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利民对国外有效学校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出有效学校的六个特征:(1)有效的管理;(2)优良的学校环境和积极的学校氛围;(3)高度重视教学和学习;(4)有效的教学;(5)共识与合作;(6)准确评估与及时反馈。[8]
郑燕祥认为学校效能是学生效能、教师效能和校长效能的乘积,而学生的学习情境、教师的教学情景、学校的组织情境又影响着学生效能、教师效能和校长效能的发挥。因此,学校效能的相关因素有校长效能、教师效能、学生效能、学习情境、教学情境和组织情境。
20世纪90年代后,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得出新的结论,如1995年萨曼斯、希尔曼和莫蒂默(Sammons、Hillman&Mortimore)的研究认为,影响学校能否成为有效能的学校的关键因素包括:(1)专家的领导;(2)共享的愿景与目标;(3)学习的环境;(4)重视教学与学习活动;(5)有目的的教学;(6)有高的期望;(7)积极正面的增强做法;(8)具有督导进步的措施;(9)学生的权利与责任;(10)家庭与学校的伙伴关系;(11)属于学习型的组织。[9]此外,还有利文和莱兹特(Levine&Lezotte)的8项因素、西蒙斯等人的11项因素以及艾略特(Elliott,J。)的7项因素等。[10]
虽然很多研究者都试图得到学校效能影响因素的准确描述,但找到全面准确的学校效能影响因素似乎又是不可能的。研究者们通常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对某种类型的学校或学校效能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得出的学校效能的影响因素往往是一定条件下的一定类型学校的效能体现,或是对学校效能某一方面问题的阐述。所以,很可能没有一种描述是适合一切学校的,能够涵盖所有类型学校的所有方面,并且可以清楚地解释这些因素是如何运作的。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影响学校效能的因素和有效学校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强有力的学校领导。“有效校长”是学校成为“有效学校”的先决条件,“有效校长”对于提高教师工作动机、鼓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教学管理至关重要。
其二,良好的学校环境和气氛。良好的学校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学校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和睦的人际关系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其三,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学校的教师努力投身于专业的发展,进行教学研究,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学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善于学习。
其四,清晰的学校课程及目标。学校效能有赖于教学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制定。教师清楚每门课程和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并仔细计划好实现教学目的的具体教学措施和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其五,对师生的高期望值。高期望值是所有有效学校的关键特征,这也是学校效能研究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不仅影响学生对自己的成就期望、学习抱负、学习能力评价、承担学习任务的自信心,而且会影响教师自己的行为。对自己有高期望的教师往往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其六,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有效学校的成功源于学校与家长和社区、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是一个共同体,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这也是提高学校效能的保障。
四、学校效能研究成果的应用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学校效能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制定教育政策、改进学校办学、提升学校内涵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发展问题引发世界性的关注。随着学校效能研究的深入,政府也开始关注学校效能研究,根据学校效能的研究成果来制定教育改革的政策。从美国学校效能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学校效能研究开始于政府对学校公平问题的关注,而后为推翻科尔曼的研究结果所开展的大规模的学校“投入—产出”模式的研究,均是政府政策关注的结果。有效学校研究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最后均转化为了美国学校改进运动的实践。此后,美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所采取的增加学校自主权,加强对学校的质量责任要求,增加家长对学校的选择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政策,均是在学校效能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2。促进学校的改进与发展
学校效能研究是由学校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引起的,主要致力于探讨影响学校有效性的因素,得出了一系列与学生成绩相关的学校特征,这为学校的改进与发展提供了认知基础。在学校效能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国际上出现了一批学校改进的项目,如开始于1986年的加拿大“哈尔顿有效学校项目”(HaltoivenessSchoolsProject),开始于1991年的英国“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计划”(ImprovingQualityofEduforAll,IQEA),始于1995年的美国“巴克莱—克维特项目”(TheBarclay-CalvertProject),以及1998年在欧洲八国实施的“有效学校改进项目”(EffeessSproveme)等。这些研究项目将学校效能的研究成果操作化,并将其放到学校改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去。
3。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学校效能研究转变了人们的观念,使人们相信,在改革学生行为和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方面,学校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学校效能研究的成果应用主要在对教育教学的监控和评估方面,包括对学生学业进步的评价。学业评价是测量和监控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措施,不仅可以使学校主动获取教育效果的信息,为学校及时改进提供参考,还可以向学生传递学校和教师关注他们的进步并对他们的进步感兴趣的信息,促进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帮助教师、家长了解并管理学生的进步,为教师调整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教学效果提供参考信息。在有效学校里,经常监控学生的进步情况是学校效能的一个重要特征,正是由于不断考察学生的学业成绩,才促进了学生的进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能。
[1]孙绵涛、洪哲:《学校效能初探》,《教育与经济》,1994年第3期。
[2]郑燕祥:《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一种发展的机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页。
[3]张煜:《学校效能评价》,《中小学管理》,1997年第7期。
[4]杨琼、范国睿:《学校效能研究的现状与反思》,《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6期。
[5]Steurkey,MarshallS。Smith,EffectiveSchool:AReview,ElementarySchoolJorunal,Vol。83,no。4(march1983),pp。427~452。
[6]JosephD'Amico(1982),EachEffeaybeOneofaKiionalLeadership,Vol。40(December1982),pp。61~62。
[7]RonaldEdmonds(1979),EffectiveSchoolsfortheUrbaionalLeadership,1979,10:Vol。37(October1979):pp。15~24。
[8]姚利民:《有效学校的六个特征》,《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9]托尼·布什著:《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强海燕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9页。
[10]吴清山:《学校效能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第19~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