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庭人际环境的优化
事实证明,在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乐观积极、善于与人交往。因此,家长要本着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的目的而努力营造和优化家庭人际环境。
(1)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家长应充分认识到每一位家庭成员在人格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应彼此尊重。因此,家长要继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尊重自己的长辈,做孩子的榜样;同时要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个性与爱好,让孩子对某些事情自主决定与选择,家中的事情与孩子商量并征求孩子的意见。
(2)关爱每一位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因此,家长应成为关爱家人的模范,对孩子的爱心要理性,时时将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等方面放在心上,与孩子交流沟通,给孩子必要的帮助;同时,家长要善于给孩子创造奉献爱心的机会,及时引导孩子为家庭成员送爱心。
(3)妥善解决家庭矛盾。家庭中难免会发生矛盾和摩擦。遇到家庭矛盾和摩擦时,家长要从维护家庭团结的根本目的出发,反省自身不足,并本着对家庭负责的态度,尽可能冷静理性地寻找问题的根源,艺术地消除家庭矛盾,努力地解决问题,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4。家庭语言环境的优化
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是保证德育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因此,家长要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人格,对家庭语言环境进行优化。
(1)习惯使用鼓励性和建议性的词汇与话语。当前的孩子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应充分尊重其独立性和自尊心,多用鼓励的艺术性语言和建议性、选择性语言,这样不仅能使孩子体验到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而且会使孩子认真考虑并做出判断,在独立思考与判断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2)多用商量、欣赏和期待的语气。家长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人格,会促使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会注重沟通交流而非强制。家长使用商量的口气,让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觉,从而容易认同接受家长的意见;而欣赏的语气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使孩子自觉地把家长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追求而取得更大的进步;家长多使用期待的语气,会使孩子更好地认同家长的期待和目标。
(3)善于运用体态语言传达必要的信息。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时,恰当运用各种体态语言(如目光、表情、手势、动作等)不仅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孩子对人际交流与沟通信息的敏感性,增强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从而促进孩子人际关系的内在和谐。尤其在孩子做错事时,家长应先控制自己的情绪、沉默一会,然后再平静地与孩子进行交流,这样做将会使孩子明显感觉到压力,比直接批评效果好。
5。家庭文化环境的优化
浓厚而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对于孩子的视野、探索兴趣和情操陶冶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文化环境虽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但对家庭文化环境进行优化和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是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可从如下方面进行:
(1)充分利用家庭中的各种设施给孩子提供信息,如利用计算机、电视机为孩子提供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信息不断涌入家庭,而孩子不会像成人那样凭自己的理性去选择,对于这样那样的信息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因此,家长必须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对信息进行选择与控制,充分发挥有益信息的作用,努力避免消极信息的不良影响。对家长而言,完全不让孩子使用计算机上网、收看电视节目或让孩子毫无节制的上网、收看电视节目两种极端做法,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
(2)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和有教育意义的场所。与孩子一起走近大自然,参观动物园、博物馆、科学宫、展览馆等场所,利用其中的资源引导孩子增长见识。另外,家长还应利用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进行随机教育,使孩子客观、正确地对待生活。
(3)坚持与孩子一起看书、读报,对其中有关内容共同探讨、欣赏、讨论,发挥看书、读报的正面作用,这对于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
(4)选择合适的交往对象,尤其要注意家长自身的交往对象。家长自身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也在影响着孩子,孩子通过观察、模仿来认同或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交往对象作为一种信息源,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家长,有责任选择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交往对象。
6。家庭心理环境的优化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心理逐渐成熟,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开始动摇,对孩子的影响力也随之降低。因此,家长应注重家庭心理环境的优化。
(1)建立恰当的父母角色。在家庭中,对孩子发展来说,父母角色要求主要有:形成和谐的夫妻关系,避免夫妻冲突;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注意角色内容的变化;父母之间确立互补、均衡、目标一致的角色关系,以确保对子女教育的一致性。
(2)营造温暖家庭氛围和乐观的家庭生活方式。这主要是指家庭成员性格开朗,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彼此心理相容,团结互助;家庭气氛温馨,具有合理的学习、生活制度和必要的家规。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具有安全感,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确立家长对孩子合理的期望。一定的期望可以激发孩子内在的发展动机,促使其更加努力向上。但是过高的期望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家长为孩子设计的发展目标要考虑孩子自身的条件,考虑社会的需要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4)提供宽松的精神空间。家庭比学校更具有个性化特点,不仅是孩子生活和发展的主要场所,也是孩子缓解压力、释放情绪最基本的园地。因此,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宽松活泼的精神空间,为孩子进行精神减负,促使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三)学校对家庭环境优化的促进
学校与家庭在人格教育方面是自然天成的伙伴,两者对人成长发展的最初阶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具体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调动家长们积极参与和协助的重要性,要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促使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家庭德育的巨大潜力。家庭环境是德育的基础环境,但学校在家庭环境优化过程中也应起到主导性的作用,有效促进家庭环境的优化,共同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和强大的德育合力,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1。积极构建家校互动机制
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德育工作。让家长们在各种观摩活动中发现孩子的优缺点,从而增强做好家庭德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促成学校与家庭的协调互补,使二者成为德育环境诸要素良性互动的典范,不断增强家庭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多渠道让学校德育进入家庭。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和可能,如传统家访活动、电话、网络、书信、校迅通,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家访”。既使学校的德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和认识,也应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以此敦促家长协助学校做好德育工作。
2。搭建平台以丰富家长知识与教育技能
相比家长,学校以及教师在知识体系和教育技能方面对于学生的作用一般来说要强些。因此,学校在此方面要多做工作,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组织家庭交流等形式,引导家长对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有更多了解与掌握,为针对性开展家庭教育丰富知识体系与教育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