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龚雄飞与学本教学摘抄笔记 > 三学本教学中展学的困境与对策03(第6页)

三学本教学中展学的困境与对策03(第6页)

语言、眼神、体态是展学技能训练的三个关键词,我们可以根据这三个关键词的基本要求来设计学生的个体展示技能评价表(如下表)。

2。依据目标系统训练

有了展学训练标准,就可以根据标准去加强训练。在实际操作中,要合理安排好时间进行技能训练。

一是做好时间安排。这其实是训练的时间保障的问题,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解决。第一种,课前三分钟固定训练。用课前3分钟这个时间段专门训练某项技能,每天所有的老师都抽出三分钟时间训练一对学生,一个展,一个评,专门训练。例如小学一天五节课,一节课训练两个孩子,一天就能训练10个孩子;中学每天有7节课,每天可以训练14个孩子,一个班的孩子大概用一周时间就都可训练一次,一个月就可轮流训练四次。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展示技能评价量表”记录评分,对学生进行展学行为评价记录,这就叫做表现性评价,这些评价都是孩子学习过程的记录,也是他们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之一。只要两到三个月的专项训练,孩子们就会有很大的变化,他们在展学时会因此变得落落大方、从容不迫。第二种,课中n分钟技能评价。就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增加一个学习技能的评价,也就是说老师评价学生时,不单单只评价学生知识学习、思维表现,还要评价学生展学技能的要求,要关注细节,随时纠正展学中的技能表现,培训学生良好的展学习惯,形成课堂评价的新标准。

应中国教育学会评价委员会邀请,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培训会”上作专题报告

我们不但要训练学生会展,还要让学生在评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抓住要点,能够抓住别人展示中间的漏洞、破绽、问题提出质疑,并讲解自己的意见,这个过程就是评。学生评学的方法与技能也要经过训练。

苏格拉底经常训练他的学生的辩论术。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这本书中,记下了苏格拉底采用“产婆术”的方法,就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话题训练学生辩论术的过程。

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成两行,正义归一行,非正义又归于另外一行。苏格拉底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到底是归于正义还是归于非正义?学生回答归于非正义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应归于哪一行?学生回答,归于非正义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者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回答,不,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对敌人这样做是正义的,如果对朋友这样做那才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战争中将军为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母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走,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原来的主张。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案例,是美国“生物的定义和判断标准”的生物课的学习过程:

生物老师叫萨拉。萨拉老师走进课堂开始就问,孩子们,太阳是活的吗?一部分学生回答:“是活的!”还有学生说肯定不是活的,互不相让,另外还有学生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到底是活的呢,还是不是活的。于是老师萨拉就让学生按自己的主张开始分组。

A组第一个学生:想想看,太阳怎么会是活的呢?它会喘气吗?会走路吗?会说话吗?会想事吗?

他的意思是,只要是活的就会喘气,就会走路,就会说话,就会想事。因为太阳不会走路,不会喘气,不会说话,不会想事,怎么说是活的呢?

B组的同学马上反驳:请问植物是活的,你觉得它会想事还是会说话呢?立即对A组同学的观点进行反驳。

A组同学马上接过去:猪笼草就挺会“想事儿”的,粘苍蝇吃还不聪明吗?意思是植物是活的,因为它会想事。

B组学生发现对自己不利了,于是回避了一下,转为另外一个问题:太阳会发光发热,而没生命的东西,比方石头,就不会发光发热!他认为会发光发热的东西就是活的,太阳就是活的,石头就是死的。

A组学生马上转过来:嘿,煤一点着也会发光发热,你不会认为它是活的吧?

还有人补充说:还有微波炉哟,微波炉它也会发光的哟!

B组同学发现不行了,马上又换一个话题:太阳是恒星,恒星总有一天会“死”,变成白矮星和黑洞什么的,既然会死,现在想必是活着的嘛!

A组学生马上开始辩驳:手机要没电了,咱们还说它“死了”呢,难不成你觉得你的手机这会儿是活的?

学生拿太阳跟手机类比,手机没电就死了,但你不能说它是活的吧!

