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简介 > 素质教育编02(第3页)

素质教育编02(第3页)

这种观念的改变有多方面:一是我们政府的政绩观,就是像经济似的,不要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他们的政绩观,而要以科学发展观,来全面地协调作为政绩观。教育也是一样,不能只看升学率,要看培养出多少合格的公民。二是要从制度上来保证,从制度上来改革。观念的改变不能靠行政命令,它一定要有物质基础做保证,一定要有制度的保证。比如用人制度的改革。我曾看到网上讲江苏苏州市委书记是个大专毕业生,不以学历文凭为准而以能力为准,受到网友的赞赏。我们的用人要以能力为准,不要重学历轻能力。

另一个从物质基础上讲,比如说我们现在很缺技术工人,我们就应该提高技术工人的物质基础,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所以我觉得要改变培养模式就要改变观念,改变观念就要改变制度,给予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解决待遇问题。教师的问题,也是因为教师的待遇不高,真正优秀的人才不当教师。我不是说现在的教师都不优秀,现在的教师都很辛苦。但是从宏观上讲,要吸引优秀的人才当教师必须提高教师的待遇。现在试办免费师范生,可以吸引贫困地区的优秀学生来学习师范,这就是物质基础。如果进一步把教师的地位提高了,教师的待遇提高了,大家就不会去考公务员而是去考教师了,教师的水平就会提高,教师的教育方法就会改变。现在的教学方法为什么改变不了?比如说,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为什么实现不了?有些是受教师水平的限制。

糜仁海:有些是没水平,有些是没精力,要完成现有升学的任务。

顾明远:我不是说教师不好,我们全国一千二百万名教师都很辛苦,但是许多教师由于过去受教育的局限,教育观念还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他们的观念要改变,他们的水平要提高,他们的方法要改进,这都需要教师本身质量的提高,教师质量的提高需要有一个物质基础。观念的改变要靠大环境和物质基础。这个观念要改变很复杂,要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基础工作。

糜仁海:我们现在注意到要改变一些观念,要从这些做法上有突破,要有优异的地方领导和很强的经济基础。我们现在关注到少数地方已经在高中免费了,那么在高中免费就意味着它有财力来支付,如果我们假设它不在高中免费,可以把那部分钱放在初中以下的小班制教育,那么您刚刚谈到的两个理想——第一个有教无类,所有人都能受教育;第二个因材施教——实现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有教无类仅仅是一个初级的公平,所有人都能受教育,真正的教育公平是要达到因材施教。如果是小班制教学我们感觉到可能要好一些,不知道您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或者有没有地方在做,在小班制上?

顾明远:小班制教学当然好,香港那里在推行,那边现在的孩子少,经济实力强,那边能做得到。现在上海也开始小班制教育试点,经济发达的地区是能做到的。义务教育要不要延长,现在有很多议论,普及教育应该要延长,我们现在规划到2020年,全国都普及十二年教育,但是不一定是义务的。我认为义务教育还是实施九年或者往下延伸到幼儿园,先一年,再逐渐到三年。现在我们很多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观不是按教育的规律来办事,而是按照他自己的想法,他们觉得实施了十二年义务教育,就有亮点了。如果按照教育规律来讲,有能力应该向幼儿教育延伸,另外实施小班制。当然实施小班制花的钱比免费十二年教育要多得多,免费义务教育一般只免学费,而小班化则要增加校舍、教师。小班制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行小班制才能提高质量,一个班七八十人,甚至一百多人,老师怎么能照顾得过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实施小班制是有可能的。

