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1]
——“六一”儿童节前夕访顾明远教授
仲春时节的北京,空气中还残留些许的寒意。早上8点钟之前,顾明远教授就来到了位于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的办公室。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仅有的几位资深教授之一,顾明远先生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并多次担任国家及教育部重大项目的负责人。在繁忙的工作中,顾先生坚持每周至少来师大办公室一次,跟他的学生讨论课题研究问题,接待来访者。
临近“六一”,记者就幼儿教育的相关问题访问了顾明远先生。这位慈祥的老人已过80高龄,依旧神采奕奕,才思敏捷。说起幼儿教育的话题,顾先生娓娓道来,既分析了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也语重心长地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幼儿教育是让幼儿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起始阶段
记者:我们都知道,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的影响。您认为中国的幼儿教育要发展,其落脚点在哪里?
顾明远:中国的幼儿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古时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讲幼儿教育的。传统的幼儿教育是从养成教育开始的。《朱子家训》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养成好习惯,慢慢形成好行为。
教育本身是社会化的过程。幼儿出生是自然人,还不是社会人。怎么让幼儿逐步变成社会人呢?从幼儿教育开始,让他们逐渐知道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周围有父母,有爷爷奶奶,有小朋友。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到幼儿园去,接受幼儿教育,是去过集体生活,是走入社会的第一步,学习与人交往,了解人际关系。幼儿教育的目标不是“德智体”,而是“体德智”。幼儿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身体发展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德育,最后是智育。对于幼儿园来讲,最主要的是打好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础。
当孩子降临人世的那一瞬间,父母可曾想过:我的孩子在人生初始阶段要打下怎样的基础?当孩子走进幼儿园的那一刻,教师可曾想过: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幼儿园应该得到什么?
进入幼儿期,儿童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迅速发展,生活范围扩大,独立性增强,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尤其是与同伴交往的愿望更加强烈。
因为从事比较教育研究,顾明远先生的教育视野非常宽阔,多次访问美国和加拿大,考察幼儿教育。在北美,幼儿教育有多种形式,一般有日托中心、早期教育中心、幼儿园等。北美很少有全托的幼儿园,他们不主张儿童离开父母,用他们的话说:“儿童离开父母怎么成长?”不仅全托极少见,而且每天都把孩子送进托儿中心的情况也并不多见,往往是每周送一两天,或者每天送去几小时。顾明远先生问他们:“既然那样强调孩子要和父母在一起,为什么又要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他们回答:“要让儿童去体验集体生活,培养他们与别人交往的能力。”
记者:但是有些家长和幼儿教育者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孩子到幼儿园主要是学习知识的。
顾明远:这种现象在外国同行看来十分奇怪。20世纪80年代,我们邀请一位对幼儿教育非常有研究的美籍华人来中国参观访问。他参观我们的幼儿园之后很奇怪地发问:“社会主义国家,怎么不培养儿童与同伴之间的集体主义精神呢?怎么都是讲授如何学习知识呢?”在幼儿时期,同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到幼儿园去,是走入社会的第一步,是为了体验集体生活,学习与人交往,了解人际关系。
曾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您的一生中,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的呢?”白发苍苍的科学家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就是幼儿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友爱、互助、合作、分享、谦让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的重要时期;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其将来的社会交往、情绪情感、社会适应性、学业成绩、智力发展等因素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3岁之前,幼儿的生活圈主要是家人,通过与家人的交往,幼儿获得最初的行为规范和生活经验,社会性和个性发展开始萌芽。3岁之后,幼儿开始表现出对周围环境中“他人”的兴趣,从婴儿阶段对家人的依恋,逐步走向独立与“他人”交往。这段时间,孩子进入幼儿园,大部分时间与伙伴、老师一起游戏,从中学习遵守规则、与他人合作、自制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将自己逐步融入到更大的社会群体中。
用大人的思想同化孩子是幼儿教育的一大误区
记者: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功利需求,出现了异化现象,比如幼儿教育小学化,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顾明远:现在教育的土壤不是很好。先有肥沃的泥土,才能长得出好的花朵。现实是我们施了很多的无机肥,土壤都板结了,怎么能长出美丽的花朵?
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注重养成,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转而开始关注智力发展。但是在我国,由于考试压力的影响,往往把“开发智力”片面理解为“学习知识”,产生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我觉得这是违背教育规律,拔苗助长的行为。
幼儿教育中是要传授知识,开发智力,但绝对不是通过学习书本的途径,而是自然习得。比如,儿童从一出生就在学习知识,认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认识周围环境等;儿童和同伴一起玩耍,就获得了和同伴交往的知识。孩子要在“玩儿中学”,从实践中、游戏中获得知识。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多么响亮的口号!在这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下,为了提高幼儿园孩子录取“重点”小学的百分比,有些幼儿园把学前儿童当成小学生对待,规定孩子在幼儿园期间要认多少汉字,英语能力达到什么标准,甚至还弄出了学前奥数。节假日,孩子都是在各种特长培训班度过,极少有玩耍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