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讲座视频 > 教书育人编02(第2页)

教书育人编02(第2页)

那次长沙会议可以说是小学语文界的一次盛会,小学语文教学界的老前辈们会聚在一起,有南京的斯霞老师、北京的霍懋征老师、上海的袁微子老师,李吉林老师那时还只能算是中年教师,还有一批师范大学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会议热闹非凡,也有许多争议,有主张集中识字的,有主张分散识字的;有主张以作文为中心的,有主张以阅读为中心的;李吉林则推出了情境教学的实验。大家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会议在袁先生的引领下开得非常成功。

对我来说,和袁微子先生在一起学习了许多语文教学的知识。袁微子先生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认为小学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育人,是立德树人。他还认为语文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既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语文教育界常常有工具论和文化论之争,我通过向袁先生学习,认识到这两者是不可分的。语文是交流的工具,只有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语文只是思想的外壳,每篇课文总会有思想感情的内核,只有理解了这些内核,才能更好地掌握运用语文的技能。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对课文的分析理解来掌握语文的知识和技能的。语文还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学习语文是不可或缺的途径。因此,要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文化性结合起来。掌握工具,传承文化,立德树人,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任务。为此,编写好小学语文课本,选择优秀的范文就十分重要,袁微子先生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袁微子先生是继叶圣陶、吕叔湘先生之后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代宗师。他在小学和中学直接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又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小学语文教材30多年。他为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我们来纪念他100周年诞辰,我们要认真学习他的语文教学的理论,继承和发扬他辛勤耕耘、诲人不倦、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一代宗师——袁微子先生诞辰百年纪念》的出版,为我们向袁微子先生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资料。承蒙编者约我写序,正好给我提供了缅怀袁先生的机会。正是不尽之思,是为序。

在大乾坤里看教育[12]

傅东缨把他的大教育三部曲之二《教育大乾坤》又寄到我的案头,我惊奇他写作的神速。记得我与东缨第一次见面是在他的教育三部曲的第一部《泛舟诲海》出版之后,他拿了那本有50多万字的巨作来找我,和我讨论教育问题,那是1998年的事。他告诉我,他要写教育三部曲,第一部是歌颂教师的,第二部是歌颂校长的,第三部是歌颂教育局局长的。他当时任辽宁省铁岭市教委副主任。我当时有点奇怪,不好好当教委副主任,怎么写起教育文学来。后来他让我给教育三部曲的第二部《圣园之魂》写序,不久又很快把第三部《播种辉煌》送到我面前,并且讲述了他写这三部著作的艰辛。他说他走遍了当时全国三十一个省区市,访问了上千名教师、校长、教育局局长,听了几百堂课,一桩桩教育事迹使他激动不已。他觉得需要用全身心来写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一生的人们。我读了他的三部曲,才逐渐体会到他为什么倾心于他的教育文学创作。

东缨是师范出身,大学在辽宁师大文学系读书,对文学创作有天然的爱好。当了教师、教委副主任以后,深刻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对民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体会到教师的辛劳和大爱的精神,激发了创作热情。他这种热情像一团火在燃烧,而且越烧越旺,一发而不可收。创作完教育三部曲以后,他又开始了大教育三部曲的创作。大教育三部曲的第一部《教育大境界》是邀我写的序。我在序中这样写道:“他是用心去感受教育,用脑去思考教育,用行去践行教育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视教育比生命还重要。”正是这样的人才能创作出这样的著作。

今天又读到他的大教育三部曲的第二部《教育大乾坤》。《教育大境界》写的是人,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应有的和现在一批优秀教师已有的境界,他提出了“育德(人)十大境界”,即大师无类、大爱无我、大道无为、大求无境、大净无色、大智无惑、大教无痕、大育无小、大法无术、大路无歧。可以说融入儒、佛、道三家的思想。《教育大乾坤》写的是事,是教育事业。当然事业离不开人。全书分上、下篇。上篇“乾”篇以忧国忧民的热情抨击今天的教育弊端,通过回顾教育的历史,找出教育的源头,以史为鉴;引鉴古今中外教育家、思想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他们的教育经验来分析当今的教育。下篇“坤”篇是从我国教育界的优秀教师、先进学校的经验中去寻找叩开玄牝之门、破解教育难题的钥匙。

东缨的教育文学创作不是虚构的小说,写的是真人真事,是巨型的报告文学。是用文学的语言讲述教育的大乾坤,用艺术的手法呈现教育的大道理。里面既有火热的教育情怀,又有深刻的教育哲理,也反映了东缨对教育的热爱和教育的智慧。

教育是人类的大活动、社会的大事业。认识教育,需要认识教育的大乾坤,即教育的大世界,不能就事论事,着眼细枝末节。要认识教育的大乾坤,还需要把教育放在社会的大乾坤中。教育是社会大系统里的子系统,离开了社会的大乾坤、大系统,就教育论教育是破解不了今天教育的难题的。我想,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民主化和社会进步,教育的难题总有一天会破解。当然,教育工作者也不能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而是要尽职尽心,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达到教育的大境界,教师要在诲海中泛舟,校长要努力建设好教育的圣园,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努力播种教育的辉煌。我们的教育一定有希望。

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13]

