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上述两个问题的另一种提法,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的问题。中等教育具有双重任务:它要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新生,就要加强普通教育;它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就要加强职业教育。因此,中等教育就由两种类型的学校来实施:一种是普通中学,另一种是职业学校。但是普通中学的毕业生并不能都上高等学校,因此,普通中学也必须进行职业教育;而职业学校在当前科技发展的形势下,不仅应当让学生掌握一种职业技能,而且应当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职业学校除了进行职业教育外,还应该重视普通教育。这就是列宁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不要让儿童过早地职业化的思想。这个思想现在显得更为重要。现在看来,只有兼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个方面,才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统一的劳动学校。
今天,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更加要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同时,中等教育的普及,也为这种结合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
十月革命以后,旧的双轨制打破了,因为它是阶级歧视的表现,所以提出了实行统一劳动学校的口号。但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当时教育的发展水平不可能只建立一种学校,必须建立多种形式的学校。例如,除普通中学以外,还有工厂艺徒学校、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等。虽然这些多种形式的学校已经不是实行阶级歧视的两轨制,但仍然不是平等的教育,仍然没有解决建立统一的劳动学校问题。苏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长期以来采取了业余教育的方式满足劳动青年的求学要求。这种业余教育与全日制教育总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只有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这次教育改革重新提出普通中学加强职业训练,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普通教育水平,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是苏联这次教育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与此同时,还要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自从1964年实行教育内容现代化以来,教材内容太深、太难,分量太重,造成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消化不良”,留级现象严重等,引起了教育界和广大家长的重视。虽然20多年来不断地修改教学大纲和教材,但由于学制太短,这个问题长期未能解决。这次改革决定延长学制1年,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二
苏联新的教育改革是如何解决上述矛盾的呢?笔者在这里只做一些概括性的叙述。
(一)延长学制以解决由于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的知识不断增长与学制过短、学生学业负担太重的矛盾
改革决定延长中学学习年限1年。由于苏联劳动力一直很紧张,延长学制必然会加剧劳动力的紧张程度。因此决定把延长的1年放到6岁儿童身上。为了6岁儿童入学,苏联做了长期的准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进行实验。这当然也是受当时早期教育思潮的影响。6岁儿童入学本来是不成其为问题的,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国家都是6岁入学。但苏联不同,因为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实行的是8岁入学,到1943年才改为7岁入学。对于6岁入学,许多教师和家长还不习惯,不放心。只有通过实验来打通家长和教师的思想,同时摸索对6岁儿童进行学校教育的经验。经过长期的试验,得出两条结论:一是6岁儿童是完全可以进行正规的学校教育的,由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生等组成的实验小组对6岁儿童入学的全面检查表明,严格的智力教育并没有损害儿童的身心发展;二是6岁儿童毕竟不同于7岁儿童,必须按照6岁儿童的身心特点,采用不同于对7岁儿童的方式、方法。所以,在教育改革的实施条款中规定了6岁儿童只学习原来一年级教学大纲中的一半内容;每周上课时减少为5天,每天4节课,每节课35分钟(7岁以上儿童每周上课6天,每天5~6节课,每节课45分钟);要求给6岁儿童较多的游戏、户外活动和休息时间等。
(二)加强普通中学中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定向
为此,苏联增加了生产教学的时间。从二年级开始设劳动课:二年级至四年级每周3小时;五年级至七年级每周4小时;八年级至九年级每周6小时;十年级至十一年级每周8小时(过去规定一年级至八年级每周2小时,九年级至十年级每周4小时);高年级利用暑假的20~25天进行集中的劳动实习。学生的生产劳动在学校的工厂、农场、车间进行。近年来创办了一种新的生产教学的组织形式,即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由地方教育局举办,与本地区的工厂企业挂钩,这些企业叫作基地企业。由教育局提供校舍、生产教学理论课的教师;由基地企业装备生产实习车间,提供生产原料和产品,提供指导生产实践课的技师,负责学生的实习。本地区高中的学生每周到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来接受1天生产教学,其中包括2小时理论课和4小时实践课;暑假到基地企业或其他企业集中实习;毕业时经过考试合格可获得专业证书。这种形式解决了学校单独办工厂的困难。同时,它与本地区企业挂钩,为它们提供熟练的劳动力,解决了学校训练职业与社会上要求职业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正是1958年教育改革没有解决的。这种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在全国已有2500多所,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大城市已基本普及。
(三)扩大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人数,相应地减少普通中学的学生数
