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公共教育学院是什么 > 第二节 学校的价值(第2页)

第二节 学校的价值(第2页)

人类社会的进步,通过政治领域的变革、经济领域的繁荣、文化领域的昌盛以及人类生活领域的幸福等各方面表现出来。这诸多方面的改良或改善,没有哪一方面能够离开学校。政治领域的民主化需要学校发挥积极作用,学校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从而提高他们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还可以直接进行民主的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或未来公民掌握民主政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方法与信念。杜威的许多著作,从《我的教育信条》(1897)到《学校与社会》(1898)再到《民主主义教育》(1916)无不深刻地阐明了这一道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校是民主政治的摇篮。经济领域原先是一个物质生产领域,现在扩大到了服务行业。但不论是在哪一类经济领域,要想实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地补充具有新态度、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和新价值观念的劳动者。学校正是形成和提高这些素质、准备未来劳动者和输送一批新一批劳动大军的地方。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的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又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职业实践,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保障和价值原则。文化领域的昌盛一方面取决于对既往文化传统的学习、接受、批判,另一方面取决于对现实种种文化因素的认知、比较和选择,在开放的和全球化的背景下甚至还受到不断涌入的他文化的影响。传统与现实之间、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如何处理,单靠感性的经验和个人的直觉是不够的,必须经由学校的渠道加以梳理、讨论和总结。学校是一个文化交融与创新的场所,是一个文化与年轻人相互遭遇、相互创造的场所,也是一个培育正确的文化态度、促进文化理解和文化宽容的场所。此外,学校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还通过批判社会现实中消极的一面、传播新的社会理想、培养新的一代社会公民而实现。学校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也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年轻人和知识分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敢于怀疑、敢于批评、敢于憧憬未来的新社会。学校文化的这种特征,使得学校是一个酝酿未来新社会的地方。可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先生才说,小学教师的责任比大总统还要大。总统只是现实社会的统治者,而小学教师及其中学、大学的同仁们则是未来社会的缔造者。学校教育的价值具有一种明确的未来指向。

三、学校的人类价值

迄今为止,学校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被广泛的认同,对于学校的人类价值则缺乏足够的认识。学校只是成为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工具,学校没有成为人类唤醒、人类理解与人类和谐的基石。正如罗素所曾经批评的那样,“在每个国家中,历史教学是为了美化国家:儿童学会相信他们自己的国家总是对的而且总是胜利的,他的国家产生了几乎所有的伟大人物,而且在所有的方面都比所有其他国家优越。因为这些信仰是颂扬性的,所以他们容易被吸收,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因为后来的知识被从本能中逐出。……在各国所教授的世界历史的错误观念是属于鼓励斗争和为顽固的国家主义服务的那一类。”[8]这种现象在今天的学校教育里依然存在。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愈加广泛和深刻的时代,学校教育应该有更加宽广的价值理想,应该强化自己的人类价值意识。学校教师也应该将这种人类意识传递给青少年一代,应该从人类困境、人类需要和人类福祉的高度理解自身工作的意义。

1。学校是唤醒人类意识的场所

人类意识不同于个体意识或公民意识。个体意识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独特性的自我觉解。一个人,不管他她有没有进过学校的门,有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都会有健全的个体意识,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种种不同之处,感受到自己的内在和外在变化。个体意识几乎是不教而会的。公民意识则是指一个人对于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角色的觉解,如对于自己所担负的国家义务、工作职责、家庭角色等的认识与认同。公民意识有其生活的基础,但是却需要教育的帮助。教育能够帮助一个人更清晰、更深刻地体认到自己的公民责任。在作为一个个体和一个公民存在之外,人还作为人类的一员而存在,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份子。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公民的人存在许多差别(身高、体重、美丑、贫富、高低、智愚等),但是作为人类的一员,大家彼此之间却是平等的、相互依赖因而也应该是相互尊重的。所以,人类意识是超越个体意识和公民意识之外的一种自我意识,觉悟到在万千个体差别与社会差别之外自己与他人平等的、相同的一面。张载(1020—1077)所说的“民吾同胞”、18世纪启蒙思想家所说的“世界公民”、今天学者们所说的“天下意识”都属于人类意识的范畴。比起个体意识和公民意识来说,人类意识更加是学校教育的产物,依赖于教师的努力和智慧。

