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刘明君、汪志言:《转型期中国社会“泛功利化倾向”透视》,载《江汉论坛》,2002(8)。
[17]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4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8][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3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9]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载《中国教育学刊》,1994(6)。
[20]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205~206页,上海,三联书店,1999。
[2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135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2]刘铁芳:《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100页,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3][美]克莱斯·瑞恩:《异中求同:人的自我完善》,7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4]扈中平:《对我国道德教育虚伪性的批判》。
[25][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杜殿坤译,6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6]褚宏启:《走出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教育情怀》,4~5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7][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8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8][德]雅斯贝尔斯:《存在与超越》,43页,上海,三联书店,1992。
[30]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381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31]杨寿堪:《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载《社会科学辑刊》,2001(3)。
[32]Bobbitt,F。(1913)。TheSupervisionofCitySchools。TwelfthYearbookoftheNotiohestudyofEdu,Part,L。iversityofChicagoPress,P。12。
[33]韩庆祥、邹诗鹏:《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何以是人学》,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3)。
[34]刘济良:《生命教育论》,104~10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5][美]奈勒:《教育学基础》,转引自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11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3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12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37][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14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8][英]伊丽莎白·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序言,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9]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0]《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83~8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2]田汉族:《交往教学论》,12页,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3]李英林:《高校德育主体的矛盾困境及其超越》(博士论文打印稿),59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8。
[44]李英林:《高校德育主体的矛盾困境及其超越》(博士论文打印稿),37页,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8。
[45][美]罗洛·梅:《爱与意志》,冯川译,22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46][美]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8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7][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7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