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龚雄飞与学本教学内容摘抄 > 二小学科学 日食和月食教学实录与点评(第3页)

二小学科学 日食和月食教学实录与点评(第3页)

师:言归正传,哪位同学能利用黑板上代表太阳、月球、地球的小圆片,给大家解释一下日食是怎么形成的?

生边移动黑板上的圆片,边解释:月球绕地球转,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挡住了射到地球上去的太阳光,月球身后的影子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了日食现象。中间本影区的人看到日全食,旁边半影区的人就看到日偏食。如果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可能要几百年才能看到一次日食。

师:大家明白了吗?他们很会学习,把书读懂了,知识面真广,你们觉得怎么样?

(全班自动鼓掌)

师播放PPT,总结日食的成因。

【点评】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经历了自学、互学、展学的学习过程,学习潜能得到彰显,思维品质获得提升,科学模型逐步完善,对日食现象的理解更加深入。在学生展学的过程中,用“中间”一词描述月食形成时日、地、月的关系是否准确,学生产生了分歧,最后他们觉得将“中间”改为“之间”更妥帖,这种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想正是科学素养的最好体现。

3。直观导学,提升思维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2009年7月22日,重庆发生的日全食的情景。

(师在黑板上用三个大小颜色不一的圆形纸片和四根毛线,组合成了“日食形成示意图”,师指图讲解)。

师: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这个部分两边的光都照不到,它就是本影区(用粉笔画出本影区),重庆现在正好处于本影区,我们就看到了日全食,周围的地方,月球只挡住了一部分太阳光,就是半影区,半影区的人就看到了(生齐答:日偏食),过了一会,随着地球的自转和月球的运动,重庆从本影区移到半影区,也只能看到日偏食了,再过一段时间,离开半影区,日食结束。

师:本影区除了能看到日全食,还能看到日环食,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日全食发生时,我们觉得月球比太阳还大,把太阳发出的光整个给遮住了。而日环食发生时,我们能看见太阳的边缘一圈,是月球变小了吗?月球本身会变大或变小吗?

生:不能。

师:怎么回事呢?讨论一下吧!

6组生: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所以我们会觉得月球有时大一些,有时小一些,是视觉问题。

7组补充:就是近大远小吧。

师:日食发生时,月球离地球远的话,就遮不住整个太阳,这时我们能欣赏到?

生:日环食。

(师PPT展示)

【点评】教师用自制的教具轻松地展示出“日食形成示意图”,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本影区”、“半影区”概念,让“为什么会出现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种日食现象?”这一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设置疑问,迁移延伸

师:我们通过一段录像来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

(播放教师用书中配发的教学录像,录像最后要同学们猜测月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月食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补充课题后半部分,板书:月食)谁能把月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亮三个天体的位置关系在黑板上摆一摆。

(请一生摆放)

师:这是他的猜测,你们的呢?探究月食的成因的任务留待同学们课后完成。

【点评】这段录像再次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同时又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科学课堂,为后续探究月食成因埋下了伏笔,可谓一箭双雕。

【教学点评】

天文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普遍缺乏直观感受。在这节课中,老师秉持关注生活、关注兴趣、关注概念、关注论证过程的科学教学理念,利用一张导学单、两段教学录像、三件实验材料、四张彩色圆片,引领学生经历自学、互学、展学的学习过程,呈现了一节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科学味十足的学本教学课。

一、学有动力

人任何行为的产生都需要一定的动力作为支撑,课堂学习也不例外。“日食的成因”整节课中学生学习需求强烈,学习欲望高涨,学习动力旺盛。这得益于两方面的精心设计:一是关注生活感知,突显身边事件的教学意义。课始,教师以人们看日食的照片和2009年夏天横扫东半球的日全食奇观开课,由于学生大都观赏过这次日全食过程并感受过那漆黑的白天,这样的学习情境及学习材料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日食这一学生熟悉又陌生的生活事件的运用,既起到了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的作用,又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同时又成为学生猜想日食成因的基点。二是关注兴趣培养,注重探究过程的快乐体验。我们通常看到的天文单元的教学,要么是老师从头讲到尾,要么是科普录像放映,无法擦亮学生迷茫的眼睛。在这节课中,老师从新课引入就调动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继而通过学生的猜测、设计、实验、自学、交流、分享等多种形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要学生在课堂上笑很简单,有时候一个笑话、奖励一个贴画等外部刺激就可以达到。但是,关键是让学生从内心体验到探索过程中的快乐,内在需要的实现才是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源泉。

二、学有方法

学本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提升。这节课教师在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基础上,根据学习内容特点设计了适切的学习方式,并为之提供了隐含本节课学习核心内容的直观操作材料,作为学习探究过程的学习素材,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学、会学。首先,教师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神奇日食情境,激发起探究成因的强烈愿望,由此自然引发学生小组内的思考与猜想,为后续试验研究找准了学习的起点,小组互学由此开端,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成为每一个学生迫切的需求,推动小组学生进入学具操作探究环节,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手电筒、乒乓球、小塑料球设计模拟实验,并在实验中得出“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当它转到地球前面,太阳、月球、地球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能挡住太阳的光,月球会把影子反射到地球上”的认识。这个认识毕竟是在模拟试验中得出的,宇宙中的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需要进一步得到验证,这时教师及时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学生带着问题和期望得到准确答案的心理进行自学,学得效果很有深度,以至于产生了互学、展学过程中的精彩质疑与释疑。上述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的选择与学习内容、学习需求结合得浑然一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观点交锋中得到充分体现,科学知识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同步增长与提升。

三、学有深度

科学学科学习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科学思维和科学品质。科学知识获得的过程就是提升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品质的过程。本节课学生的实验是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和猜想设计的,他们经历了完整的深度思维探究过程。学生在直观的模拟实验和视频欣赏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再用图形、抽象语言说出规律,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建立起直观与抽象的通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和论证的过程不只是设计和开展实验的过程,更是动脑筋收集数据、分析信息的过程。本节课通过模拟实验、看书自学、小组互学、展学交流,让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各种信息过程中,实现了与各种信息的对话交流,从而加深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提升了科学思维品质。科学教学中的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往往有差距,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准确描述科学概念或现象是很有挑战性的。在这种时候,很多老师采用的办法是你说、我说、他说,最后老师说或书上说,再请学生读一遍,学生可能记住了概念,而没有真正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这节课上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自己的图来解释日食的成因,运用猜想、模拟实验、画图记录、视频资料、读书等多种方式来支持学生的概念形成,持续地关注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的程度,并给予进一步的指导,既体现了学生概念形成的心理活动规律,也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本教学理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