师范大学建立各大区培训中心,在各省、市、自治区的1所师范大学建立培训点。北师大的高校师资培训交流中心负责协调落实全国高等师范学校师资培训计划,提供师资工作信息、资料和组织经验交流等。此外,北师大每年还招收上百名进修教师、高级访问学者,举办助教进修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

1996年,在多方的努力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为中学教师的进修提高开辟了新的渠道,把中学教师的学历提高到研究生层次,这在我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北师大,北师大为筹办和建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做了大量工作。

北师大不仅为中学和高等学校培养师资,而且为这类学校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培养了众多的管理人员。1981年,北师大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高等学校干部进修班,第一期学制一年,第二期、第三期改为半年,学员为来自全国高校的领导干部。1985年,北师大在这个班的基础上成立了教育管理学院,同时确定为教育部华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内容扩大到基础教育。20年来,北师大举办了多次高等学校各部处干部培训班,接受培训的干部达2万多人次;还举办了24期督导班和无数次中学校长培训班。2000年5月,它又被教育部批准成立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成为全方位的全国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基地。

说北师大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母机”,名副其实。

北师大已经走过了100年,在欢庆建校100周年的今天,北师大人又提出了要将北京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大学的发展目标,并且要在“十五”期间基本完成结构性调整,实现向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历史转型。所谓“转型”,包含:①学科结构的转型。传统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科是对应中学课程设置的,比较单一,今后北师大要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性调整,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②专业设置的转型。现在北师大已经具有综合性,现有的专业设置已经涵盖11大学科门类,2002年又获得了设置专业的自主权。北师大正在利用这个权力,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前景,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专业,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③培养模式的转型。传统高等师范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单一的,本科四年难以培养高质量的教师,今后北师大试行“4+X”的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培养多种规格的人才,同时把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转换到“大学本科+师范”的国际教师教育通行的轨道上来。

北师大的这一战略决策开中国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百年转型的风气之先,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原载《光明日报》,2002年9月9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