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们看到,在这个课例中,老师“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请了另一位同学来朗读文段,并再次发问:
“同学们再看这些烤鸭的动作,像不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让你觉得烤鸭的过程充满了什么?”同样,这个问法也包含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像不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同样是以问话的形式抛给学生的既定结论,后半部分“让你觉得烤鸭的过程充满了什么?”实质只不过是对教师观点的再次强调。
由此可见,在“教为中心”的课堂背景下,在“导学型课堂”的教学惯性中,教师实际上表现出对学生思维无所不在的控制,教师的地位常常是主动、强势的,学生的地位常常是被动、弱势的。这样课堂,学生基本上没有思维的自由,从而也就难以培养出具有自由意志和开放思想的现代公民。
片段二:小学数学《图形的规律》
师:像这样用三根小棒摆单个的三角形,摆n个三角形则需要3n个小棒,那么如果连续地摆三角形(如图),连续摆n个三角形又需要多少个小棒呢?
接下来老师要请你们自己来尝试尝试,先看一下合作学习单(师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同桌合作:一人摆或画,另一人填写探究学习卡。
(2)组内交流:如果连续摆三角形,那么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有什么规律?说说你发现规律的过程。
(3)小组讨论:你能用计算求出连续摆10个这样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吗?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师:老师发现很多小组都找到了好的方法,下面请一个小组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组员1展示:我们小组研究出来两种方法,一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2x1+1=3,两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2x2+1=5,三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2x3+1=7,四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2x4+1=9。
组员2总结汇报:所以我们组发现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就增加两根小棒,再加上第一个三角形第一根小棒就得出公式2n+1。
组员3汇报:我们小组还有另一种算法,一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3x1=3,两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3x2-(2-1)=5,三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3x3-(3-1)=7,四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3x4-(4-1)=9,依此类推十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3x10-(10-1)=21。
组员4总结汇报:所以我们组发现,摆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可以用3n-(n-1)。
小组长: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请问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2小组展示:我们小组的算法是,一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3x1=3,两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3x1+2=5,三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3x1+2x2=7,四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3x1+2x3=9,依此类推十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3x1+2x9=21。我们发现的规律是n个三角形3+2n。
师:其他小组有什么补充方法?
生:你们的补充我感觉有些错了,应该是3+2(n-1)。
师及时补充:3x1,这个1是可以去掉的。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吗?我们把两个小组的方法进行对比,第一个小组总结出n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2n+1,第二组发现n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应该是3+2(n-1),两种方法的区别在哪呢?你们能自己找找吗?
小组汇报……
看完这个教学片段,我们会感觉到“学本教学”所倡导的自学、互学、展学三种学习方式体现非常充分。原因在哪里呢?
原因一,老师并未像前面那个语文教学片段中那样,提出一个并不预备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体验、去发现的问题,而是提出了一个真实的、需要经过一番探究思考才能解决的,且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如果连续摆三角形,那么这样的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原因二,老师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指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程序,即:先进行“同桌合作:一人摆或画,另一人填写探究学习卡”。再在此基础上展开“组内交流: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有什么规律?说说你发现规律的过程”。并根据所发现的规律展开小组讨论:“你能用计算求出摆1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吗?”可见,老师并不只是满足于要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非常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和指导,因而使得教学更具有课程的意蕴。
原因三,当问题抛出之后,老师并不是“坐等”答案,而是通过巡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及时把握学情,关注全班学生,当“发现很多小组都找到了好的方法”时,再请一个小组汇报,亦即展学。
原因四,从小组汇报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们训练有素,既不是个别孩子霸占展示机会,也不是许多学生混乱无序地抢着发言,而是有条有理地互相补充,逐步完善答案,并有总结。一个小组总结之后,还能主动征询其他小组的意见。第二个小组发言时,没有简单重复前一个小组的观点和方法,而是提出了与之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学会”与“会学”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得到了完美统一。
原因五,在学生展学过程中,老师不是对学生的思路不管不顾,以自我为中心地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在悉心倾听的基础上发挥了引领和点拨的作用。既体现了对学生自主性的尊重,又在关键之处显得棋高一招,令人信服。
《学记》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是古人对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理想状态的描述。以此标准来看,第一节课实质是通过老师导,实行对学生的控制,老师提出问题是不会给学生思考的权力,基本上都是一问一答,一问齐答,答案是封闭的。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由思维的时间,没有自由思维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就只会成为没有自由思维、没有智慧的人。而第二节课堂,老师首先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展开自学,展开互学,讨论,通过合作将他们的感受说出来。他们思维的方向、过程、方法,都摆脱了老师的控制,于是有了真正的思想的自由。第一节课看起来好像非常热闹,实质是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第二节课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权力,尊重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尊重了自由的发展。这种具有自由意志的互学和展学活动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从两节课的比较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教定学的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基本由教师经验确定,常常是按教学设计的固定线路行进的课堂,学生的独立分析和探究常常是被窒息的;以学定教的课堂,常常是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精彩交织的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基本由学生需求确定,学生的独立分析和探究很充分,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展学三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是对学生思维的真正解放,这种学本教学是满足学生真正学习需求的课堂,是高效和卓越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