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简述德育的自我修养法 > 二基于道德自我培养的学校道德教育变革(第2页)

二基于道德自我培养的学校道德教育变革(第2页)

叶澜教授认为,“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12]以生命意义的形态去构建课堂教学,学校道德教育就要关注人的潜能、自主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培养和开发,追求每一个个体在原有道德水平上的充分发展。引导人们体验道德价值的自我实现,使人变得更自由、更富有创造力、更能体现生命活力。构建以生成为特征的课程评价,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鼓励大学生对道德现象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把道德教育的任务,转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通过已有的道德知识学会反思,发展道德的理解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自我去构建一个崭新的意义世界。

(三)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从控制分离走向交往对话

人的道德潜能只有在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够充分实现和切实展开,如果不能获得生命发展的自由,屈从于束缚和强制之中,人的感受力就会降低,道德情感会受到压抑,创造力会受到削弱。道德的自我发展,同样必须建立在自由的教育的基础上。而教育的自由与否,关键在于教育活动中关系的改善。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则是最主要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教育的自由决定作为教育活动主要承担者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

“教育”的原初含义具有“引出”的意思,是指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隐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使潜质转变为现实。教育要引出并哺育每一个人身上所拥有的不可替代的潜能,就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但是,我国从小学至大学的教育都仍然保持着一种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它体现在师生关系上是一种主客的关系,是一种灌输与接受的关系,是一种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没有形成一种平等基础上师生交流合作的文化。这种教育理念反映出的是一种等级制度,教师自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常以权威者自居,不愿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会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精神的交融,师生之间没有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尊重,而是一种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

控制是对交往关系的破坏,控制破坏了人自主能力的形成,伤害了人精神生命的成长。教育中的控制造成了教育的不公正,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分离,使得教育行为不再具有教育性。雅斯贝尔斯批评道:“控制并非爱,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无交流隔绝状态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控制者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在使用狡计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13]马尔库塞更是愤怒地指出,控制是一种生命的虐待行为,“目的在于把人转变成物,把有生命的东西变成无生命的东西,因为通过对生命体的完全、绝对的控制,生命丧失了一个基本的品质——自由。”[14]

一位电视主持人生动地记录了一段早期情感经历,教师的控制对其造成的伤害不只限于“当时”,而是延续了一生,对以后的道德情感反应和精神成长都造成了影响:

王老师教语文,也是班主任。

我的第一篇作文被王老师大加赞赏,她尤为欣赏这一句: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

后来才知道,这不过是一个套路而已。

但是如果不是赞扬,而是一顿批评呢?孩子的自信心通常是被夸奖出来的。

……

王老师教了我一年,移交给下一任老师时,她的评语是,该生至今未发现有任何缺点。这为下一任老师“修理”我留下了把柄。

这位年轻力壮的女老师一接手,就咬着牙根对我说,听说你红得发紫,这回我给你正正颜色。

我倒也配合,大概是到了发育的年龄,整天想入非非,经常盯着黑板发愣。数学老师把教鞭指向右边又指向左边,全班同学的头部都左右摇摆,只有我岿然不动。于是他掰了一小段粉笔,准确无误地砸在我脸上。

数学鲁老师说,你把全班的脸都丢尽了。

“嗷”,全班一片欢呼,几个后进生张开双臂,欢迎我加入他们的队伍。

从此我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患上了数学恐惧症。

高考结束,我的第一个念头是,从此不再和数学打交道了。

38岁生日前一天,我从噩梦中醒来,心狂跳不止,刚才又梦见数学考试了。水池有一个进水管,5小时可注满,池底有一个出水管,8小时可以放圆满池的水。如果同时开进水管和出水管,那么多少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

呸,神经吧,你到底想注水还是放水?

有一天我去自由市场买西瓜,人们用手指指点点,这不是《实话实说》吗。我停在一个西瓜摊前,小贩乐得眉开眼笑,崔哥,我给你挑一个大的,一共是7斤6两4,一斤1块1毛钱,崔哥,你说是多少钱?

我忽然失去控制,大吼一声,少废话!

抱歉!

对我来说,数学是疮疤,数学是泪痕,数学是老寒腿,数学是类风湿,数学是股骨头坏死,数学是心肌缺血,数学是中风……

当数学是灾难时,它什么都是,就不是数学了。

所以我请求各位师长手下留情,您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许会了断了学生的一门心思,让他的生命走廊中少开了一扇窗户。[15]

这个案例中,数学教师的教育蔑视不仅是对儿童的自我同一性的否定,而且否定了其在主体间获得的肯定的自我理解。而人的情感经历的效应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某些情绪反应的印记会在人格中保留下来,并“固着”于个体的情感反应机制中,成为个体的一种独特的反应方式,对后来的道德情感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道德情感的生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时期的情感经历对人的道德发展都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教育活动的交往关系不仅是大学的事情,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应该消除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教育理念,改变师生之间控制、分离的状态,在流动的、动态的教育过程中建构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关系。在平等与对话中使双方走向主体间性,进行主体间的交往实践,在交往实践中实现教育关系的矫正和复归。

师生之间的交往对话从相互尊重开始。“尊重”体现出一种道德的真诚、伦理的热忱,尊重包含了师生间人格上的平等、合作与对话关系,又体现了师生之间建立在理解与交流的对话关系基础上的主体间性。在德国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看来,世界与人生具有两重性,存在“我—你”世界与“我—它”世界之分。理解和对话只能发生在“我—你”世界之间,而不能在“我—它”世界中,因为在“我—你”世界中,“我”视“在者”为“你”,“我”与“在者”之间是一种生机盎然的精神相遇关系;而在“我—它”世界中,“我”视“在者”为“它”,“在者”是“我”的经验与利用的对象,或者是满足自己利益、需要、欲望的工具。他认为,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伙伴性的“我与你”的关系,“真正的教师与其学生的关系便是……‘我—你’关系的一种。为了帮助学生把自己最佳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老师必须把他看做是具有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特定人格,更确切地说,他不可视他为一系列性质、追求和阻障的单纯聚合,而应把他的人格当做一个整体,由此来肯定他。这就要求老师要随时与学生处于二元关系中,把他视作伙伴而与之相遇。同时,为了让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充溢整体意义,他不仅须从自己一方,且也须从对方的角度,根据对方一切因素来体会这种关系。”[16]在“我—你”的师生关系中,教育活动就不单纯是一种知识授受的过程,而成为一种生命间的平等交往,成为一种通过理解和对话而共同获得生命体验和生活意义的过程。

师生平等交往关系的创设,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宽容的精神。宽容并非教师完全容忍学生的一切行为,而是指教师要尽量对学生的思想言行抱一种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于自己不同意的观点和看不惯的东西不会横加指责,更不严加惩罚,迫使学生服从自己。这样一来,学生才会感到自由和安全,才不怕出现错误和失败,他们的潜能才会充分地表现出来。只有当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时候,教师的活动才会对学生的精神产生真正的影响作用。“人在一定程度上都乐于受其环境的影响。这种接受影响的自觉自愿程度,要视施影响者对受影响者的权利的考虑程度而定。施影响者如果是在伤害对方,那他就不可能对受影响者保持持久性的影响。要最好地影响某一个体,就必须使他感觉他的权利得到了保证。这是教育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论点。”[17]

下面的这个案例反映出教师对待学生态度上的宽容,其内核是对学生发展缓慢的一种等待、期待,反而会给学生的成长留下了自我反思的空间,成为学生发展的一种动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