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德育与班级管理电子版 > 第三节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第1页)

第三节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第1页)

第三节班级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束阶段。为了保证班级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在活动开展的不同阶段班主任都要注意做好相应的工作。

一、做好班级活动的准备工作

师生确定了班级活动的主题,并制订出活动计划后,就要发动全班同学为活动的开展做认真的准备。班级活动的准备既包括精神方面的准备,也包括物质方面的准备。班级活动的准备过程也是对班级进行教育、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好机会,甚至有一些活动的重头戏恰恰在活动的准备阶段。例如,主题班队会之前的节目准备、资料的搜集等都给学生以重要锻炼的机会。充分的准备不仅是班级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活动的组织实施阶段顺利进行的保证。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师生主要进行如下内容的活动[1]:

(1)给学生做动员会。教师通过动员会调动班干部和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为活动做准备。

(2)相关知识和背景资料的搜集与了解。例如,发言稿的准备,资料的整理及呈现方式等。

(3)班级活动过程中的人员安排及角色分配。

(4)活动过程的推敲及模拟演练。

(5)活动场地的准备、活动工具及道具的准备,以及条幅、鲜花等烘托活动主题的装饰物的准备。

(6)给要参加活动的班级外人员发邀请函。

二、教师在组织实施班级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

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跟学科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相比具有较大的不同。

中小学的学科课程在于传授系统的知识,重点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这种课程模式在组织过程中偏重于知识的逻辑,致使一些课程组织过程符合学科领域的规律和教师的教授需要,而与学生个体的有意义发展相去甚远,即学科课程在体现出知识的系统性同时也暴露出往往忽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短处。就像活动课程一样,班级活动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仅考虑培养目标的需要,更力求照顾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组织活动时,依据活动心理学和学生心理内化与顺应的规律,以及社会互动的原理促使学生建立起不断发展的知识结构。

学科课程以教材为主,主要借助语言开展教学,多数情况下教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要使学生的精力集中于课堂,靠的是知识的逻辑性、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以及教师的不断提醒。班级活动内容丰富,组织起来比较灵活,活动的组织更接近社会生活实际。在活动中,师生一起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或者说把间接的知识组织成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因此,在班级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要构建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和角色互动的机会,使班级活动产生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2]

班级活动多数以主题的形式展开,创建各种道德情境,模拟真实的道德事件,或者利用实际的道德情境来进行。例如,某中学的一次主题活动是“垃圾和我们的生活”,这一活动课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和社会生活,以他们比较熟悉的垃圾为突破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活动中,同学们听专家报告,看有关录像,参观垃圾转运站,查找有关资料以及到公园、住宅等处调查环境污染情况。学生们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再不能不珍惜人类的生存环境了。他们自制环保宣传品,自编节目,以各种方式进行环保宣传活动。以上活动充分体现出实践性。同学们经过直接体验,搜集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被有效地克服了,学校门口的树和花更受珍爱了,家长也成了他们的宣传对象,环保意识在幼小的心灵中扎下了根。该中学的这次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活动可以说是一次道德教育活动课,这恐怕要比将“保护环境,禁止乱扔垃圾”的道德条目向同学们宣读多遍更有教育效果。班级活动就是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亲自获得问题的答案,处处体现了活动性,即实践性,这与道德教育的要求是吻合的。教师在班级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应该以上述分析为基础。

在班级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虽然学生作为活动主体承担主要的活动与角色,但要使活动顺利进行,发挥出应有的教育效果,教师对活动的整个过程要时时进行监控与指导。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及时指导与鼓励

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与鼓励主要关注两点:

(1)对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与学生商讨弥补措施。同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争取把班级活动组织好。[3]

(2)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观察,搜集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对于活动中的矛盾和偶发事件及时妥善处理。教师还要抓住活动中的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及时引导,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与鼓励。

(二)处理好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

班级活动中不同角色的合理分工与合作也是保证活动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应该与学生商讨好分工与合作的问题。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班级活动所需要的角色不同,例如,班级辩论会、模拟法庭、主题班会、文艺活动、微型奥林匹克运动会、社区服务等各种形式与内容的活动需要安排不同的角色。以上活动除了需要安排特定的情境角色之外,都有一些普适性的角色需要安排,可以考虑安排的角色大概有如下几种:主持人、联络员、安全员、纪律检查员、信息报告员等。

教师对于角色的安排不应该是随意的,而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平日的学习生活表现有针对性地分配角色。例如,平时纪律性差的学生可以安排他担任纪律委员,让他在检查督促别人时进行自我教育。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领悟角色时不自觉地与自身的言行相对照,与自己所承担的角色进行心理对话,进一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进而给自己提出更合适的、更高的发展目标。因此,学生承担并践行一定角色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班主任一定注意利用良好的教育时机,做好角色的分配工作。[4]

不同角色之间如何联系与配合需要教师在活动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给予指导。

(三)注意活动的计划性与生成性

班级活动在按计划执行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使活动不能完全按预定计划进行。这是非常正常的,也是一个真实、自然的班级活动过程的表现。在课程上,我们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和经验性,在班级活动的开展上,生成性表现得就更加突出。因此,一方面,教师对班级活动进行充分的计划与准备,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活动过程的生成性。

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矛盾或偶发事件时,教师不要着急慌乱,也不要盲目批评学生,而是应该机智地来处理。这时教师主要考虑和要做的是:

(1)如何将随机事件转化为教育因素。

(2)如何降低随机事件对主题活动的负面影响。

(3)如何组织学生重新回到主题活动的轨道上来。

(四)抓好安全问题

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许多教师组织安排班级活动的绊脚石。把学生的安全问题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加以考虑,说明了社会对于儿童青少年的保护意识加强了,对于生命更加珍视与尊重了,这也是一种进步。但是,如果因为怕出安全问题就取消应该组织的班级活动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以牺牲学生正常的发展需要为代价实现安全的需要并不足取。实际上,如果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安全工作还是可以做好的。可供教师参考的安全措施如下[5]:

(1)活动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安全知识教育。

(2)取得学校、其他教师的支持与配合。

(3)对活动地点进行预先的安全考察。

(4)在班内安排安全员。

(5)活动分成多个小组,组内人员相互负责。

(6)取得家长支持,邀请家长一起参加活动。

三、如何结束班级活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