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讲座视频 > 教书育人编(第1页)

教书育人编(第1页)

教书育人编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1]

2007年,我在成都市青羊区参加减轻课业负担座谈会,会上一位小学生发言,他说:“希望国家定一天无作业日,就像无烟日、无车日一样。”另一位小学生起来发言说:“作业还是要的,但希望老师不要布置那种枯燥的、反复练习的作业。”你听,这是学生微弱的声音,要求并不高。我们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社会上炒得热闹的、媒体反映的,往往是教育者的声音、家长的声音,都是大人的声音。我们的孩子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大人们一概不知、一概不理,只要他们埋头做练习,考出好分数,考上所谓好学校。这样能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吗?能培养出人才吗?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有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表现的需要。大人有这些需要,孩子们也有这些需要。生理需要,这是最基本的,要吃要喝,要生存。安全的需要,也是为了生存,不受伤害。三岁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哭哭啼啼抱着妈妈的腿,不愿意去。为什么?他离开妈妈感到不安全。等到在幼儿园生活几天以后,觉得没有什么不安全,又有小朋友一起玩儿,他就愿意上幼儿园了。社会的需要,这是人的社会性,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和他人交往。孩子也有与人交往的需要。小学生就有自己喜欢的伙伴。到了中学就有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到青春期就有与异**往的愿望。尊重的需要,这是较高层次的需要。每个人都有人格的尊严,人格受到污辱,往往会发生激烈的冲突。孩子也有尊重的需要,他们最不喜欢大人叫他们小孩子,最不喜欢大人说:“你们小孩子,不懂事。”我曾经问过学生,你们最不喜欢的是什么样的老师?是不是严格要求的老师?他们回答说:“不,不是严格要求的老师,而是说话损人的老师。”什么叫损人?就是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污辱学生的人格。可见小孩子也十分重视人的尊严。最高层次是表现的需要,即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小孩子虽然还谈不上实现自我价值,但有表现自己能力的愿望。你看,幼儿园的孩子总喜欢在大人面前表演他(她)学会的歌、舞蹈、诗朗诵等。孩子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初中生,有时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动,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引起别人的注意。这都是表现的需要。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老师考虑过孩子们的这些需要吗?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成长固然要靠教育,但主要是靠他内在的潜能的发展,教育只是一种外力,因此教育要遵循人的内在发展规律。我们常常讲,教育要遵循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就要了解儿童,以儿童为主体,了解他们的需要,站在儿童的视角来设计教育,给每个儿童提供适合于他的教育。

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视角来谈教育,就会发现我们现在的许多教育行为是违背了孩子的愿望的。例如,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强迫学生上这个班、那个班,强迫学生做作业到晚上九十点钟;孩子没有玩的时间、没有参加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时间等。不从孩子的视角来施教,伤害了孩子,甚至会酿成惨案。2003年某市发生一起一名女生跳楼的事件,就是因为不堪老师的人格污辱。事发的清晨,由于闹铃未响,丁丁(化名)耽误了一节课,班主任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先用木棍打,然后很凶地责骂:“你不看看你自己,又矮、又丑、又肥,你只能当一辈子老处女,连坐台的资格都没有。”丁丁在中午就从学校八楼跳下身亡。这样的事件虽然是极个别的,但用不正当的手段污辱学生的事并不鲜见。

我们常常讲,与人交往要换位思考,即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这样双方的矛盾就容易解决了。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应该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想想我们怎么施教,想想我们小时候是怎么想方设法玩儿的,我们怎么过来的。我们现在却有点像儿媳妇做了婆婆以后就要耍起婆婆的威风一样,忘了做儿媳妇时受的苦难。有的家长说:“现在让你受点苦,是为了你将来的幸福。”孩子们说:“我们今天也要幸福!”的确,如果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养成开朗的性格、完善的人格、健全的能力,成了书呆子,何来将来的幸福!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站在孩子的视角来讨论我们的教育,多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和想法。

爱是教育的源泉[2]

大家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怎样才算真正的爱?有的父母每天逼着孩子学习,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使他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过幸福的生活。可是孩子不理解,他需要的是现在生活得幸福。有的老师给学生布置很多的作业,说是“为你好,将来能考上好的学校”。有的老师因为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动手打学生,受到批评还觉得很委屈,认为“我是为学生好”。可是学生不领这个情,反而对学习没有兴趣了,厌学了。就算学生在父母、老师强迫下学习进步了,成绩上去了,但身体垮了,性格扭曲了,脾气怪僻了,将来能有幸福吗?恐怕未必。

