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的调节力逐渐下降,晶状体就显著地失掉了它的部分弹性。因此,年纪大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如不戴眼镜,即便隔很近的距离也不能看得清楚物体,而看细小的物体则感到更困难(比如刊载在书籍上和报上的文章)。
儿童的远视眼极容易变成近视眼,这是由于儿童的眼睛在其内压方面比成人的更容易发生变化并且轴也更容易伸长所致。眼睛的长时间的劳累,头部极度倾斜时眼的经常的充血现象,眼内压的增高等等,都能促使儿童产生近视眼现象。个别个体的遗传因素对近视眼的发生也有作用。
儿童和少年的视觉通常要比成人敏锐。长时间进行紧张的视力工作,在近距离看细小物体(读书、写信等),特别是在光线不足或不正常的时候看这些东西,会使儿童和少年的视觉敏锐度降低。
熟悉儿童和少年视觉器官的特点就能知道眼睛卫生的重要意义。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措施,就是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读书、书写、绘图、缝纫时都要保证有充足而合适的自然照明和人工照明。在保护儿童、少年学生的视觉方面,正确地安装学校课桌椅(课桌椅上带有斜面的桌盖,这样在读书和书写时不需要很大地调节力的变化)有极大的意义。
出版儿童教科书和儿童读物时须考虑到保护儿童眼睛的卫生要求,特别要禁止印刷小字体的不清楚的书籍,因为它能使儿童和少年的眼睛过度紧张。这不单就教科书和儿童读物而言,在出版其他的儿童教材—儿童画片、图表、地理和历史图解等的时候,在印刷上也要保证清晰而明确(参看第七章《儿童教育机关的设备》)。
从卫生方面来说,规定儿童和少年眼睛紧张工作的时间也是极重要的。在书写时,特别是在读书时,眼睛长时间的紧张会引起睫状体(调节肌)的过度疲劳,增加眼内压而产生的**现象。因此,在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不要在整一堂课的时间内都使儿童的眼睛进行紧张的工作(读书、书写等),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环节(提问、叙述、讲解等)来进行教学。
在近距离的眼睛紧张操作以后,应当让儿童和少年休息片刻(1~2分钟),让他们向远处眺望。这样能保证眼睛得到休息。所以,在结束视力紧张的课程以后,应组织他们到野外、林间和花园里游览。
对于儿童的视觉,如果从幼龄时起即施以适当的训练,就能使它有显著的改进。给幼龄儿童以球形、立方形、圆柱形等玩具,他们就能对物体的各种形态间的区别做视觉的训练。通常这些视觉是跟触觉相结合的。随后可利用儿童游戏中的建筑材料来训练视觉,这些材料能使三角、水平、垂直等易于视觉理解并掌握。
除了使儿童熟悉物体形态的视觉训练以外,实施发展儿童颜色感觉的训练也是极需要的。利用涂有各种颜色的玩具、球,利用花园及野外的花朵等,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对颜色玩具等的视察,不仅能使儿童的视力得到发展,而且能使他们有优美的体验。所以,在春季、夏季、秋季携带儿童到野外或林间去旅行是极有益处的,在这里能观览自然界中的各种花草及其色彩。采集蘑菇、药草等尤其能使视力得到发展。
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应当使他们在绘画上、画片上、图案上,在周围环境中、房间内,特别是在自然界中(野外及林间)发展观察力和对细微东西的辨别力。所以,去文化博物馆和画片展览会等处是极有价值的。发展下列的视力也是极重要的,如训练目测力的某些活动性游戏(打球、抛球、打靶),用纸或木头制作几何图形,绘画,等等。
青少年的视力训练具有比较复杂的性质,天文观测在这方面是很有价值的。狩猎和游览也能发展视力,并能使视力的改善达到最高的程度。可是以上这些训练必须注意遵守适可而止的原则,避免使眼睛产生过度疲劳的现象。
借助于听觉器官可以感受各种声响。
鼓膜感受空气中的声波而形成波动,中耳的听小骨也同时波动,声波由此传达到内耳液,使得跟听神经纤维末端相连的、由特殊细胞构成的螺旋器[10]的感觉细胞进入兴奋状态。听神经将兴奋传导到大脑。
图24耳的构造
1.耳壳;2.耳道;3.颞骨;4.中耳;5.鼓膜;6.听骨;7.欧氏管;8、9.内耳;10.听神经;11.平衡器官和半规管
新生儿的听觉器官并不十分发达,有人竟认为新生儿是完全听不见声音的。可是这种见解是错误的。新生儿在出生后最初的一些日子听觉相对迟钝的现象是跟他的耳朵的构造特点有关联的。新生儿的耳道短而窄,最初处于垂直状态,而鼓膜处于水平状态。新生儿的中耳腔充满着黏液,以后才被吸收。替代黏液的是由鼻咽腔经过欧氏管进入的空气。随着黏液被吸收,婴儿才开始对听的刺激有敏锐的反应。
