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公共教育学院是什么 > 第一节 学校的历史与制度遗产(第1页)

第一节 学校的历史与制度遗产(第1页)

第一节学校的历史与制度遗产

一、古代的学校与制度遗产

(一)学校的产生

1。学校产生的条件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活动。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教育没有从社会实践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性的专门活动,人们是在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接受教育,劳动的过程与教育的过程是同一的。“这时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才能、技巧和道德品质,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1]当时还没有也不可能产生学校。学校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日益进步与提高,为社会逐渐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开始产生,并分化成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一部分人不再从事直接的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育或接受教育。其次,父系氏族公社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阶级分化出现以后,氏族与部落的首领和公职人员需要专门的教育来培养,从而加速了教育的分化和学校的萌芽。再次,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知识的丰富,既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产生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

据中国古典文献记载,从舜开始,部落联盟就设置有文化的公职人员,对显贵后裔施教。《尚书·舜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所谓“典乐”,即掌管祭祀庆典的音乐歌舞。与此同时,还设有公职人员,对“百姓”施教。《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作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所谓“五教”,即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教胄子之教与教百姓之教,都是施教,但是,两者的目的、内容大不相同。

2。学校的诞生

学校的诞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备到完备的较长时期的过程,一般认为,学校大致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至今考古发掘出的最早学校是在古代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据考古学家断定,公元4000年前,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已经有了文字——楔形文字,后来又发明了书写用的“泥板”[2]。两河流域在天文学、数学、医学、建筑等科学知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宗教上信奉一神教。文字的发明、泥板的广泛使用、科学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条件。20世纪3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帕拉(A)在一个名叫马里城的地方发掘出一个估计为公元前2100年(有人推断为公元前3500年)的学校遗址。它包括一条进入学校的甬道和两间房屋,大房间排列着四条石凳,可容45人,小房间排着三条石凳,可容23人。先前和此后又在古代两河流域的其他不少地方发掘出远古学校遗址。由于学校使用的教材是泥板书,学生的练习也是使用泥板,因此,学校被为“泥板书舍”(tablehouse)。学校设有校长(被尊称为“学校之父”)、教师(被称为“泥板书舍的书写者”)、监督(被称为“泥板书舍的管理人”)、图书馆员、校门看守人等。巴比伦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充当寺庙僧侣和政府官员、职员的文士。[3]

古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最早产生学校教育的地方之一。埃及文字产生于公元前3200年(一说为公元前4000年),为写在“纸草”(paperus)上的“象形文字”。[4]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医学、水利学等科学知识以及建筑、文学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在宗教上信奉多神教。古埃及的教育比较发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有宫廷学校、政府机关学校、寺庙学校、文士学校等多种类型。海立欧普立斯大寺(也称日神大寺)是当时教育水平很高的学府,也是国际学校交流的中心,犹太的摩西和希腊的太利斯、梭伦、柏拉图等都曾游学于此。教育内容有文字、文学、科学知识、建筑学、道德教育,培养文士是古埃及教育的核心。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化教育的源泉,古希腊学校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当时古希腊先后形成了几十个奴隶制城邦国家,斯巴达和雅典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城邦。斯巴达实行军事专制统治,与此相适应,建立了一套以军事训练为中心内容、以培养坚忍不拔的战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为唯一目的的教育制度。雅典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产生了学校,全部为私人创办。学校类型有文法学校(主要教授读、写、算等知识)、弦琴学校(教授音乐、唱歌、朗诵等)、体操学校(又称角力学校)。年满7岁的公民子弟(男孩)进入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13岁左右的公民子弟除了继续在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外,还进入体操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16岁左右的少数显贵子弟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高一级训练,并进行智育、审美教育。18岁的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之后,到20岁时被授予公民称号。

雅典学生的一天

他黎明即起,洗除睡意,穿上外衣,然后离开家。他低着头行路,目不旁视。在他后面跟着随从和教仆,他们的手上拿着各种用具,书写板或是描述古代伟大业绩的书籍,要是他准备上音乐学校,还带着调好弦的七弦琴。

勤奋地埋头学习学校课程使他的心灵受益匪浅,他还自由自在地锻炼身体、骑马、掷标枪或矛。然后去角力学校。在正午的阳光下,壮健的、皮肤油亮的学生们大汗淋漓地学习规定的体育内容。学习完毕后,很快地洗一个澡,吃一点东西,下午还要学习,教师又在等着他。书本以直接或譬喻的方式教导他谁是伟大的英雄,谁热爱正义、纯洁。教师用这些美德的冥思向年轻的心田浇上甘露。夜晚来临,一天的学习结束,他吃些食物,然后休息,在忙碌的一天之后甜蜜地安睡了。