因此,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他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健全的人格、开朗的性格,这样才能有幸福的人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爱?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霍懋征老师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是爱的信念。有人说,这句话不全面,我们教的学生也有不成才的。当然一个人成才还有许多条件和机遇,但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并且努力帮助他成才。如果你早就认为他不能成才,那为什么要教育他?所以,教好每个学生是教师的信念。同时只有相信学生,学生才能相信你。师生关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教育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怎么才能做到相互信任?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需要。一个人有多种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分析研究了人的需要,认为每个人都有五种层次需要:最基本的是生理上的需要,要吃要喝;第二是安全的需要,避免伤害;第三是社会的需要,即与人交往、交朋友的需要;第四是尊重的需要,人格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最高层次是自我表现的需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学生也有这五种需要。家长和老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家长和老师往往只关注孩子生理上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不关心别的需要。有的老师体罚或用语言伤害孩子,就是不重视孩子对尊重的需要,这是最伤害学生的。我曾经问过学生:“你们最不喜欢的是什么样的老师?”他们回答说:“最不喜欢说话损人的老师。”所谓损人,就是不尊重人。十多年前,浙江金华有一名学生把自己的母亲杀了,社会为之惊动。后来有人到监狱去采访他,他对杀害自己的母亲很漠然,他认为自己的任何需要都得不到满足,母亲只逼着他念书,生活没有乐趣。采访者哀叹,实际上他的母亲已经在精神上把自己的孩子扼杀了。可见,我们爱孩子,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合理的需要要给予满足,不合理的需要要加以引导,特别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怎样才能理解孩子?就要善于与孩子沟通。要与孩子沟通,就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常常有家长问,为什么孩子到五六年级的时候就不大愿意和父母讲话了?我就问这位家长,你是不是能倾听你的孩子的讲话,能不能把孩子的话听完,然后与孩子交流?有许多父母往往不等孩子讲完,就唠唠叨叨地说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是。长此以往,当然孩子就不愿意与你交流了。老师对待学生也是这样,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平等地与学生交流。为什么学生喜欢与同伴交流、与网友交流?因为与同伴、网友是平等的。而对父母、对老师,觉得你们是大人、是权威,你们总是对的,你们总是会教训人。因此,父母也好,老师也好,要想与孩子沟通,就要放下架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要摆出大人的权威,要与孩子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如果孩子能把心里话讲给你听,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大家要记住:爱是教育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3]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担心他长大以后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成为一个平庸的人。的确,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将来很难有什么成就。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老师的重要任务。

我们现实中的问题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变成了完成父母、老师的任务,处于一种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到高中毕业的时候,还不知道选学什么专业。报考大学不是以自己的兴趣和志愿为依据,而是以考试的分数为依据。摸底考试分数高,就报考重点大学;摸底考试分数不高,就报一般院校。这样的情况怎么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纵观历史上的大科学家、大学问家,小时候并非是如我们现在认为的好学生,往往一般功课都不算好,但总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牛顿小时候父亲早亡,家境贫寒,在学校学习成绩很差,但迷恋于机械,爱做各种实验,经过努力,发现三大定律,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生长在一个药剂师家庭,从小喜欢化学,上课时也想着化学,老师问他问题,他答不出来,老师很生气,但他说:“我长大了要当化学家!”有一次他把炸药带到教室里表演给同学看,发生了爆炸,结果被学校开除了。父亲送他到朋友家当学徒,结果因为在阁楼上做雷酸的实验,把人家的屋顶炸掉了,只好失业。后来父亲把他送到波恩上学,他经过自己努力,在化学上有多种发明,成为一名伟大的化学家。

所以,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兴趣,其实就是人的一种内驱力,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机。从心理学上来讲,人的行为总是有一种动机在驱动。动机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分。学生的学习也有动机在驱动。父母、老师的奖励和惩罚,迫使学生学习,这是一种外部动机。但这种动机是短暂的,父母或老师的奖惩过去了,这种动机就会消失。比如说,父母允诺,考试成绩好,奖励一辆自行车,结果考好了,自行车得到了,再学习的动机也就消失了;或者因为没有考好,没有得到奖励,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没有了。可见外部动机是容易消失的。只有内部动机才是持久的。内部动机是什么?就是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当然外部动机也可以转化为内部动机,经过多次奖励和引导,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但这种奖励应该是精神的,物质奖励容易引起负面效应。

兴趣往往从好奇心发展而来。好奇心是人之天性。孩子长大到三四岁时,对周围的事物很好奇,会向大人问这问那,这就是好奇心。父母和幼儿园的老师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尽量耐心地回答儿童的问题,不要对儿童的提问不耐烦。有的父母会厌烦孩子的提问,或者搪塞他的问题,这样就会压抑儿童的好奇心,长大了就会对事物缺乏兴趣和爱好。在小学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勇敢地提问。只有会思考、敢提问的学生对学习才能产生兴趣。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苏霍姆林斯基常常用阅读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他说,有一个学生不爱学习,他就陪学生读书,读到有趣的地方,就说我有事,你自己读吧。学生自己读下去,慢慢地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有时老师的课讲得好,生动有趣,会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师生关系的好坏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往往对喜欢的老师的课感兴趣。

