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互学
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并列举百数表以外的数进行互相验证。
生:小组合作学习。
3。展学。
一个学习小组上台展示百数表和观察验证的发现,其余学习小组学生补充、质疑、评价、总结,得出“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的规律。
三、深究本质
1。激发疑问
师:观察思考一下,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规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看自然数的个位。
师:为什么只看个位?想不想探究一下?
2。动手探究
师:我们以26和235为例,借助小棒图来研究。大家在练习纸上,分别将2根2根的圈一圈,5根5根的圈一圈,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思考后,小组内部交流)
师:请一个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生1:我们小组发现26里,有2捆10根小棒和6根小棒,分别表示十位上的2个十和个位上的6个一。一捆小棒2根2根的圈,刚好分完没有剩余,第二捆也是一样,以此类推,十位上的数总是2的倍数,所以只要个位上能刚好分完,这个数就是2的倍数。
生2:我有补充,一个数十位、百位、千位上的数总能被2或5刚好分完,所以个位能否被2或5分完,就决定了这个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
师:说得更完整了,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也就是说,我们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需要看什么就行了?
生:个位。因为十位上的几十、百位上的几百、千位上的几千等等都是2的倍数,剩下的就由个位决定了。
3。归纳特征
师: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
四、课堂反馈(略)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生:1。个人回顾学习过程;2。小组交流收获体会。
师:略。
【教学点评】
在本节课中,老师在透彻分析和合理把握教材与学情的基础上,准确设立学习目标,精心创设学习活动,学本教学理念得到有效落实,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师教得自然轻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立足经验,以学定教
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学前已有认知经验和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体验,在此基础上确定教法,实施课堂学习引导,达成学习目标。一是利用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开课时,老师通过出示学校举办“兰花节”活动,布置校门大厅摆造型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事情真真切切地和2、5的倍数有关,现实生活中对本节课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的真正需要,体会本节课中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后续学习探究环节的先学后教提供了内在动力。二是利用数感经验探究新知。“2、5的倍数的特征”的学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太难,因为从一年级数数开始就在积累2和5的倍数的认识经验,2个、2个地数或是5个、5个地数,如果刚好数完,这个数就正好是2或5的倍数,稍有数感的学生面对一个不是特别大的数是比较容易判断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的。教师利用这一认知基础,放手让学生充分自学、互学和展学,有效达成学习目标。此外,老师还有效引导学生将“5的倍数的特征”的学习方法迁移到“2的倍数的特征”学习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方法、用方法中学会学习。
二、调序换材,先学后教
学生面对“2的倍数的特征”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学习,其难易程度是不同的,5的倍数的特征要素少一些,只有自然数的个位是0和5两种情况,2的倍数的特征要素多得多,自然数的个位要是0、2、4、6、8五种情况,无论要素多还是要素少,观察对象都必须要有足够次数的循环重复,个位的规律才能突出体现出来,学生在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时,往往列举的2的倍数个数不够,多数学生只列举6到8个就不愿列举了,造成2的倍数的特征凸显不出来,从而造成认知困难。而教材安排先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再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对“2的倍数的特征”学习采用列举法,“5的倍数的特征”学习以百数表为载体,这显然与学生实际的学情不一致。为适应学生这一学情,老师交换了2和5的倍数特征的认识顺序,更换了百数表使用的位置,调整后的“序”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由易到难的认知特点,提供学习使用研究的素“材”与学习内容难度更加匹配,学生的自学、互学、展学过程十分顺畅,经历了引导学习方法、归纳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的全过程,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聚焦核心,因学活教
无论是哪门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应该最大限度地把知识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情意的生长等机会还给学生。上述“2、5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过程,如何把上述“初识”环节得到的“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规律,变为“2、5的倍数的特征”?这需要从本源上去探究“为什么?”也即是为什么“2、5的倍数的特征”只看个位?让学生不但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老师在“探究本质”学习环节中,以小棒图为载体,把整数的位置值原理物化为可操作、可观察的对象,让学生在圈一圈、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中,从本质上弄清楚2、5的倍数特征为什么只看个位的原因所在,让学生完整经历知识核心处的深度学习,使简单的学习过程变得有层次、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