现在八年制毕业生升入普通中学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60%,升入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数为20%左右。《基本方针》要求把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数增加1倍,即达到八年制毕业生的40%左右。
(四)将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改组为统一类型的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普通教育水平
改革以前三种类型的职业技术学校:第一种是招收八年制毕业生,学制1~2年,称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一般的非熟悉工人;第二种是招收八年制毕业生,学制3年,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熟练工人;第三种是招收十年制毕业生,学制1年,培养熟练工人或初级技术人员。改革后把三种类型的学校一律改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取消第一种类型的学校,把后两种合并为一种学校,并且要求八年制毕业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同时完成中等教育的普通课程。这样,就普遍地提高了熟练工人的文化科学水平。
(五)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基本方针》指出,要“使我们教育出来的人不单单是某些知识的拥有者,而且首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共产主义的积极建设者,他们思想坚定、道德高尚、热爱劳动、行为文明”。《基本方针》在第五部分专门论述了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和家庭教育。因为“教育效果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和劳动集体的协调工作及对学生的一致要求”。
(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
《基本方针》把教师的社会作用和地位提得很高。它说:“人民教师是年轻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者,是社会所信赖的人。”“教师以其在教育年青一代方面的忘我献身劳动,博得了人民的深刻感激和尊敬。”为了使全社会人民都尊重知识和尊重教师,苏联宣布9月1日为全民节日—知识节。同时宣布提高教师的工资,涨幅达30%~35%。苏联政府决定,在国家预算中每年增拨110亿卢布来实施这次教育改革,其中,35亿卢布用于提高教师和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包括幼儿园教师)的工资。
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的同时,《基本方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研究现代生产原理和学生职业定向方法,提高心理学和教育学修养,扩大伦理学、美学、逻辑学和苏联法律等知识,要求教师每4~5年轮训一次。
此外,这次教育改革还要求加强学校的教学物质基础,改善国民教育的管理等。
三
研究苏联这次新的教育改革及其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将会有所启发。据笔者的分析,有如下几点,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第一,在普及高等教育之前,中等教育总是有双重任务,即为高一级学校培养新生和为学生劳动就业做好思想和技能上的准备。改革中等教育,就要从更好地完成这双重任务着眼,在指导思想上不能有所偏废,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苏联从1958年改革以来的多次反复充分说明了这是一条规律。1958年的教育改革,强调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准备的一面,忽视了为高一级学校培养新生的任务,因而降低了教学质量,结果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的任务也没有很好完成。1964年以后开始纠正这些缺点,但又走向了另一面,强调了知识教育,忽视了劳动教育。20世纪70年代后期不得不再进行改革。从苏联教育改革走过的道路可以看出,中等教育不能忘记双重任务,否则就会给升学和就业造成困难,教育问题就会变成社会问题。特别是要注意普通中学的办学思想,即使另有职业中学培养学生直接就业。普通中学也不能成为高等学校的预备班,它的大部分毕业生仍然不能直接进入高等学校,而是要走向社会就业。只有到了普及高等教育的时候,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才会消失。
第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早在100多年以前提出的基本原理,也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不论是社会主义教育,还是资本主义教育,违背了这条规律,教育就不能为生产服务,不能培养现代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和科学技术人才。马克思主义不仅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看作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生死攸关的问题,而且把它看作逐步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
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就要正确处理好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在这方面,苏联的经验教训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现在看来有几点是必须坚持的:首先,始终不渝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牢固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础。忽视了知识教育,就谈不上结合。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3]其次,对学生进行生产技术教育,进行一般职业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了解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具有就业的思想准备和初步的职业技能。最后,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劳动,一方面,培养他们参加生产劳动的技能;另一方面,培养他们对劳动的正确态度和社会主义劳动者所应具备的思想品质。