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教育论述精要 > 马克思论个人的全面发展1(第2页)

马克思论个人的全面发展1(第2页)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大工业的普遍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应当遵循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把“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大工业生产一方面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另一方面又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这就是把生产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马克思的科学论断,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显得更有现实意义。今天的社会生产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全面发展的人代替旧式分工中的局部发展的人尤为突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下简称《学会生存》)就提出,世界进入了学习化社会。该书的序言中写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东西足以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技术革命所产生的后果相比拟。”18世纪的产业革命是用机器去代替和加强人类的机体功能,20世纪新的科技革命是用智能机器代替和加强人类脑的功能。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成为生产的第一要素,生产过程因此发生了深刻变化,虽然私有制并未消灭,但旧式的分工正在逐渐被打破,蓝领工人正在与白领工人相融合。这就更加要求个人的体力和脑力的全面发展。因此,现代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整个国民经济相结合,培养体脑结合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可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个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不会变,而结合的内容和方式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化,未来的劳动将会以智力劳动为主导,但体力劳动也并不会完全消失。同时,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大工业生产的要求,提高生产力的必要手段,而且是改造旧社会、培养革命新人的唯一方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人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经济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只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理解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生命价值所在,才能培养促进时代发展的新人。

(四)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终身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第一次接触到终身教育的概念是在1974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上。当时对它并不理解,认为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概念,直到看到《学会生存》这本书,才逐渐领悟它的意义。《学会生存》提出,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已经进入学习化社会,人们只有不断学习,终身接受教育才能生存。[25]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生产变革,正如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揭示的,劳动的变换是大工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大工业生产造成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工人要接受教育,力求多方面的发展。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为今天的终身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更为严重。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方式转型,造成了大批工人下岗,证实了马克思的科学论断。《学会生存》一书用了差不多同样的语言描述了这种情况:“教育的目的,就它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养自己的欲望。”[26]终身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我们之所以长期对终身教育不能理解,正是因为我们还身处于小生产时代。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我们的认识也就迎刃而解了。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不仅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教育和学习冲破了学校教育的樊篱,使得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终身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刚刚提出来的时候仅仅被理解为成人适应生产变革的职业培训,但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整个教育系统都要纳入终身教育系统之中。教育应该贯穿于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教育不限于普通的学校教育,也包括了一切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学会生存》一书对终身教育是这样描述的:“最初,终身教育只不过是应用于一种较旧的教育实践即成人教育(并不是指夜校)的一个新术语。后来,逐步地把这种教育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随后又涉及整个教育活动范围内发展个性的各个方面,即智力的、情绪的、美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修养。最后,到现在,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了。”[27]

可见,终身教育的概念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终身教育开始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潮,逐渐发展成一种制度、一种教育系统。到21世纪初,终身教育的概念逐渐被终身学习的概念所代替。终身学习更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更体现了学习化社会的特征。终身教育不仅要求所有教育都纳入它的系统,而且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只传授僵死知识、脱离实际的教育模式再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了。

早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深刻指出了社会生产的变化对工人不断接受教育、力求多方面发展的要求,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劳动者还不可能实现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认同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逐步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站在今天的社会发展现实基础上,回顾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发展历程,重读《资本论》,更能深刻体会到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针对性、预见性和科学性。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他的其他论著中也有谈到,我们要结合起来,并联系到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背景,与时俱进地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指导我国的教育现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1]原载《教育研究》,2017年第8期。本文为作者在北京明远教育书院第四次学术沙龙上的讲话。

[2]马克思:《资本论》,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马克思:《资本论》,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2页。

[4]马克思:《资本论》,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2页。

[5]马克思:《资本论》,4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马克思:《资本论》,4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马克思:《资本论》,4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马克思:《资本论》,43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马克思:《资本论》,460~4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0]马克思:《资本论》,4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1]马克思:《资本论》,5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2]马克思:《资本论》,5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3]马克思:《资本论》,5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4]马克思:《资本论》,5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5]《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14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16]马克思:《资本论》,5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7]马克思:《资本论》,5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马克思:《资本论》,5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0]马克思:《资本论》,5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1]马克思:《资本论》,5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阿根廷经济学者克劳迪奥·卡茨认为马克思理论具有当代意义。参见《马克思理论具有当代意义》一文,载《参考消息》,2017-05-29。

[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9~20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8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