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泰斗顾明远 > 素质教育与师范教育1(第1页)

素质教育与师范教育1(第1页)

素质教育与师范教育[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充分阐明了基础教育的任务、目标和当前应克服的不良倾向,但是也引起了教育理论界的不同意见和争论。这种争论并不是什么坏事。学术争鸣是学术繁荣的表现,同时也是接近真理的重要途径。问题总是越争越明,通过争鸣,人们会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

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呢?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什么叫素质?素质原本是指一个人从先天获得的生理特征,或叫遗传素质,后天获得的各种品质通常叫素养。但是,文字总是在变迁发展的,有人把后天获得的品质也称为素质,如国民素质、教师的素质、作家的素质、艺术家的素质等,从而扩大了“素质”这个词的内涵,久而久之被大众接受,这就叫作约定俗成。因此,今天所讲的“素质教育”的“素质”的含义,既包括了一个人从先天获得的生理特征,又包括了从后天获得的各种品质。如果硬要说素质只能指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其他说法都不科学,那么这个争论也就没有意义了,而实际生活中大家讲的人的素质也就难以理解了。

第二,什么叫“应试教育”?实际生活中存在不存在“应试教育”?要不要反对“应试教育”?有的同志说,考试是一种评价学生、选拔人才的手段,在当今时代是不可缺少的,有考试就有应付考试的教育,“应试教育”也是无可非议的。

我的理解是,所谓“应试教育”,是指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考试能评价一个学生学习的成绩,甚至学习的能力,考试也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但是,考试本身并非目的,把手段变成目的,必然会使教育走入误区。当前,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不能不说是由此引起的。

为什么考试不能成为教育的目的?因为考试本身就有先天的缺陷。考试只能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学习能力,却不能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评价学生的手段来讲,考试也不是唯一的,还应采取其他辅助的办法。1996年日本文部省就提出要以“新学力观”评价学生,即除了记录学生的考试成绩外,还要评价学生“学习意愿和态度”“思考判断和创意构思”“表现应用”“理解鉴赏”的能力。把考试作为目的,就会忽视考试无法衡量的其他素质的教育。

“应试教育”的弊端存在不存在?实事求是地说,是存在的,而且正在严重地影响着我们下一代的素质。且不必从理论上分析,从现实生活中就可以看到,现在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太大,偏科,忽视思想教育和体育锻炼,缺乏创造性的活动,缺乏幸福的童年等。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整天为了应付考试而忙碌。长此下去,我们的民族还能有希望吗?

“应试教育”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它阻碍着教育改革。教育是要在改革中前进的,教育理论是要从教育实践中提炼的。但是,任何改革实验一遇到“应试教育”就会碰壁,就会萎缩。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从1958年创办开始就实行五年制的学制实验,采用自编的教材,实验了30年,卓有成效。但是,由于北京地区都是实行六年制学制,小学升初中要以六年制的教学大纲统考。实验小学虽然采取了种种补救办法,在统考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终因学生负担过重,迫于家长的压力,在1988年改为六年制。30年的实验付诸东流,这并非个别的事例。

有人说,既有考试存在,就有“应试教育”。一点不差,这正是克服“应试教育”困难之所在。但不能因为存在,就认为它是合理合法的。既然“应试教育”带来了诸多弊端,就应该设法克服它,包括改革考试制度。

第三,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一定要提出素质教育?我的理解是,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那为什么要提素质教育?我想,这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干扰,使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没得到贯彻。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应试教育”的。要克服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提倡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这种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还有一个大的背景,即时代的要求。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并由此带来的各种竞争和社会问题,都要求每个人具有较高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心理生理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等。我们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说某某人素质不高,或者某某产品不合格是由于工人的素质不高造成的,总不会说,某某人全面发展不够,工人的全面发展不够。这说明处处存在人的素质问题。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只是相同的内涵、不同的提法。

第四,有的同志认为“应试”也是一种能力。考分高的并不一定素质低,考分低的不一定素质高。这是对的。反对“应试教育”,并不反对考试,只是不要把考试当作目的,把考分当作衡量人的唯一标准。考分高的并不一定素质低,但也不一定素质就高。

有人说,当前的人才都是考出来的,“世界上85%的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素质较高的成功者,都是应试场上的佼佼者”。这是因为当前只有考试这种办法选拔人才,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受到较高水平的教育。但是反过来想一想,有没有统计,由于考试埋没了多少人才?考试场上的佼佼者中有多少人成为碌碌庸人?可见,不能认为高分与人的高素质等同。应试的能力只是人的一种能力,而且要看考试考的是什么,怎么考,怎么应试,才能具体说明这种应试能力是否为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也就是说,如果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或投机取巧,这种能力还是少一些好。

克服“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提出一个口号就能做到的,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让全社会都来关心这件事。

“应试教育”的存在是有它的社会根源的。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高等教育不够发达,招生人数不能满足青年求学的要求,为了应对高考的竞争,出现了“应试教育”。但如果探其究竟,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

首先是我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商品经济不发达,就业门路较狭窄,追求升学,实际上是追求就业,因为学历越高,就业门路越宽。

其次是我国的劳动人事制度只重学历,不重能力。学历越高,工资待遇就越高,缺乏应有的学历,难以晋升,难以就任较高的职位。这就驱使青年和家长走高考的独木桥。

再次是旧式的教育价值观念作祟。我国封建社会长期轻视工农,轻视生产,轻视技术,“学而优则仕”,读书是为了做官,不能按照社会的需要、个人的能力来确定读什么书,而是用读书来追求社会地位。

最后是地方政府领导从本位或个人利益出发,总是用升学率、考分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成绩。

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因此,当前存在“应试教育”不能怪学校,不能怪校长,更不能怪教师,是整个社会的问题,需要综合治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