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之五,家长总把子女看成不懂事的小孩子,成天唠唠叨叨教训孩子,不愿意倾听孩子的诉说,不能平等地与孩子对话,于是不能和孩子沟通。结果养成孩子对大人的不信任,或者养成孩子不诚实的行为,甚至背着父母做出一些不当的事情,那时父母悔之晚矣。
可以再举出许多例子,都是常见的现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要唤醒年轻的父母,切实关心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定向越野运动值得在青少年中提倡[3]
最近知道北京市海淀区在中学生中开展定向越野运动的项目,我觉得很有意义。它既是一项体育运动,又是一项智力运动。说它是体育运动,因为它在野外进行,走步、爬坡都需要体力,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说它是智力运动,因为它要学会识图、辨别方向、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这项运动有很多优点:第一,它在野外进行,可以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意识和感情;第二,可以享受阳光、呼吸新鲜空气、调节脑力;第三,这项运动可以进行团体比赛,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第四,它适合于体力不同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力所能及地参加活动。学生的先天体力是有差异的,有的身材魁梧,有的身体弱小;有的体质强壮,有的体质虚弱。体育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不能用竞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我小时候身体很虚弱,体育成绩不佳,但我喜欢运动,打乒乓球、踢小足球。今年已82岁,身体还较灵活。
我在苏联学习时,就看到他们每年夏令营都组织各种越野运动。每年的暑假有3个月之久,一部分时间是在夏令营度过。夏令营都建在森林边上,有林有水,学生在夏令营开展各种活动。师范学院二年级学生必须到夏令营担任辅导员。大学工会、团组织也组织教师、学生参加越野运动。1955年暑假我参加了他们的越野旅行,用5天时间在深山密林里走完200公里,翻过了五六个山头,受到很大的锻炼。当然这是针对大学生的,但可以组织中学生做微型的越野运动。其实,许多国家都有这种运动,在西方是童子军运动,中小学生参加童子军,有一套装备,如绳索、小刀、指南针,学习生活生存技能。日本设置有一门叫“特别活动”的课程。《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特别活动”的教育目的是通过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智、德、体和谐发展的教育,发展个性特点并培养作为集体一员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协作精神。《学习指导要领》规定,从小学开始到初中,每学期35~70学时。一般是小学一二年级在附近远足,在野外住1夜,学生自己搭帐篷,自己做饭,做各种游戏;二三年级组织到外地远足,住2天,学生自己集合,自己出行,没有父母送行或陪行,也是到野外生活;五六年级叫“修学旅行”,到较远的地方,如神户小学曾组织学生乘火车到北海道游学,在那里住3天,参观访问。这样一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许多从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特别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自立的能力,同学之间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我国课程设置中就缺乏这样的活动要求。
我希望像北京市海淀区这样的定向越野运动能够坚持下去。
关爱儿童,保护童真,激发童趣[4]
一个朋友送来一部著作,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宋继东老师撰写的《必须保卫童年》。一看书名,我就十分感兴趣。因为童年太重要了。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幼苗时候的灌溉营养就十分重要,幼苗受到损害,肯定成不了大树。记得前年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93岁高龄的大田尧先生在清华大学做报告。他把教育比作给儿童本身的种子施加有机肥料,让他自然成长。说现在的教育却给儿童施加无数的无机化肥,不但不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反而会伤害儿童。最近,我国江苏瓜农不是给西瓜施加膨化剂嘛,结果西瓜都裂开了。我们可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瓜裂裂”。
童年是人一生最有生气的时期,最有乐趣的时期。我经常看《动物世界》,发现任何动物在幼年时期都是活泼、可爱的,它们经常嬉戏打闹。我们人类的童年却失去了童心和童趣,今天的教育把童年埋在大量作业练习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没有时间嬉戏,没有情趣玩耍。
童年又是最娇嫩的时期,最需要爱护的时期。我们今天的教育却在伤害着娇嫩的幼苗。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用分数来评价儿童,使大多数儿童失去了信心,丢掉了童趣。
童年是最敏感的时期、最天真的时期,也是最喜欢模仿的时期。成人却不断用世俗陋习来污染他们的心灵。
因此,今天不仅要保卫童年,还要拯救童年,使孩子们健康地成长,幸福地生活。教育就是要给儿童创造这样的环境。
宋继东校长认识到这一点,从学校教育现实问题出发,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提出“童心教育”的理念,突出“率真、关爱、求索”的教育价值观,引领全校教师关爱儿童、保护童真、激发童趣。不仅使儿童享受教育的幸福,而且为儿童的成长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础。
洋洋数十万字的巨作,可惜我没有时间读完,只读了几章。朋友要我为这本书写几句话,我只好顺着作者的话题发表了一点感想,更多的评论还是留给广大读者吧。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5]
学前教育是人生接受最早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人的一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国古话就有“3岁看大”的说法。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人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学前期是一个人一生中身体形态、结构、机能、大脑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同时也是行为习惯养成和智力发展的最关键的时期。大量研究说明,学前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终身发展的奠基期。
