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德育与班级管理王桂艳电子版 > 第二节 学校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3页)

第二节 学校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3页)

4。社区环境的优化

社区是德育主体生活的社会空间,不仅是生活组织、文化组织、管理组织,还是一个德育组织。在当前,社区不仅承担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角色,同时还担负着提高人的道德素质的主要责任。因此,必须对社区环境进行优化,以增强其对学校德育效果的促进作用。

(1)强化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功能。地方政府应从育人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加强调控,综合治理社区周边环境,强化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促进社区育人责任的落实。

(2)构建社区德育资源利用机制。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以及居委会要积极支持与配合社区环境建设优化,参加社区德育资源的创建、挖掘。社区要主动与学校联系,将社区德育资源按照学校德育要求进行分类开发和科学配置,吸引学生和家长主动参与,以营造社区德育资源利用的格局,让学生享受到更多的社区德育资源,增进学校德育效果。

(三)学校对社会环境优化的促进

当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对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具有一致的影响时,学校德育主导作用会得到充分发挥;而当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对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影响相对立时,学校德育主导作用就会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被削弱。所以,学校德育不能够在“真空”中进行,要想发挥德育效果,就必须有效促进社会环境优化。

1。学校要主动参与社会环境的建设

学校德育实效性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忽略了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只集中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事实上,学校德育如果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环境的影响,就会变得孤掌难鸣;如果不能融入社会环境并参与社会环境的变革,就只会更加无所作为。因为学校本身是先进道德文化的重要阵地,可以将自身的影响辐射于社会,所以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原有格局,学校要主动参与社会环境的建设,拓展和发挥学校德育的优化环境功能,塑造有利于德育实施的社会氛围,共同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

2。学校要努力促进政府及社会主体发挥作用

学校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在社会环境优化中应当发挥主体性和主动作用。积极促进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在优化社会环境中发挥作用,使优化社会环境的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联系起来,并保证落实到各个具体的环境子系统的建设中。其中,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的主导力量,在它对社会发展目标的选择上起宏观调控作用的过程中,应该将构建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环境的理念贯彻渗透其中,从而使得大德育观的实现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同时通过各个子系统的具体贯彻落实和主动创造作用的发挥,为学校德育创设良好的大小环境,从而形成社会环境优化的良性互动。同时,学校必须在体系内进行自我的改造,努力形成适应和超越学校环境的中介滤释机制,使社会环境中正面德育影响源最大限度地转变为现实的德育影响,并促进社会环境中的德育影响有序化,以开发学校德育的现实空间。

总之,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在学校德育环境中应当协调发展,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学校德育环境体系,形成德育合力推进班集体有效建设,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德性品质的形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各自努力。因为,德育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创造各种环境,对影响德育及个体良好德性品质建构的诸多因素进行调控,使之达到最优化的过程。

[案例8-2]

教育改变人生

许多年前,有一个叫约翰·霍普金的教授给他教的毕业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去贫民窟,找200个年龄在12~16岁之间的男孩,调查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然后预测他们的未来。学生们调查后得出结论:那些男孩中90%的人将有一段在监狱服刑的经历。

25年后,教授给另外一批学生也布置了一个作业:检验25年前的预测是否正确。学生们来到贫民窟,与那200名男孩中的180名取得了联系,发现其中只有4人曾经进过监狱。

为什么那些男孩住在犯罪多发的地区却有这么好的成长记录呢?研究人员感到纳闷也很吃惊,后来他们被告知,有一个老师当年教过那些孩子……

资料来源:诺曼·文森特·皮尔文。爱是最好的老师。王启国,编译。环球时报,2005-12-23。

根据以上分析,在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三者为核心的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和优化中,应按照如下要求营造有利于德育实施的良好氛围:

其一是加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结合与沟通,着力推进德育的社会化,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融会贯通的立体德育网络。因为家庭、学校、社会是德育系统工程的三个主导要素,社会个体的品德建构,是三者协调同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教育效能的结果。因此,建设和优化学校德育环境,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的大德育环境,共同致力于每个个体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

其二是兴利除弊,扬长避短、相互协调、共同完善。这是德育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总体思路。家庭、学校和社会虽然因各自不同的德育影响而成为相对独立的德育环境,但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甚至是相互包容的。这说明这三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融会贯通与良性互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三者间的天然联系为这种可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是努力使学校德育环境有利于学生个体的道德社会化,有利于社会规范的内化,以促进其由知到行的转化以及知与行的统一。另外,在学校环境建设方面,还要力争使理论观念上的“软环境”到实践体验场景的“硬环境”都尽可能同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相一致。

其四是努力促成学校与家庭的协调、互补,使二者成为德育环境诸要素良性互动的典范,因为学校与家庭在人格教育方面是自然天成的伙伴,两者都主宰着成长发展的最初阶段。

其五是社会教育为个体社会化所提供的,应该是内容更加广泛、形式更为生动的环境,而且它应既在方向和宗旨上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又在内容、形式、机会等方面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补充。

总之,每一德育环境要素,都需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既相互协调一致,又做好自身建设与优化,共同为社会每个学生个体提供品德建构的良好德育环境。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于班级学生的德育影响?

2。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德育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3。如何协调学校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4。如何协调学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