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不宜过多,不能妨碍学生的知识教育,降低他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水平,但也不能由于强调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忽视生产劳动。在进行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生产实际,使学生了解各门学科在发展生产和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在组织生产劳动的时候,要尽量利用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使教育同生产劳动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必须与当时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相适应,不能凭主观愿望办事。苏联的几次改革都说明了这条规律的重要性。1958年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学校和生活的联系,加强职业训练,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这个思想不能说不对,但是当时的条件不成熟。鲁特克维奇在分析1958年改革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指出两点:一是,当时估计大多数非完全中学毕业生将进入国民经济部门。可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网,还没有发展到能解决所有的八年级毕业生的就业准备工作的程度。这些15岁的孩子直接走上生产岗位,什么职业知识也没有,所以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喜欢升入九年级。二是,原以为在高年级获得普通中学教育的同时,也能获得某种一般性的职业知识。但由于与学校挂钩的企业让学生选择专业的范围太窄,大部分十年级毕业生分配工作后的专业,根本不是学校里所学的专业,实际水平也很少超过一级工或二级工。(参见《苏维埃俄罗斯报》,1983年9月12日)也就是说,当时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企业的技术力量还不足以保证教育改革的实施。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不仅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已经达到,而且摸索出一些经验和组织形式,例如,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等。
第四,“普通教育的职业化,职业教育的普通化”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随着中等教育的普及,普通中学不能只完成升学准备的一种职能,而且要为学生就业做准备。因此,普通中学要进行职业教育。也由于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普遍要求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素质,所以职业学校要提高普通教育的程度。苏联这次教育改革取消了普通职业技术学校,一律改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就是提高职业学校普通教育程度的措施。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特别要注意不要使学生过早地职业化,不要断绝学生继续学习的道路。否则,不利于适应由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的变换和职业的变更。教育要面向未来,就要注意教育如何适应未来的发展。从这种观点出发,我们现在办的职业中学,不能过多地削减普通教育课程,要使他们既学到一种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具备继续学习的基础,等到他们觉得需要继续学习时能够继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知识。
第五,教育事业是全民的事业,不是教育部门单独能够办好的。苏联这次教育改革发动了全民讨论,最后由苏共中央和苏联最高苏维埃做出决定施行。改革的基本方针具有法律的意义,各部门和各级领导都要遵照执行。这就动员了全国的力量来办教育。决议还从国家预算中每年拨出110亿卢布来进行这次改革,国家从物质上保证了改革的落实。学校施行职业教育和大量创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如果没有企业的支持是行不通的。例如,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全靠基地企业提供设备,选派技师,单靠教育部门是办不成的。依靠全民办教育,看来也是一条规律,但动员群众和各方面的力量要靠中央政府的统一集中领导。
第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办好教育的关键。任何一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需要教师去贯彻执行,因此,教师的素质和积极性就决定了教育质量的好坏和教育改革的成败。苏联这次教育改革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的工资,提高教师的素质放到重要地位。只有这样,优秀青年才能涌入教师队伍中来,才能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我国当前的师资质量与客观的要求相距还很远,而且由于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差,许多教师不安心自己的工作。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切实解决,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还会出现更严重的情况,“教育面向未来”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关系到我们后一代的前途问题,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的大问题。要使全国人民,工人、农人、知识分子,各级领导都明白这个道理,为我们的后代着想,为未来着想,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使教师真正成为受全社会尊敬、值得羡慕的职业。到那时,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会更加蓬勃发展。
[1]原载《教育研究》,1984年第12期。
[2]M。卡申:《关于苏联学校向新的教育内容过渡的总结》,载《国民教育》,1976(6)。
[3]《列宁全集》第2卷,4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