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德育与班级管理檀传宝PDF > 第一节 德育内涵与德育功能(第3页)

第一节 德育内涵与德育功能(第3页)

任何政治行动背后都受一定的政治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影响,有什么样的政治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行动。首先,德育引导人们选择正确的政治目标。学校德育使学生通过政治理论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从而选择正确的政治行动目标。可以说正确的政治观念为人们的政治行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其次,德育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学校德育活动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活动能力。

学校德育虽然对社会政治系统有重要的影响,但它对政治发展的方向与政治发展的水平不起决定作用,而且政治功能的实现也受制于德育系统内部与外部的诸要素。

2。经济功能

道德对经济活动具有调节、激励等功能。德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德育通过教育使之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形成社会舆论,变为内心的信念,从而自觉地维护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德育对宏观经济领域具有一种导向作用。德育对微观经济领域的作用表现在通过发展和完善个体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规范与约束个体在生产环节、消费环节、分配环节的行为,对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德育的经济功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德育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首先,个体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观念直接构成了个体的生产能力,成为个体生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软”能力。其次,个体的道德素质还影响着个体生产能力发挥的方向。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使个体的生产能力朝向正确的方向,为社会所用。最后,个体的道德素质还影响个体生产能力的发挥水平。个体生产的积极性不仅受制于经济报酬,还与个体的道德素质有关。个体的集体意识、责任感、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都与个体的道德素质有关,而这些都直接会对个体的生产能力发挥产生影响。

除了对个体生产能力产生影响外,德育还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转化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德育传播的道德价值观念影响着时代精神的塑造,这种背景性的时代精神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德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转化有重要影响。

(2)德育对社会消费领域的影响

消费行为受个体价值观念的影响,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行为。学校德育能够合理地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首先,学校德育可以引导个体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个体的需要既有基础层次的物质需要还有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如何激发个体的超越性需要,培养合理的消费观,成为学校德育的现实问题,也是德育对社会消费领域产生影响的一个方面。其次,学校德育通过塑造个体的消费价值观影响社会消费。学校德育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认清消费的真正目的,认识到自己的消费能力,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最后,学校德育直接引导学生的消费行为。除观念层面的影响外,学校德育可以通过提倡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来直接引导学生的消费行为。

(3)德育对社会分配领域的影响

在分配领域中,德育能够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能否合理地分配生产产品直接影响生产活动的持续,影响再生产。只有秉持公正的价值观念,才能使不同的生产利益团体和谐共处。同样,由于先天或后天偶然因素,社会中会出现弱势群体,如何维持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得到一种照顾,受到一种道德关怀,也对经济活动的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公平、同情、关怀等观念的形成也离不开学校德育,培养个体的公平意识、关怀精神是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4)德育在社会交换领域的影响

在交换领域,健康的经济活动需要能够快捷有效地实现交换。在市场经济中,不同的市场主体只有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合作,拥有良好诚信品质的主体才能很快交换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诚信品质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经济领域,德育通过提高个体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来作用于经济活动,这种作用是间接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为生产活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精神方面的道德支持。

3。文化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会对社会文化系统产生影响和作用。德育的文化功能指的是德育活动对社会文化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其子系统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变迁、文化选择等方面。具体而言,德育的文化功能包含德育对社会文化的维系性功能和变异性功能。

(1)德育的文化维系性功能

正如教育对社会文化具有保存、传承、传播等功能一样,德育对社会文化也发挥着相应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德育对社会文化保存、传承的作用称为德育的维系性功能,指的是德育对维持社会文化的原有体系与结构、保持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方面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德育对文化的传承与控制来实现。

首先,德育通过对文化的传承而实现维系性功能。德育可以直接向个体传授具体的知识形态的文化,如道德知识、价值规范、行为准则等,使个体了解事实上的民族文化形态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从而在个体知识层面直接地实现对文化的传承;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向个体宣扬一定社会、民族的独特精神,如参观历史纪念馆来完成个体精神层面的文化认同,实现精神形态的文化传承。德育还可以间接地对文化传承起作用,主要通过塑造符合民族精神与文化特性的个体人格来实现,这样个体成为文化的载体,个体人格就是一定社会文化心理在个体身上的呈现。

其次,德育通过对文化的控制而实现维系性功能。道德作为一种普遍规范,具有一种控制性,要求得到一种无条件的遵守。只有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文化现象才能很快得到人们的认识和接受。若一种新文化或外来文化与固有的道德价值相违背,必然会遭到极大的抵制。在一定的道德规范下,德育所培养的个体就会形成这样一种道德价值观念:抵制各种与己相异的文化观念,接受与己相容的价值体系。

(2)德育的文化变异性功能

德育的文化变异性指德育具有改变当下社会文化的结构与体系,使其不断更新发展的功能。德育的文化变异性功能旨在促使社会文化不断更新,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目的。德育通过对文化的选择、批判与更新,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文化(主要是精神文化)是受制于社会物质发展水平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文化的变化。德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具有选择、更新社会文化的功能。

众所周知,德育本身属于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德育对文化的功能就必然依附于文化的变迁规律,受制于文化变革的需要。德育对文化的维系性功能不是无限的,而是依附于一定社会文化结构。只有在社会稳定期,德育对文化的维系性功能才能得到最大显现。同样,德育对文化的变异性功能也不是任意的,也依附于社会文化结构,德育对文化的变异性功能只有在社会变革期才能得到最大显现。

(四)德育功能的实现

1。德育诸功能间的关系

首先,德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之间是一体性关系。尽管表面看来,德育的社会功能是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而个体功能是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但是社会与个体具有同构性关系,个体功能是德育的本体性功能,社会功能是德育的派生功能,并以个体功能的实现为前提。

其次,德育的个体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品德形成功能的实现。在德育活动中,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是德育活动的基本功能。只有个体拥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为个体的认知活动提供非智力性因素的支持,才能为智力发展提供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只有拥有了高尚的道德境界,才能满足自身精神发展的需要,实现一种德育的个体享用。

最后,德育的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实现要以文化功能的实现为中介。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内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德育功能是德育活动对文化传承、控制、更新等方面的作用,正是由于文化间接地影响到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才产生德育的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

德育除以上几种基本功能外,还存在着许多其他功能,如德育的生态功能、人口功能、健体功能等。可以说德育活动对社会及个人的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或隐或显的影响和作用,值得我们研究和重视。

2。德育功能的实现

要实现德育功能首先要树立全面的德育功能观。传统德育只关注政治功能,这种单一的功能观导致德育附属于政治活动,沦为政治的工具。现代德育除关注政治功能外,还关注德育的其他功能,这也意味着对德育的每种功能都要有全面的了解,每一种德育功能都具有正向的促进功能与负向的抑制功能,每一种功能都包含多个方面。

其次,要破除无所不能的德育功能观。尽管德育具有广泛的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德育无所不能,能够处理任何事务。德育功能的发挥还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如政治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意识观念等。

最后,要努力消解德育负向功能。德育功能不仅有正向的,对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负向的、阻碍的作用。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除了要强调道德规范的整合作用以防止社会离散外,还要防止负面道德价值观念的灌输。

[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9。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97。

[3]鲁洁。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29。

[4]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

[5]班华。现代德育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9。

[6]刘济良。德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