A组还有学生辩驳:生物都会繁殖,太阳可不会生小太阳的!意思是说会繁殖的才是活的,太阳不会生小太阳,所以它不是活的。

这一下就被B组学生抓住破绽了:谁说生物都会繁殖,骡子不繁殖,狮虎兽也不会繁殖。

C组学生开始渐渐分化,不少学生加入了他们赞同的一方。但也有不肯轻易屈从的中坚分子。他们觉得谁都有点儿理,但都不够充分。

老师严肃地问:你们争论太阳是不是活的,那“活”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刚刚准备鸣金收兵的对阵双方顿时又来劲儿了,又挑起了新的争论——

A组学生:活的就要会呼吸,会繁殖。

A组学生:还要会新陈代谢!

B组学生:活着要和周围有能量交换。

B组学生:会死的东西才算活着的,凡是会死的东西没死之前它就是活着的。

当教师说到“能够繁殖”这条标准时,争上了瘾的孩子们又逮着了机会,一个学生说:“是生物就会下崽儿吗?那骡子跟狮虎兽它们只能算非生物喽?”于是萨拉老师笑了:“同学们,科学分类的标准本来就是人为制定的,大自然那么复杂,人定的条条框框难免会有漏洞、有例外!”实际上老师是对的,因为科学标准并不能涵盖一切自然现象。

这节“生物的定义和判断标准”生物课的学习过程,完全是学本式课堂,也可以说是一堂经典的基于辩论训练的课堂。孩子们在这个辩论过程中,每组孩子都能抓住对方的破绽,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理由,讲述自己的观点,实现了思想的大解放。展学的技能就是这么练成的。在沙坪坝区的有些学校,就采取举办班级或者全校性的辩论赛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展评”能力。

展学强调学习主体行为的亲力亲为和无可替代,强调主体意识唤醒和激活的“量”、介入的“质”、持续的“时”,因此展学过程是一种内在唤醒,是从学生心底自动、自主、自发的唤醒;展学将学生从低级的知识、技能的重复机械学习中彻底解放出来,让学生在知识本身逻辑意义建构的基础上,实现知识情感意义的建构,因此这样的课堂展学中被激活的思维状态呈现的不仅是“认同性思维”,更多的是“求异性思维”,从而促进高效生成真正的智慧和能力,实现“学历”和“学力”协同一致快速发展。展学将有效促进学生第一学习态和第二学习态[41]统一,第一学习态是有组织、有目的、有监控的学习,第二学习态则是没有明确组织、目的、监控的学习。只有具备强大的第二学习态的人,才是真正的学习型人才。展学所激发的学习动力激励学生由第一学习态向第二学习态提升,然后借助第二学习态提升第一学习态的效能,再借助第一学习态促进第二学习态的自觉化,两种学习态相互促进,既提高课堂效率,又培养终身学习型人才。

总之,学本教学有效展学的标准可以从五个方面考量:展学的内容——聚焦于“主问题”,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展学的方式——符合学科学习内容的特点,要有利于体现该学科特有的思维特征和教育价值。展学的过程——不仅要展示学习结果,更要展示思维过程,把学习难点暴露于过程之中;既要优化“展”的过程,还有活化“评”的过程,形成展评的高效联动。展学的结论——通过小组学习结果的展示引发全班争鸣,生成全班共同的结论,并进行必要的概括提升,把学生引向对规律的理解与把握。展学技能——语言、动作、体态、情绪适合内容、观点、思维表达的需要,能让听众听得明白,想得清楚。要用这几个方面的有效展学标准来对照学本教学实践,相应地从展学内容、展学方式、展学过程、展学结论、展学技能五个方面思考改进,优化课堂展学,真正发挥展学的“动力泵”作用,有效地激活学生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陆小兵:《教育思潮的演进及其困境初探——基于三种教育理念的比较研究》,载《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6)。

[2]陆小兵:《教育思潮的演进及其困境初探——基于三种教育理念的比较研究》,载《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6)。

[3]刘炎,欣陈婷:《从“理性人”到“理性生态人”——论教育理念的后现代性转向及重构》,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9)。

[4]陆小兵:《教育思潮的演进及其困境初探——基于三种教育理念的比较研究》,载《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6)。

[5]蔡永红:《新教学观与教师评价》,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6]文喆:《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载《人民教育》,2009(5)。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