我对生命教育没有研究,但是我觉得,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教育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超越自我的重要途径。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一要生存,二要繁衍,三要发展。要生存就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要繁衍就要生儿育女;要发展就要教育、学习,把前辈的生产经验、生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而这三者也是分不开的,人类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才能战胜恶劣的环境,获取更好的生存和繁衍的条件。可见教育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通过教育,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历史。因此我说,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

其实,自古以来的教育家们都是在追求如何使下一代的生命得到更好的发展。东西方的教育理念不同,但其理是一。无论是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东方的孔子、孟子,都是追求人的身心的健全发展。但由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教育一方面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另一方面被统治阶级接受不到应有的教育,教育的本质被掩盖了,教育成了各种利益集团的工具,忽视了人的生命的发展。

文艺复兴以来,批判了神统,打破了神权,提倡人权。儿童发展问题逐渐得到教育家、思想家的重视。特别是启蒙思想家如夸美纽斯、卢梭等都关注儿童的自由发展。

20世纪以来,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儿童中心主义”,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再一次引起对儿童生命发展教育的关注。陶行知先生从他的老师杜威那里得到启发,在中国创建“生活教育”,并且把老师的教育理念反转过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们两者的理念是一致的,就是关注儿童的生命发展,不过在方法、途径上不同。

至于“生命教育”的概念是何时、何人最先提出来的,已无从考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如何实施。我觉得,近几年“生命教育”之所以热起来,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弊端实在太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压抑了儿童的发展。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不是为发展而学习,每天十几小时埋头于沉重的课业负担之中,身体健康受到伤害,思想品质得不到提高,生命受到摧残。现在正有必要再一次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所以有识之士发出“生命教育”的呼声,是很自然的事。因此,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问题,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我们要通过生命教育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但是对生命教育怎么理解,怎么实施,确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河南大学一批学者较早地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2004年河南大学成立了生命教育研究中心,这是国内尤其是高校中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专门科研机构。之后,河南大学在刘志军教授的带领下,逐步设立了生命教育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以及博士后研究方向,生命教育已经成为河南大学“大教育学”科研、教学尤其是培养研究生的一个特色和亮点。他们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生命教育的原教育研究,研究生命教育的本质、源头;二是生命教育发展的历史;三是生命教育的各种理论流派;四是对不同年龄群体的生命教育要求;五是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实施。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河南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丛书”反映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我想,广大读者会从中更深刻地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和本质,从而更新观念,同时获得开展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我无法通读这十卷本的丛书,但我感到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我支持他们的研究,赞赏他们的研究,感谢他们的研究。他们希望我作序,就写这几句,是为序。

不言之教[14]

——读《道德经》有感

夜来无事,翻读历代碑帖书法,偶得《赵文敏书道德经真迹》一册(文明书局1940年版)。除欣赏赵孟頫的书法艺术外,对《道德经》里有一句话,由于职业的敏感而有所感触。《道德经》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我想这很切合现代教育理念。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与老子的说法基本一致。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要从教转到学。教育不是教师施教于受教育者,而是学习者自己学习、亲身体悟。这也是《道德经》里一贯主张的自然哲学思想的一种教育观点。《道德经》认为,一切事物发生发展都有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教育就是遵循自然之规律,自由地发展人的自然本性。

前不久,一位精通外语的老同志告诉我,我国文件中常用的“受教育者”这个词,在国外早已不用了,通常是用“学习者”这个词。这反映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学习者自己学习、自己体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信念。

那么,还要不要教师呢?教师的作用何在呢?教师当然是需要的,而且在教育过程中,特别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是很重要、很关键、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经常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就是说明教师的重要性。教师重要并不等于教师要包揽学生一切的学习。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启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学生设计适合他的学习方案,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道德经》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通常理解道家是无为之学,其实老子认为无为才有所为,为君者无为,老百姓才有所为。所以《道德经》里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这里讲的是为政之道,但引申到教育上,也是这样。教师的无为并不是说不为,而是为了让学生有所为。教师表面上无为,其实是为了放开手让学生有所为。如果教师事事都管着学生,学生难以有为,也难以成长。

无为之治也可以用到教育管理上。教育只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的规律(即是道),教育局局长应该放权给学校,局长的无为让校长有所为;校长要放手让老师改革创新,校长的无为酝酿出老师的新鲜经验。家庭教育也是这样,父母事事都包办代替,孩子的能力就难以发展。

我们现在的教育,层层管得太死了,所以要提倡老子的“不言之教”。

[1]写于2014年9月1日。

[2]原载《今日教育》2013年第10期。

[3]原载《今日教育》2014年第1期。

[4]原载《今日教育》2014年第2期。

[5]原载《今日教育》2014年第3期。

[6]2012年12月30日在钱学森教育思想论坛上的发言。

[7]原载《语文教育》2006年创刊号,曾载于《野花集》。

[8]原载《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第26期。

[9]原载《中国教育报》2012年7月20日。

[10]写于2013年4月15日。

[11]《一代宗师——袁微子先生诞辰百年纪念》序。

[12]本文为作者读过《教育大乾坤》后给傅东缨的信。

[13]本文系作者为河南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丛书”作的序。

[14]原载《光明日报》2013年10月16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