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自主学习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这种学习的发生也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进行自主学习的条件。教师要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的学习是受到别人关心的;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创造恰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要创设教学条件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并进行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积极的反馈并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表示高兴;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由此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等等。这些举措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要最大可能地创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和氛围,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而进行的互助性学习。长期以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调的是竞争而少有合作,尤其是激烈的升学竞争更是导致了学生把学习看做是一种私密的事件,似乎进行合作就会提高他人的竞争力,对自己就是一件不利的事。这种现象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之一,它本身也违背了学习的本质。从源头上来说,学习是人类认识未知事物的必要活动,是人类群体共同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它是需要群体合作和智慧分享的。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学习不仅仅发生在个体身上,也发生在群体之中,学习的社会性决定了合作是学习的基本属性之一。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积极承担并完成个人的责任,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相互支持和配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群策群力、进行智慧的分享。当然,合作学习需要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的意见分歧。还有,合作学习也需要教师积极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包括教室里课桌的排放要有利于小组之间的沟通、要创设一种促进学生合作的氛围、鼓励小组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单打独斗、依靠个人意志行事等。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长期处于竞争状态,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事实证明,要提高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有效的办法是促进他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社会技能,促进其社会意识的发展。
(三)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也可以称为研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8]。显然,探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学习中的“探究”这一因素,倡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进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而获得知识、增长体验,而不是单纯地去接受信息和死记硬背。
探究性学习是跟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在接受学习中,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中心,学生往往会变成知识的“容器”,缺少了主动参与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跟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因为探究来自于对未知事物求知的兴趣;更具有实践性,因为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具有参与性,因为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和敢于创新的态度与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接受学习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和机械,应该反对的是被动地、机械地、无意义地接受学习。倡导探究学习,并不是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引导学生由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机械、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的情境,鼓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除了以上讨论过一些学习方式之外,在当今教育情境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学习理念、方式和方法。例如,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人们提出了“终身学习”(life-l)的理念,这是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对人类学习的新要求,也就是为了应对知识的巨大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去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老格言,让学习活动伴随人的一生,为人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再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在线学习”(e-learning)这种学习方式,它是依托网络、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用网络电子技术作为支撑来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先进科学技术的优势,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补充。
思考与探究
1。有人认为,“课程就是教学内容”;也有人认为,“课程就是学生的经验”;还有人认为,“课程就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针对这些观点展开讨论,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的?
2。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查阅资料,结合实际说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的不同功能。
3。当前,主要的教学理论流派有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请画一张表格,从不同维度对这三种教学理论进行比较。
4。某位高中教师接到一个任务:给高中生上一堂关于预防艾滋病的课。请从课程和教学设计的角度帮助这位教师设计一堂课(45分钟)。
5。初中生小明性格内向,学习很用功,喜欢学习语文和外语,擅长背诵诗词和语法知识,但对于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学习却不得其法,成绩较差。针对小明的这一状况,在学习方式和具体方法上你能给他提供一些建议吗?
6。查找有关中小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案例,围绕一个案例分析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其对中小学生发展的价值。
拓展阅读
1。钟启泉:《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2。张华、石伟平、马庆发:《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3。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6页。
[2]《礼记·中庸》。
[3]钱志亮:《特殊需要儿童咨询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363页。
[4]钱志亮:《儿童问题咨询实用手册(学业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99~101页。
[5]具体策略参见钱志亮、丁攀攀:《学生发展问题咨询》,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第226~319页。
[6]孔企平:《论学习方式的转变》,载于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7页。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
[8]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载于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