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产部门部分地补偿培养费用的办法可以为学校提供补充资金。如果要求学校扩大培养或开设新的专业,有关部门应做一次性投资。
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鉴定专门人才的工作岗位、他的职能和工作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各部门的人员编制和培养新干部的需求。学校还要关心毕业生的合理使用。
2。提高培养专门人才的质量
改变大批的粗放式的教学为个别施教,发展学生创造性才能。通过课堂讨论、实践课、辩论会及生产和实际情景模拟、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实际设计等发展分析性和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采用计算机。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需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独立安排学习,教师给以方法上的帮助和指导。为了加强个别施教,需减少教师平均负担的人数。实践课、课堂讨论和实验课分小组进行。
提高学生对学习成果的责任感,更严格和客观地评估学习质量。
要调整专业,纠正按狭窄部门和学科的观点设置专业的办法,大量减少专业总数,要改为培养以某一具体部门为目标、具有高深基础知识与扎实的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专业面宽的专门人才。
要参照科学、技术、文化的最新成果定期更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中要有15%的机动教学时间。
要为科学密集型的企业与科研机构重点培养干部,对有科学创造性的学生实行个别教学计划,包括延长修业年限或进行科学见习。
改善生产实习的安排,加强企业的责任感,吸引生产部门的领导人担任大学生的实践教学。
改进以不脱产方式培养专门人才的系统。大力提高夜校和函授部培养专门人才的质量。根据学生的理论和实际水平编成各种小组,确定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时间。
更多地由企业、组织、集体农庄发给较高助学金,派遣在业青年进高校学习。
3。对各类学校提出具体要求
首先必须改进综合大学的工作;它应当成为先进科学思想的传播者;应特别关心培养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高水平的教师;教学过程应使高度的理论培养和应用培养相结合;扩大跨学科领域专门人才的培养;宜在重点综合大学专门开设对科学密集性工农业生产、卫生保健事业专门人才进行培养和再培养的专业和系。综合大学应成为加强科学理论实力,促进相应领域发展的真正的科学、文化和共产主义教育中心。
工程干部的培养要注意专业面宽和加强理论基础,掌握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原理,大大改进生产实践训练,要把志趣倾向和技术创造才能作为选拔工科专业学生的标准之一。
应特别注意开展科技新领域干部的培养,诸如基因工程学、生物工艺学以及管理干部的培养。
为了稳定农村干部的问题,要优先选拔对农业劳动感兴趣的青年学农业专业。
经济干部的培养要把政治经济学素养与管理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解决经济和管理任务时会用数学模拟法和现代电子计算技术。
医务人员的培养应注意生物科学的教学与临床学科教学的密切结合,掌握对人体作为整体的诊断和治疗的现代方法,提高临床见习和实习的效果。注意培养医务工作者的崇高道德品质。注意招收工作2年以上的初级或中级医务人员及对医务工作有才能的退伍军人。
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是要加强综合大学、师院与中学和学前教育机构的联系,传授先进教育经验,打破教育方面的形式主义和墨守成规的现象。师范院校全部招收由学校校务委员会、劳动集体和共青团区(市)委推荐的,具有做儿童工作的志趣和经验的人员及退伍军人。
艺术院校应教育学生深刻理解艺术创作的崇高使命及它在培养新人中的作用,从党的立场出发在艺术中反映当代现实中的迫切问题,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大力加强中等专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充分满足国民经济对中级专业干部的需求。在中等专业学校里设立从先进工人中培养班组长和工长的专业。
4。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个性和谐发展的,具有社会积极性的专门人才
院校的全体教学人员、党、团和工会组织都有责任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
需大力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学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教学法水平。要为各类高校拟订统一的社会科学教学大纲,出版新教科书和规定画家考试。主要是要杜绝社会科学教学中读死书、教条主义和抽象议论的现象,要对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做出敏锐的反应。要提高讲课质量,增加讨论课和对学生做个别工作的时间。
大力动员社会经济学科的教师开展有关社会发展迫切问题的研究,向地方和全国有关机关提出有科学根据的建议和预测。
根除学生社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死板的安排,重视大学生工作队运动的重大作用,提高其教育影响。要使大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参加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的活动,参加少年儿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群众性体育工作。发展学生自治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
5。加强学校的科研工作
利用高校的优势研究综合性国民经济问题和跨部门的科技问题,加强高校、科学院和各部门科研机构的联系,吸收学生参加科研。
需要将基础研究的规模增加1~2倍,将设计工艺项目和实验试制项目增加约2~3倍。要用国家预算的经费和合同项目取得的部分资金增加开展基础研究的经费。为了使研究成果尽快应用,要加紧在高校发展设计工艺和实验试制基地,开展实验样品和小批量产品的生产。
改变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结构,把重点放在“研究—研制—应用”这一周期的终点阶段。
6。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
改善教师队伍的构成状况,发挥青年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才能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