在实践中,最容易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20世纪80年代我听过北京市一位刘老师讲作文教学的经验。她说,小学生往往不爱写作文,她就把他们带到大自然里,让孩子们去观察,把观察的事物写下来就是作文。有一名学生最不爱写作文,但一次放风筝后,他写了放风筝的故事,写到开始风筝老放不上去,后来在风筝下面加上两条纸条,风筝就放得很高。老师觉得他描写得很真实、细致,给他这篇作文评了满分。学生很高兴,并从此对作文就感兴趣了,越写越好。我的小女儿也有这种经历。小时候我们让她学英语,她总是别别扭扭不愿意。有一次我带她一起陪外宾游故宫,他们对了几句话,回家她就自觉地学起英语来。可见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所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教书育人在细微处[4]

有一天,我的学生告诉我一个故事。

她说,她第一天送女儿上幼儿园,一进幼儿园的门,就看见一群孩子围着一位较为年长一点的老师,有的孩子拉着老师的手,有的孩子抱着老师的腿,有的孩子揪着老师的衣服,和老师亲热。她的孩子也想去和老师亲热,但挤不进去。忽然看见一位年轻老师走过来,孩子就扑过去,但这位老师没有理会就走过去了。孩子伤心得不得了,回家说:“我再也不去幼儿园了!”

这个故事说明儿童的感情是很敏感的,也是很脆弱的。那位老师可能是无意的,没有理解当时儿童的行为,不经意走过去了,没有想到这无意的行为却伤了儿童的心。因此我说,老师特别是幼儿园、小学老师,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细枝末节。

儿童有如嫩芽,碰伤了就不易生长。父母也好,老师也好,要注意呵护他们,要了解儿童的想法。做父母的常常有这样的经历,休息日带孩子到公园去玩,在家说好了,出门要自己走,不能让爸爸妈妈抱你,你长大了,我们抱不动了。在家里答应得好好的,但一出门就吵着让你抱。开始不明白,怎么说好了不算数?后来才明白,两三岁的孩子,身高不到1米,你不抱他,他能看见什么?只能看见大人的腿。他要大人抱,不是走不动,不是不愿走,而是看不到有趣的东西,抱起来,视野开阔,可以看到许多风景。做父母的要理解他们。

老师的行为具有示范性和长效性。所谓示范性,就是学生以老师为榜样,向老师学习。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眼里,被学生所模仿。我过去在中学里负责过班主任工作,发现许多班风很像班主任的作风。有的班主任做事有条不紊、干脆利落,这个班就很有秩序;有的班主任做事拖拖拉拉、要求不严,这个班就松松垮垮。所谓长效性,就是老师的教育在学生身上的影响是长远的。有时老师不经意的、无心的一句话,恰好说到学生的心坎上,他就会记住一辈子,鼓励的话会记住一辈子,批评的话也会记住一辈子。所以,老师的言行要慎之又慎。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5]

这两年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走红,他的名字叫雷夫·艾斯奎斯。他一直在霍伯特小学担任五年级的教师,曾经获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英国女王N。B。E勋章”、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等。为什么能得这么多奖?因为他教书的学校处在一个很落后的社区内。社区居民有酗酒的、吸毒的、打架斗殴的,孩子受到了很不好的影响。但是这里的孩子经过他的教育,个个都获得了成功。他写了一本书叫《第56号教室的奇迹》,副标题是“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雷夫去年和今年两次被邀来华讲学,在北京、上海、深圳、济南等城市演讲,和我们的老师校长对话,听众往往达千人。我虽然没有亲自听过他的讲演,也没有和他对话,但我读了他的书和讲演录。我觉得他的经验无非是两条:一是信任,他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因此尽力帮助每个孩子。而每个孩子也信任他,觉得在他身边有安全感。有了这种互相信任的关系,教育就变得容易了。二是活动,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养成良好的品质。他在书里讲到,学生一进入他的班级,首先是组织学生排演莎士比亚的戏剧,每个孩子担任一个角色。他说,孩子都有表现的欲望,都想把角色演好,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以及和同伴合作的精神等品质,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他还组织其他活动,如篮球队等。他从来不惩罚学生,而是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举例说,有一个孩子在球队里不能与同伴合作,他就让这个孩子退出球队。并不处罚他,也不与他谈话,每天照常学习,和他一起用餐。一个月以后,这个孩子说:“我想回球队。”雷夫只对他说:“如果你能和同伴合作,你就回去。”他把道德自觉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即具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不需要别人监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