婴儿在两个月末和3个月初的时候,听觉变得非常敏锐。此时,婴儿已能把头部转向发出声响的方向,并且已能听出由于自己的动作(例如,自己衣服的沙沙声,玩具掉到地板上等的声音)所产生的噪声和陌生的声音。满3个月的婴儿,已能用眼睛“寻找”他所听到的声音。在以后的几年,健康儿童的听觉已经充分发展了。
上述的关于听觉器官的特点,要对它们加以注意,并要求尽可能排除引起疾患的一切要素,即能使听力降低的要素。
基本的卫生规则之一就是保持耳内的绝对清洁。耳内不清洁,在外耳道积聚许多能引起痛痒和刺激的耳垢,这时儿童和少年有时就会用硬的或者尖的物品(钢笔,铅笔,钢笔尖,发针)来清除耳垢,这样不仅会损伤外耳道及鼓膜,而且会产生内耳感染。所以,必须说明,用硬的或尖的物品来清除耳道中积聚的耳垢是有害的,是绝对不允许的。在发痒时要小心地洗外耳道,同时用毛巾的边缘或清洁的手帕清除耳垢。
当因患某种痒患(或在患病后)而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的时候,特别是在患中耳炎(猩红热、麻疹、流行性感冒等)的时候,对儿童和少年的耳朵必须加以特别的注意。细心地保护耳朵和观察耳朵,以防患耳疾后产生严重的后果—听力减弱、听觉迟钝和耳聋现象。
过度的强烈声响对儿童的听觉器官是有害的,因为强烈声响能损伤听觉。特别是对幼龄儿童更为不利。因此,对于儿童要避免一切强烈的突然的噪声。
听觉的训练对儿童和少年的听觉器官的发育有巨大的意义。对幼龄儿童可以用简单的有节奏的曲调(例如催眠曲)来训练。年龄较大的(学前和学龄儿童)除了听音乐外,他们还可以自己唱各种歌曲来训练听觉。唱歌和音乐教学也能充分发展儿童和少年的听觉。区别各种自然界里的声音,例如树叶的沙沙声、风声、鸟语等,也能充分发展听觉的敏锐性。
外部感觉器官跟大脑皮层的统一性在之后的几年,由于受大脑支配的各个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而特别显著。符·阿·藤梅什金研究光对在实验室或在教室中的学龄儿童的听觉的影响作用,证实了这两个向心性系统之间的一定的联系。显然,用加强照明度的方法增强对视觉分析器的刺激会使听觉得到改善。可是这种联系在感觉器官或向心性神经中不能产生,而只有在大脑中才能产生。
在对完全健康的儿童或对某个分析器的正常活动遭受破坏的儿童进行教育和教学的工作中,分析器的相互作用问题有巨大的卫生学意义。在对某个分析器的活动进行经常性的适度的训练的情况下,大脑皮层的某个部位会产生兴奋。这种兴奋不是固定的而是扩散的,是通过大脑皮层扩散的,这样的途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夺取了跟其他外部感觉器官相联系的包含在其他分析器中的中枢。通过这样的途径使某些感觉器官跟其他感觉器官发生联系。这样就有极大的可能使感觉器官和大脑皮层都得到改善。
在身体中除了外部感觉器官外,还有“内部感觉器官”,即身体的内脏器官和组织中的神经末梢。巴甫洛夫在谈到跟外界有关的分析器的研究时曾这样指出:“必须承认在大脑半球中还有特殊分析器,其目的在于分析身体内部产生的内在现象的巨大综合。无疑地,对于身体来说,不仅对外在世界的分析是重要的,而且把身体内部产生的一切信号向上传递并加以分析也是必需的。总之,除了外部分析器(即视觉分析器、听觉分析器、皮肤分析器等—斯·索维托夫)之外,还必须有内部分析器。运动分析器就是内部分析器中最重要的一个。我们知道运动器官的所有部分(关节囊、关节面、肌腱等)都导出向心神经,随时报告着关于运动活动的精确细节。所有这些神经的上面的部分都到大脑两半球的细胞中集合起来。这些神经的各式各样的边缘末梢和这些神经本身,以及它们在大脑两半球中的终点细胞,形成一种特殊的分析器,可以把具有极端复杂性的动作分解成大量的最微细的部分,由此我们的骨骼运动才获得多样性与精确性。”[11]
巴甫洛夫曾指出,必须认为其他内部分析器是存在的,这些分析器实现着内脏器官跟大脑皮层的联系。贝柯夫院士发展了巴甫洛夫的关于机体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学说,并采用了各种条件反射方法。他不仅令人信服地证实了伟大生理学家的关于机体有内部分析器的这个见解,而且还指出机体的内部环境不间断地将信号送到中枢神经系统,证实了这些信号对大脑的机能状况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在其活动中反映着内脏器官多样性的工作。
“同时应当认为这个被正确地查明了的事实是一个重要的情况,即内脏器官的刺激能够形成条件反射,而在自然界中这些内部的(内感受的)条件反射在原则上跟巴甫洛夫所发现的机体的外界刺激是同样的。”(贝柯夫)由此可见,除了外部分析器、外部感觉器官以外,还有“内部感觉器官”,它跟大脑皮层密切联系着,而且借助于大脑皮层的主导作用实现着跟机体的联系和统一,实现着外部和内部环境的联系和统一,换言之,“内部感觉器官”使机体跟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
从婴儿身体的卫生观点来看,这种情况具有巨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