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道德自我的德育价值研究论文 > 一道德自我的生命形态(第3页)

一道德自我的生命形态(第3页)

[2]《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同上书,5页。

[4]《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德]雅斯贝尔斯:《雅斯贝尔斯哲学自传》,2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1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易连云:《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论“生命·实践”道德体系的构建》,载《教育学报》,2005(5)。

[11]胡承槐:《论道德的生成及对当前道德精神困惑现象的透视》,载《教学与研究》,2005(10)。

[12]朱康有:《试论道德与生命的关系》,载《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3)。

[13]彭正梅:《解放与教育:德国批判教育学研究》,24~25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李大钊文集》,下册,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5]《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卷,47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16][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中——论后现代道德》,郁建兴等译,6~7页,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17]高清海:《哲学体系改革》,276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8]彭柏林:《从规律的视角看道德内化》,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6)。

[1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50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0]何怀宏:《生命与自由——法国存在哲学研究》,215页,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1][德]埃里希·诺依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高宪田、黄水乞译,前言,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3]同上书,514页。

[24][美]威尔·杜兰特:《探索的思想》,朱安等译,460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25]李伟:《培育个体生命自觉——作为一种教育目的之追求的理论初探》,(博士,学位论文打印稿),142~143页,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2008。

[26][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1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8]同上书,196~197页。

[29]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13页,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30]鲁洁:《超越与创新》,38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1][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译,133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