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著名的《爱弥尔——论教育》一书中说:“在自然状态下,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职业就是做人。所以,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他做人以及和做人有关的事体中是不会失败的。我的学生不论参加军队,教堂或司法界,我以为那无关紧要。……当他离开我时,他不是法官,也不是士兵,也不是牧师,而是一个人。……命运无法改变他的地位,他永远有他适当的地位。”[9]卢梭意图培养的“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有人类意识的人。在卢梭看来,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们的人类意识和品格,而不是培养“公民”。在卢梭看来,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承担什么角色,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他她从事什么工作,承担什么角色,都能够牢记自己是人类的一员,能够体现人类的尊严,维护人类的地位,展现人类的爱心。在等级森严的18世纪法国社会,卢梭的思想当然显得有些浪漫,不切实际,但是他却提出了一个迄今为止都应该引起所有教育者关注的问题。良好的学校不仅仅促进个体的发展,准备未来社会的公民,而且也应该致力于人类意识的唤醒和人类的教化。

2。学校是增进人类理解的工具

人类是一个大家庭。这句话听起来不错,然而实际上这个大家庭内部却始终充满着纷争。自古以来,种族之间的歧视、阶级之间的斗争、国家之间的敌视乃至国家集团之间的战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经受了太多的磨难、痛苦、流血与牺牲。如何才能够增进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理解?如何才能够缔造永久和平?这是所有伟大思想家们都在苦苦思考的问题。学校教育应该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学校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无论他们所在的国家或民族历史上因为种种的原因与别的国家或民族发生了什么样的战争、结下了什么样的冤仇,他们都应该在完整、正确地理解历史的基础上超越历史、努力缔造新的更加和谐的国际关系、种族关系。从学校的社会价值来说,学校确实应该培育青少年学生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把他们培养成为民族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但是,学校同样应该小心谨慎地进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防止把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不适当地泛化为民族优越论和国家至上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屡遭东方和西方列强的摧残和**,因而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得也非常充分。在全球化的今天,学校教育应该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弘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用更加积极的、建设性的眼光来重新思考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增进理解,和谐共生。

3。学校是培育人类共同体的力量

唤醒人类的意识,增进人类的理解,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加强人类的团结以应对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和可能的灾难。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问题,有的问题是个人的问题,需要个人的努力才能解决;有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需要社会的一致行动才能解决;有的问题则是人类的问题,需要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而也被称为“世界性问题”或“全球性问题”,如环境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艾滋病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学校教育应该对青少年学生阐明这些全球性问题对于人类的危害,鼓励他们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积极参与到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认识、宣传和行动中来,培育他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责任感。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所指出的那样,“在一个拥挤的星球上,所有的人都只有一种未来,或者任何人都没有未来。人类的共同未来不能多样化而没有协调,也不能统一而没有多样性。要造成这样一个世界是对当代人类的挑战,首先是对产生人们的世界观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的文化的挑战。”[10]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层面上,人类亟待建立一种“世界主义”()。这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的价值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学校对于个体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都是有着巨大价值的,但是并不等于说这些价值就可以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自发地实现。一方面,这些价值的实现需要一些相适应的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这些价值的实现,还取决于学校校长和教师们的矢志不渝地努力,取决于学校能否不断地适应个体发展、社会变革和人类需要而作出相应的改革。

[1]苏联教学论专家赞科夫(Л。В。Занков,1901—1977)提出的一个概念。

[2]把桃子放在稍高一些的地方,需要学生奋力跳起来才能够摘到。在教育学上的意思是:为学生提出稍微有点高度或难度并且学生经过努力又能够完成的发展任务,以刺激他们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他们更好更快更积极主动的发展。

[3]《论语·先进》。

[4]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中),中国书店,1985年,第198页。

[5]吕达、刘立德、邹海燕主编:《杜威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5~17页。

[6]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73~74页。

[7]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8页。

[8][英]罗素:《自由之路》,许峰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533页。

[9][法]卢梭:《爱弥尔——论教育》,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83页。

[10][美]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戴侃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32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