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学前教育。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就专列一章“学前教育”,要求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为此,国务院还专门召开了常务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各地方政府积极性很高,采取各种措施,多方筹集资金发展学前教育。《规划纲要》中制定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学前教育在得到极大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也未免令人有点担忧,主要是我们学前教育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学前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谁来办、如何办,谁来管、如何管,谁出钱、如何出,幼儿园教师应达到何种要求、如何达到这种要求,幼儿园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如何办好学前教育等一系列问题都还应该是我们今天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重大课题。从相当意义上可以说,对学前教育体制机制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学前教育的办学体制,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学前教育的投入体制,幼儿园教师的培训体制,幼儿园的质量标准等的研究,还没有跟上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形势的新要求,以至于出现了因为对学前教育性质认识不清而导致的学前教育异化为小学教育的问题,出现了学前教育谁来办、谁来管、谁投入等重大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难以抉择,出现了新形势下思想和行动上一系列的新困惑和新挑战。
现在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学前教育,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比我们发展得早,而且比我们发达,发展中国家的学前教育近年也有不少新政策和新举措,他们学前教育的体制和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霍力岩教授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英、日、印四国学前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不仅为我们了解世界学前教育体制机制的发展和经验提供了丰富且翔实的材料,也为我们借鉴世界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与路径参考、框架与指标参考、思想与观点参考。这一研究成果是国内首次对世界部分国家学前教育体制的系统研究,在问题研究与国别研究相结合、方法研究与指标研究相结合、循证研究与因素分析相结合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于推动我国的学前教育体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积极意义。获知霍力岩教授的这一研究成果得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并作为唯一一本教育类著作入选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我认为实至名归并感到欣慰。相信这本著作的出版会对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和积极的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重视学前教育”以来,我国学前教育获得长足进步,今天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办好学前教育”的新战略。如何在学前教育大发展的新时期“办好学前教育”,特别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我们现在还面临很多挑战。希望我国的学前教育研究者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够不辱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为“办好学前教育”做好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霍力岩要我写几句话,是为序。
班主任是走进孩子心灵的人[6]
我的孩子每年从国外回来都要去看望她的班主任,经常来看我的也大多是我做过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学生,可见学生与班主任最亲。所以我说,当教师就要当班主任。
班主任是学生最信任的人,他不只是一个德育工作者,还是对学生全面负责的人。学校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是德育工作者,都要教书育人。但班主任有所不同,他不仅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还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他要关心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指导者,他要组织班集体,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愉快地生活和学习;他要与任课教师协调,互通学生的情况,统一对学生的要求;他要经常与家长联系,统一观念,沟通情况,共同教育。可以说,班主任在学校里虽不是学生的父母,但胜于父母,他是走进孩子心灵的人。
做好一名班主任,重要的是要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思想,信任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班主任责任重大,但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班主任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不是指挥员。在每个班上都会遇到个别顽皮的孩子,班主任往往把精力集中在个别孩子、个别事件上。这种方式其实不可取。班主任应该把精力放在班集体的建设上,有了健全的、朝气蓬勃的班集体就会融化个别孩子、个别事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的智慧和创造。
当今时代,新生代儿童青少年在新的环境中生活,带有时代的烙印。“90后”不同于“80后”,21世纪儿童又不同于“90后”青少年。班主任工作不能墨守成规,需要研究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创造新经验。所以说,班主任工作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杭州市西湖区的学校长期重视班主任工作。10多年之前我就参加过他们课题研究的评审工作。10多年来西湖区的班主任研究和实践又有新的创造和发展。西湖区教育局领导十分重视班主任专业化成长,2011年9月10日批准了六位优秀班主任为西湖区首席班主任,并以他们各自的名字命名,成立了首席班主任工作室。在此基础上,2011年12月21日,又成立了“杭州市西湖区班主任发展联盟”。八十八位来自全区各中小学的班主任成为该组织的第一批成员。他们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努力实践,走进孩子的心灵,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本书88个案例,就是88位班主任面对一个个不同孩子发生的一件件不同的事,深入孩子的心灵,用情去理解孩子,用教育智慧和艺术去感化孩子的活生生的故事。从案例中读者可以分享到他们工作的苦和乐,领悟到教育爱的所在,教育幸福的价值。主持这项工程的黄黎明老师就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老班主任研究工作者,她退而不休,一直在为西湖区班主任专业化努力。她嘱我为本书写序,使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他们的经验,写这几句,是为序。
[1]本文根据作者在2013中国学前教育年会上的发言整理,原载《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15日。
[2]原载《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17日,原题为《小时候养成的好习惯最不容易改变》,并有所删节。
[3]写于2014年1月17日。
[4]本文为作者为《必须保卫童年》所做的序。
[5]本文为作者为《美、英、日、印四国学前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一书所做的序。
[6]本文为作者为《走进孩子的心灵》一书所做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