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德育与班级管理檀传宝PDF > 第二节 学校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1页)

第二节 学校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1页)

第二节学校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社会环境的内涵、特征与分类

(一)社会环境的内涵

社会性是人的主要特性,社会实践是改造人的有效手段。因此,社会环境是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影响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学校德育的外环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的特征

从学校德育的角度看,社会环境具有如下特征。

1。开放性

学校德育是系统和受控的,其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展开,因而是狭小和有限的。而社会环境则是个体道德成长的空气和水,从时间上看,它覆盖了个体生命的全部历程,因而影响个体一生的道德社会化;从空间上看,社会环境包围着学校,并且渗透了受控制的学校德育,使个体尤其是儿童的道德发展处在一个全方位的影响之中。以上两点表明,虽然学校德育对个体的影响有专门性、系统性、可控性等优点,但是却不可能具有社会环境影响这种时空上的普遍性和开放性。不管学校德育如何改善,它对个体的道德成长的影响与社会环境的德育影响相比都具有狭隘和封闭的特点。

2。隐蔽性

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校德育,往往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德育。强调“德”的思想、政治内涵,有设定的德育目标,而且对德育的各个环节均有命令式的规定。这种学校德育对个体的道德成长的影响有其立场鲜明和正强化的一面,然而也有其负作用的一面,如学生的“逆反心理”或“心理感应抗拒”等现象都在学校德育中显著存在。而社会环境则不然,社会环境是个体道德成长的“空气”和“水”,在影响方式上则可解释为“文化性和隐蔽性”。虽然社会环境的某些因素亦对个体施加直接的道德影响,有的甚至比学校德育更具明显性和强制性特点,但校园文化之外的社会文化,对个体道德成长的影响总的来说是隐性的、渗透性的,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化特点。

3。复杂性

复杂性是世界存在的一种状态,表现为事物客观存在的复杂性和客观存在对人的影响的复杂性。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相比较,其复杂性表现为:影响因素的广泛性,所有与人有关的因素都可以影响人的思想与行为;社会环境中良性与恶性、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等因素总是混杂在一起,体现为影响性质的多重性。

(三)社会环境的分类

从学校德育的角度看,社会环境可划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社区环境。政治环境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以及政治设施等制约因素对德育的影响总和,一般与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具体国情、国家性质相适应,因而在德育中主导着德育的目的、方向、过程以及评价。

经济环境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及经济制度所构成的对德育发挥作用的一切经济因素的总和。其对德育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德育的环境。

文化环境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素对德育影响的总和。

社区环境主要是指社区物质设施、居民文明程度、精神面貌、生活习惯、管理水平等对德育影响因素的总和。

二、社会环境的德育价值

人的品德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发展的,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社会问题的反映,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某种社会关系。因此,社会环境无论是对学校德育还是对学生道德成长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社会环境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价值

1。为学生道德成长提供成长土壤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趋于延长。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无论怎样都是要从社会环境走进学校环境,然后又从学校环境回到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对某一学生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消极的。实际上现代教育理论对社会环境的关注和研究倒是缘起于社会环境的德育负向功能或社会环境的反德育效能。学生道德成长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受社会环境制约,由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完成,学生在此过程中受社会要求显性或隐形方式的影响,从而逐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良好德性。所以说社会环境为学生道德成长和发展提供成长土壤。

2。为学生道德成长创造个体内在需要

社会环境与学校德育对学生在道德上的内在需要所起作用并不相同,社会环境重在创造内在需要,而学校德育则重在启动和强化内在需要。从学校德育发展角度看,由于受社会制度学或观念的制约,学校不能够实施超越时代要求的德育。同时社会环境复杂性和社会文化多元性影响着不同学生个体的道德成长需要。所以说社会环境为学生道德成长创造个体内在需要。

3。影响学生道德成长的德育模式

无论是德育互动模式还是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由于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师生关系,从而决定了不同的德育实践,采取不同的德育模式,而德育模式是联系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之间的纽带,势必会影响到学生道德成长进程与德育效果。

(二)社会环境促进学校德育发展的价值

1。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起决定作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