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教育论述精要 > 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1(第1页)

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1(第1页)

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1]

什么叫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为什么要研究它?这是研究发展战略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所谓“战略”,是指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是指确保高等教育实现其社会的功能,并求得自身健康发展的谋划和决策。它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具有相对的全局性

所谓全局性,也就是说,这种决策不是从高等教育本身或社会某个方面的需要和可能,孤立地谋划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是要把高等教育的发展放到整个社会环境中去考察,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人口、基础教育等与高等教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做出发展高等教育决策构想和发展部署。这是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高层次的决策和部署。它与一般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的区别在于,后者是一定时期内、一定地区或一定学科门类根据发展战略和该时期、该地区或该学科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具体、局部的发展规划。这种规划,只具有局部的自觉性,不具有全局的自觉性。如果没有或违背正确发展战略,该发展规划即使反映了局部的需要和可能,在全局上,仍不可避免地具有盲目性。

(二)具有相对的长期性

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不是指近期的计划和发展,而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起决定作用的决策构想。当然,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可以有近期、中期、远期的规划目标。但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统帅着近期、中期、远期的规划,而更着重于远期的目标。因此,制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不能受眼前的、暂时的不利因素或条件影响,切忌短期行为。例如,对于当前教育经费短缺、知识分子待遇菲薄的问题,需要从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出发,采取有力的解决办法。“学校创收”能否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一条措施,就值得研究和讨论。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加强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提倡高等学校加强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它不仅对社会的发展有好处,而且对高等学校的专业改造、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发展、人才成长以及经费来源等都有好处。但是,这种服务必须是和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是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成长的。“学校创收”在某种意义上会促进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但是,如果只从“钱”的角度着眼,不顾学校的长远发展,就会变成短期行为。因此,如果“学校创收”是当前获取经费来源的一个渠道的话,也应该把它放在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下来考虑。

(三)具有未来性

这是和长期性联系在一起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既然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起决定作用的决策构想,那么它就必须预见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所谓未来性,实际上是预见性,即在对未来的预测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做出判断,以确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当然,未来不能脱离现状和历史。预测未来需要建立在深刻地分析现状和剖析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预测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不仅要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历史,而且要了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历史,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做出判断。因此,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不仅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而且在空间上要有广阔性、时间上要有纵深度,是一项立体的研究。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就是因为它带有全局性、长期性和未来性,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性,克服片面性,提高自觉性,这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不认真研究它,就会严重地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从发展规模来讲,发生了几起几落,这都是由于我们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不够,在战略决策上犯了严重的错误。例如,“**”初期高等学校的停办,以后取消高校入学考试,招收工农兵学员,“理工科大学还要办”,文科被大量削减等,这都是战略性的错误。这些错误所造成的后果,至今尚没有完全消除。考察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也不难看到,我们现在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并不是很明确,且有许多短期行为在起作用。因此,研究并制定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因素是什么?这是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否则制定出来的战略构想就会是错误的或者不切实际的。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大致要考虑以下几种重要因素。

(一)政治经济的因素

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制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就要从这个现实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的报告中阐述得很详细,即:一方面,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已经确立。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的工业同时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并存;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占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状况同时并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等。

从政治上讲,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从经济上讲,我们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所需要的人才。从这一点来说,我国高等教育就需要从战略上做较大的转变。过去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高等教育也是适应产品经济的教育,从招生、培养到分配都是由国家统一计划和管理,不是由市场的需要来调节。现在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经济改为商品经济,一切产品都要拿到市场上去竞争,企业自负盈亏。高等教育如果还是旧的一套体制,由国家计划招生和分配,使培养和使用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企业大多不愿意接受。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经济因素是多方面的,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为本文不是着重研究这些因素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影响,所以不多赘述。

(二)科学技术的因素

科学技术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表现为以信息化为标志,在电子技术、能源、材料、宇宙技术、海洋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中的全面革命。科学技术革命为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世界各国无不在研究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种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时不能不研究新的科技革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要求。

(三)文化的因素

文化包括的范围很广,从广义来说,科学技术也包括在文化之内。这里主要是指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文化历史传统。我国目前还是一个文化教育相当落后的国家,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甚至可以说还很不开化。这种状况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认识不到科学技术在改造环境中的作用。他们只是消极地去适应环境,不重视去改造环境。这对于我国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影响很大。我国的文化,继承了许多优秀的传统,但至今也还残存着不少封建的糟粕。影响教育最深的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思想。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知识分子为了做官,要寒窗苦读几十年。他们不接触社会,不参加生产,为了做官,鄙视一切其他职业和劳动。这种思想影响了我们几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不仅没有冲击这种思想,相反在某种程度上使其更加凝固。只有到近年来实行商品经济以后,这种思想才受到严重的冲击,开始发生动摇。因此,我们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时候,不能不研究这些文化历史传统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四)人口的因素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现在有10。9亿人口,预计到20世纪末将达到12亿。这不仅给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带来严重的困难,而且给高等教育带来沉重的压力。我国发展高等教育不能不考虑这个因素。

(五)民族的因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差别极大。发展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少数民族的干部队伍放到重要地位,同时又必须考虑各民族地区的特点,因时因地制宜。

(六)社会心理的因素

过去我们制定规划也好,实行改革也好,不重视社会心理因素,结果是事倍功半。教育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事情,社会心理因素会对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当前正在酝酿高等教育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改革的方案尚未出台,就已经引起社会各种人的反响,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波动。青年们一方面欢迎这种改革,因为它具有竞争性,并将带来选择职业的自由;但同时又担心在目前的社会风气下难以进行公平的竞争,担心选择职业的困难。这种社会心理不能不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改革。近年来,据说在大城市里报考职业高中的学生增多,报考普通高中的减少。有的人为此拍手叫好。但仔细分析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社会心理原因,恐怕未必是件好事。因此,在制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时,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还需要分析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社会心理的倾向及其所产生的后果。

(七)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规律的因素

制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不能不考虑到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规律指的是什么呢?大致有以下几点。

(l)高等教育是建立在高中教育基础上的专门教育。这里有两个含义:一是从水平上来讲,它是中学以后的教育;二是从性质上来讲,它是专门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虽然有些国家高等教育实行的是“通才教育”,但它不同于中学的普通教育。每个大学生都是有专业的,“通才教育”不过是指专业的面比较宽、基础比较广而已。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