糜仁海:但是我们收到的信息是,小学的孩子是在越来越少,地方的做法是合并学校,让很多孩子集中在一个学校,最后还是变成了大班。

顾明远: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各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学校合并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过去点比较分散,有些地方教师水平不高,有的学校课开不齐,如山区,教师缺、设备差,合并起来有利于提高质量,这是比较合理的,但也不能变成大班;城里儿童减少了,有的小学可以改成幼儿园,有些合并起来,但不应再变成大班。将来班额要规范。我们提出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实施小班制。造成大班的原因还在于教育不均衡,大家都往优质学校挤。现在县里头的学校大班到什么程度?我听说最大的班有二百多人,一般的大班都有七八十人,这哪还有优质可言,这是个问题。但是,如果全部搞小班的话,比免费教育更难,需要增加教师、设施等,耗资很大,但至少班额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四十五人的限额。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可以逐步搞小班制。现在农村都是小班,内蒙古有个地方,一百五十个学生有四十多个老师,农村里的学生都到县城去上学了,农村里小班化很厉害,但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小班制,不是我们讲的小班制,所以不能绝对地讲小班化。香港地区在搞小班制,我们在研究小班制教学有什么特点,小班制应该怎么教育。小班制的教学模式要改变,教学方法要改变,这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60周年了,这当中有很多感触,我感触最深的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但是,什么叫爱,怎么爱?有些老师还不懂。他认为布置作业多就是爱,让孩子上奥数班就是爱。其实这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要让孩子很好地成长。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过去讲得比较少,但是这个很重要。小孩为什么不喜欢这个课不喜欢那个课,就是因为他对这个没兴趣。没兴趣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他本身的问题,但关键还是老师培养的问题,就是老师没有从小培养他的兴趣。不是他生下来就对这个没兴趣,而是老师教的问题。所以,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强迫学生学习。

糜仁海:有些孩子不喜欢一个老师,所以不喜欢这门课,也有一些老师和家长会让学生把学习和痛苦联系在一起,所以孩子就没有兴趣。

顾明远:这个是很糟糕的,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所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很重要。最近我们在调查研究,要普及教育、公平教育,要给学生最适合他的教育。我们常常在讲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应该以每个个体为本,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找到最适合他的教育方法。

糜仁海:我们现在也在关注一些新的教育方法,我们发现了一个叫汤笑的退休老师,是北大毕业的,他现在在推广“**教学法”,就是说教育要有**,老师要有**,一套很好掌握的东西,应该对我们现有的教学有所帮助,魏书生先生非常肯定。适当的时候我会将他的材料拿给您看看。

顾明远:好的。

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

为创新人才的涌现营造良好的土壤[11]

现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大家谈论的热门话题,不由得使我想起1924年1月17日,鲁迅在北京师大附中校友会的一次演讲《未有天才之前》。鲁迅在演讲中说:“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他把民众比作“好土”,说:“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今天我们天天在喊要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在哪里?是在大众中产生的,是在广大学生中产生的。我们把每一所学校办好、每一堂课上好,创新人才自然会脱颖而出。因此,我认为,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就是在营造创新人才涌现的良好土壤。

鲁迅在演讲中还批评当时的社会现象,一方面要求天才,另一方面又在消灭他,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我们今天不也是这样吗?一方面在大声疾呼我们的教育怎么没有培养出杰出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又让我们的儿童从小就去上这个补习班、那个培训班,从幼年就开始扼杀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被动地“被教育”“被学习”,怎么能成长为创新人才!

花木是有各种品种的,有的喜欢潮湿,有的适宜干燥;有的喜欢酸性土壤,有的适宜于碱性土壤。我曾经从广东带回香气扑鼻的米兰,但在北京不久就枯死了,因为北京太干燥了,土壤也不适宜。可见,要想有好的花木,就要有适宜不同花木生长的泥土。

儿童成长与花木的成长有相似的地方。儿童是有差异的,有的天赋好一点,有的天赋稍差一些;有的学习得快一点,有的学习得慢一点;有的喜欢语文,有的喜欢数学,有的爱好体育,有的爱好科学。教育就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素质和特长因材施教,就像养花木一样,给他们适合的泥土。因此,我曾说过:“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

培养花木是需要细心照料的,但也不能过分,要让它自由生长。我养花有许多教训。花木需要浇水,但我浇得太多了,结果好好一株盆景,根烂掉了。可见浇水也要适度。

要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公众要甘于做好的“泥土”,我们的地方官员,我们的老师、家长,不要急功近利,急于让树木开花结果,拔苗助长,还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步教育工作,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在百花盛开的时候,必然会冒出几株奇葩。当然,在教育过程中发现优秀学生,早期培养也是必要的。但这是在大众中的自然选择,而不是拔苗助长。这就是我对创新人才教育的寄语。

[1]原载《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6日。

[2]2013年7月13日在“2013亚欧道德教育论坛”上的发言。

[3]原载《新教师》2014年第1期。

[4]写于2013年3月8日。

[5]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续)》,2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2010年5月30日在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7]2011年8月12日参加性健康教育会议发言稿。

[8]写于2010年3月6日。

[9]原载《基础教育参考》2014年第5期。

[10]写于2013年12月30日。

[11]原载《创新人才教育》2014年第1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