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标准研制
教学模式设计与方法运用的效果如何,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标准。我们采取“通用标准+学科标准”的架构开展学本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制。从目标、过程、效果和特色四个维度,突出自学、互学和展学三种基本学习形式,从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两个方面共设置了36个评价要点,形成“通用标准”。各个学科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学段特征求同存异,研制出“学科标准”。这套新课堂评价标准一共有25个学科,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实现了所有学科的全覆盖。这套标准的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但实际上它已成为重庆市新课堂“最系统的一套本土化的评价标准”。
续表
按照这套评价标准,我们一般从四个维度来评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学特色。
“评课,应从学生‘学’的角度来审视课堂、考察课堂,以学生的‘学’来检验教师的‘教’,改进教师的‘教’,这才是评课的科学思维,也是用评课发展课堂的理想状态。”“评课应从以评教为主的师本模式转向以评学为主的生本模式。”[11]而过去评课的标准是从老师的角度评课,主要有四个标准:是否吃透教材;是否讲得清楚;是否吸引学生;学生是否掌握知识。这就是师本视角、教本视角的评课。而学本视角的评课就要看学生是否主动自学,乐于合作,勤于展学,获得发展。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评课的视角要从教本视角转变成学本视角,评价的重心也要从教师转变成学生。评价学生怎么学,重点看自学、互学、展学三种学习方式的运作状态。评教师,主要看教师是怎样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学的效果如何。比如在自学环节,学本教学要求学生独立专注、积极自学,老师要做组织者和管理者。这样学生学习行为和老师的管理行为便形成对接,教与学浑然天成。评价者要关注师生行为观察点,并及时记录下来,作为过程性评价的材料。同时,还要兼顾学校、学科、学段和课型特点,让被评价者明确教学目标在哪里、教学过程怎么实施、教学效果是否达到。
2016年2月,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鄂托克前旗分别举行的“学本教学”专场报告会
评课从以评教为主的教本模式转向以评学为主的学本模式,意味着新的教研文化重构的开始。学本教学以“学本”理念为光源,现代学习理论为钥匙,打开了教学过程这个“黑箱”,揭示了自学、互学、展学三条基本路径和相应运行规律。
学本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评课标准的确立,建立起了一套以学为本的创新教学策略体系,成为中小学进行课堂改革的基本依据。有了这个依据,“学本教学”再也不是无法落地的“概念”,而是让广大中小学老师“目中有人,手中有法”,从而大面积激活了课堂。
(四)教学资源开发
教学方式的变革必须与课程内容的开发同步。因为自学、互学与展学主要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沙坪坝区为了整体推进以主问题为引领的课堂变革,分别由中小学各个学科教研员牵头,组织整个区域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明星教师,组成几十个团队,从小学三年级一直到高中三年级,将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个核心知识点,逐一进行梳理,锁定好重点、难点之后,设计成为一个个核心问题,基本完成了全套导学案的开发,相当于提供了教科书之外的一套资源标准,给老师们备课提供依据,提供指南,故取名“导学精要”。
“导学精要”的功能,绝不是传统的练习册和检测题。它的价值在于给学生指引恰切的学习目标,并以问题为主线勾画出最简捷的“思维导图”,引领学生直奔重点和难点,迅即进入紧张有序的智力活动状态,为互学、展学做好充分准备。由于“导学精要”的主问题都集中锁定于核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围绕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进行的探究活动,也就是说,“导学精要”的支撑是学生自学、互学和展学有效展开并走向深化的条件,也成为教师备课的关键性的参考指南。
这是沙坪坝区矿山坡小学校长傅允给我发来的手机短信:
龚院长,向您表示感谢。老师们对“导学精要”的肯定度很高,它对备课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尤其对年轻老师是特别好的教学指南。现在我们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相比教师用书和市面上的各种教案更依赖于“导学精要”,觉得“导学精要”真的体现了问题导学化、思维品质化。致敬!
“导学精要”是“国家课程学本化”的主要载体。我并不太赞成时下流行的所谓“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说法,在这样的幌子下,有一些学校随意增减课时和难度,随意改变课程标准……我比较赞成提“国家课程标准化”,中小学一定要基于课程标准教学,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我还提出“国家课程学本化”这个观点,要求老师站在学生立场进行教学设计,把“教师教的课程”转化成为“学生学的课程”,为构建内外兼修的学本教学提供资源支持。
(五)质量评价创新
学本教学改革若不与学业质量评价挂钩,势必出现“两张皮”现象。单一的纸笔测试,知识立意的命题模式,“书本搬家式”的试题类型,必然导致“讲授教学”与“题海战术”盛行。如何让学生自学、互学、展学等学习能力与素养在学业质量评价中得到充分反映,就成为深化改革的关键。为了区域推进学本教学,我们在建立“四维三学”评价标准,改革对课堂本身的评价的同时,进一步改革了对学校学业质量的评价办法。
2013—2014学年度我们在全区选取了小学四年级数学学科、2014—2015学年度在全区选取小学五年级语文学科,按照平时课堂分组,每个班随机抽取2~3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按纸笔测试占70%,实践能力测试占30%的比例开展学业质量抽测。其中,实践能力测试按以下程序进行:
第一步,独立解题。各学习小组抽取顺序号,抽到一号的小组首先开始,像平时在课堂上那样围坐桌旁,监测教师给每人分发一份提单,内容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学生围绕本道试题先进行自学,自奋其力解决问题。试题难度为中等,基本能确保小组内优秀学生能解决,后进学生有难度,为第二步合作互学提供合适的材料。
第二步,互助解疑。在学生个体尝试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学生再带着疑难问题开展合作互学,力争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兵教兵”,通过优秀生帮助后进生,使人人都能解决问题并讲清解题思路,为第三步展学做准备。
第三步,展学释疑。以每个小组为单位,学生依次走上讲台进行个体展学:借助板书、投影仪等,讲解本道题的思考过程及答案。如果小组中每个学生都能准确展学,则表明第二步的合作互学是有效的;如果小组中学生个体展学有较大差异,则表明第二步合作互学效果不佳,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不强,需要加以改进。小组的平均得分即为每个小组成员的得分。
以上全过程均在摄像机下完成,并在区教育城域网数字媒体中心进行视频同步直播。事后抽**师被集中到阅卷机房,调取系统所保存的视频信号,根据评分标准分别评分,按30%比例计入每个学生总成绩,各校抽测平均成绩随之产生。
这一学业质量评价改革的导向、辐射作用很快显现出来。从小学数学、语文到小学各个学科,类似的测评方式在全区各小学迅速得到大面积推广。“自学—互学—展学”在全区小学课堂教学中已经落实,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剩下怎样精细化组织好“自学—互学—展学”了。
在区教委和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发布的《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小学校内涵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中,新的学业质量评价已被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之中。接下来,初中阶段也将全面实行改革后的学业质量评价办法。可以预见,“学本教学”又将成为全区初中学校课堂教学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