资料来源:[美]E。P。克伯雷选编,任宝祥、任钟印主译:《外国教育史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6页。

古罗马的学校产生于古罗马共和早期,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诞生了小学,但是,当时古罗马以家庭教育为主,小学很少,只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古罗马共和后期,在学习、借鉴古希腊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几乎是平行的两种学校系统:希腊式学校、拉丁语学校,分为初等、中等(文法学校)、高等教育(修辞学校或雄辩术学校)三个阶段,以培养雄辩家或演说家为目标。

中国古代的学校产生于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代(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5]。学校的形式有序、校、学等。《孟子·滕文公上》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礼记·王制》记载说:“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6]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有了学习的工具(笔、典册),为建立学校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条件。根据文献记载和地下考古文物,商代的学校类型有庠、序、学、瞽宗。《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礼记·明堂位》也说:“瞽宗,殷学也。”教育内容有礼乐、射御、养老等,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0年)是中国奴隶制发达时期,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系统。西周的学校分为“国学”与“乡学”,国学分小学与大学两级。《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7]乡学是按照地方行政区划分别设立塾、庠、序、校。西周的学校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分裂、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周王室衰落,奴隶主贵族没落,官学教育衰落,兴起了私人办学之风,形成了诸子百家之学。在诸子百家之中,与教育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8]

3。学校诞生时期的遗产

学校诞生于人类社会刚刚迈入文明时代,在教育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留下了一笔珍贵的遗产。

第一,开启了教育的制度化趋势。当时东西方的学校,基本上都具有固定的教育场所、有专门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具体的教育内容、有明确的培养目标等特点。学校教育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为奴隶主阶级统治服务。

第二,东西方文明社会都形成了重视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并且对后世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三,初步体现了文武兼备、知识与技能并重和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思想。

第四,产生了早期的学校考试制度。学校考试制度产生于古代中国,早在西周的大学教育中,就出现了周天子视学考试制度,对考试的时间、考试内容与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对于考试中的优秀者给予奖励,对不服管教又达不到考核要求的学生有严格的惩罚制度。

(二)学校的发展

1。西欧中世纪学校及其遗产

公元5世纪末至14世纪西欧社会进入封建时代,历史上被称为中世纪。中世纪前期(公元5世纪至8世纪)西欧社会由于教会占据了垄断地位,除了教会学校外,几乎没有世俗学校教育。中世纪中期(公元8世纪起)以后,才出现了有别于教会学校的世俗教育机构。

欧洲中世纪学校的类型主要有:

(1)分布广泛的教会学校,共有三种类型。一是修道院学校(monasticschool)。西欧中世纪早期修道院[9]内设有学校,后来发展成为专门的教会学校,并成为当时教会主要的教育机构。修道院学校最初只接收志在侍奉上帝、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人,以后扩大招收范围,一些不以神职为生的俗人也被接纳,但两类学生分开。前者称为“内学”,毕业后终生做圣职。后者称为“外学”,入学只为求知,学成后仍为俗人。学习内容为神学、“七艺”[10]。二是主教学校(cathedralschool)。设在主教所在地,学校的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条件较好,水平比较整齐,但数量有限。三是堂区学校(parishschool)。设在堂区教士(神甫)所在地,学校规模小,设备较为简陋,以灌输基督教知识为主,同时进行读、写、算及简单世俗知识。它是由教会举办的面向一般世俗群众的普通学校,是西欧中世纪最普遍的学校教育形式。

(2)宫廷学校。它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是西欧中世纪重要的世俗教育形式,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学习科目主要是“七艺”。

(3)中世纪大学。中世纪西欧最初的大学是一种自治的教学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于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或知识交易。中世纪大学诞生于11世纪至13世纪,主要是以下三所。萨莱诺大学,建于11世纪,以医学教育著称。波洛尼亚大学,诞生于11世纪,以研究罗马法为目的,在法学教育中享有盛誉。这是一所协会式大学,学生与教师自发组织起来,由学生管理,故称为“学生大学”。巴黎大学,建于13世纪,教师与学生的行会组织,享有自治权。由巴黎圣母院座堂学校发展而来,设有神学、法学、文学、医学4个学院,为西欧大学的典范,由教授会掌权,有“先生大学”之称。这三所大学成为西欧后来兴起的其他大学的样板,有“母大学”之称。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与教会学校有明显的不同,因而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机构。

(4)城市学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