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美德是可教的。他认为,知识是人们后天通过教育所获得的,那么,以知识为基础的道德也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因此,美德是可教的,人的德行就是教育的结果。
第三,产婆术(苏格拉底方法)。在教育活动中,苏格拉底总是通过讨论和问答的方法来揭露对方观点中的矛盾,并逐步引导学生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被后人称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曾说:“我不是授人以知识,乃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他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亦称“产婆术”。“产婆术”包括四个步骤,即讥讽、助产、归纳、定义等。具体来说,讥讽就是不断地向对方提出问题,迫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而无法应答,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就是帮助对方从对话中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归纳就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城郊创办了学园(Academia),既开展教育活动,又进行学术研究。学园讲授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等科目,长达40年。他在学园里撰写了两部巨著:《理想国》和《法律篇》,阐述了哲学王的教育思想。
第一,教育的作用。柏拉图认为教育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对国家来说,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理想国的顺从公民以及具有勇敢和智慧的统治者。其次,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教育也是重要的。知识的种子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教师通过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
第二,哲学王的教育实施计划。柏拉图认为哲学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学问,因此,哲学家才是国家的统治者。他为此提出了一个哲学王的教育方案,共分为六个阶段的教育过程。第一阶段(出生~6岁):学前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讲故事、做游戏和音乐唱歌活动,采用模仿的教育方法。第二阶段(6~18岁):普通教育。从6岁起,男女儿童分别进入国家开办的初级学校接受公共教育。第三阶段(18~20岁):意志教育。按照柏拉图的构想,少年儿童接受普通教育之后,要经过一定的筛选。只有身含金、银质的奴隶主子女才会被挑选上继续接受高一级的教育。这一阶段主要接受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同时学习“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以培养青年勇敢的美德,使之成为一个英勇善战的军人。第四阶段(20~30岁):理智教育。这一阶段只有极少数经过又一次筛选的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才能继续接受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四艺”和哲学,以发展他们的智慧,使之成为哲学家,即国家的官吏。第五阶段(30~35岁):辩证法教育。只有极少数出类拔萃的“身上加了黄金”的人能继续接受深造,研究辩证法。学成后,担任国家的重要官职。第六阶段(35~50岁):实际锻炼。在这一阶段,极少数才华出众的人又经过15年时间的锻炼,经受了各种考验,并且“在事业上和学识上都是最好的”,最后成为“哲学王”,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从17岁起进入柏拉图的学园学习,是柏拉图的得意门生。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亲自主持学园13年,讲授哲学和自然科学。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教育,他劝告国家的领导者(“立法者”)一定要经常重视整个国家的教育。
第一,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观。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灵魂区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三个部分,并提出与此相适应的对儿童实施体、德、智、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第二,年龄分期与教育。他把一个人受教育的年龄按每七年为一个自然阶段来划分,并提出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第一个时期(出生~7岁):学前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任务是使儿童身体能健康地发育成长。其中,从出生到5岁,以身体以育为主,但顺应其自然。5~7岁,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主。所以要特别关注家庭环境,防止对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第二个时期(7~14岁):初级学校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任务是促使儿童在身体、道德智慧、审美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具体教育内容就是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第三个时期(14~21岁):高级学校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任务是发展青少年的理智心灵,具体教育内容既包括哲学,也包括自然科学。
4。蒙田的教育思想
蒙田(MicheldeMontaigne,1533—1592),法国散文家、教育思想家、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主要著作是《散文集》(一译《随笔集》)。
第一,教育目的。培养体智全面发展的新的绅士。蒙田反对学究教育,强**育要注重实效,兼顾心智和身体,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完全的绅士”。他说:“我希望他的外表、态度或礼节和他的心智一起形成起来;因为,我们所训练的,不是心智,也不是身体,而是一个人,我们决不能把二者分开。”[12]
第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蒙田与一切人文主义者一样,主张学习广博的知识,学习巨大的世界。他说:“我愿意把这个世界结构作为我的学生的精选的教科书;那么多奇怪的性格、各色各样的宗派,不同的判断、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法律,以及奇异的风俗习惯,它们教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且启迪我们的判断力去承认自己的缺点和天生的虚弱。”[13]主张把语言、历史、哲学、诗歌等人文学科放在各种课程的首位。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要求儿童多从生活中去学习、从事实中去学习,多行动,这样获取的知识才最具实效。他反对强制压迫,主张自然发展,反对严厉的惩罚,主张教育成为一种“没有惩罚,没有眼泪”、充满兴趣和欢乐的活动,使儿童的天性得以健康发展。
5。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J。A。enius,1592—1670),捷克教育家。著有《母育学校》(1628)、《大教学论》(1632)、《泛育学校》(1650)等,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其中,《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著作。
第一,泛智论(普及教育)。所谓泛智论,是指把一切事物(或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具体表现为:“人人均应受教育”、“人人均须学习一切”。一切城镇乡村的儿童,不分男女,不论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读书。
第二,教育适应自然。教育适应自然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所谓教育适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为依据,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二是教育应该遵循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使每一个人顺着其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第三,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并从理论上加以论证。他在《泛智学校》中提出,根据学年制度,学校所有班级应该在一个学年里同时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同时入学,以便全班学生学习进度一致;学年结束时,考试合格的学生同时升级。他认为全校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作为教学的组织单元。在班级授课制下,每个班应有一个详细规定的目标,即每年、每月以及每日所要达到的目标,应有固定的教科书,应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功课,应按事先拟定好的计划进行教学。
第四,教学原则。夸美纽斯很重视教学论的研究,他说:“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认为教学艺术的根本指导原则是模仿自然秩序。他总结了以下几个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从感觉论出发论证了直观教学原则。他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14]他把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这是夸美纽斯针对当时学生普遍存在“强迫孩子们去学习功课”的现象而提出的,他说,我们“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15]
巩固性原则。不仅要使学生领会知识,牢牢地记住知识,并且会应用知识。巩固知识的方法,主要有:理解性的教学;经常地练习和复习;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教给别人。
量力性原则。就是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或接受能力,他说:“一切学科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16]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就是要求教材的组织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把一个学科的知识排成一个整体,不省略或颠倒任何东西。系统性教学原则同时要求教学要循序渐进,遵守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
6。洛克的教育思想
洛克(JohnLocke,1632—1704),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著名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先后获得牛津大学文学学士与硕士学位、医学学士学位。在教育学专著《教育漫话》(1693)一书,通过总结自己家庭教育的经验,描绘了一幅未来英国绅士教育的蓝图。
第一,白板说及其教育作用论。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人心是白纸”,“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知识归根到底导源于经验”。一切知识都导源于经验,是洛克认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
以反对天赋观念的白板说为基础,洛克论述了教育的作用问题。首先,他看到了教育对于巩固当时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作用,认为“国家的幸福与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17]其次,他指出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18]良好的教育与训练,能培养出生龙活虎的青少年;不良的教育,形成儿童“矫揉造作”、“偷懒”的作风与习惯。
第二,教育目的。洛克明确提出英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绅士是“有德行、智慧、教养、学问”等品质的人,他认为一旦绅士受到教育,上了正轨,其他的人很快就都上了正轨。他注重贵族子弟的教育,主张把他们培养成身体强健、举止文雅、有德行、智慧、才干的人。
第三,论绅士的体育、德育、智育。在西方教育史上,洛克是第一个提出并制订绅士健康教育计划的教育家,并且在《教育漫话》中把体育作为首要问题进行阐述。他认为绅士要达到获得幸福的目的,就要有健康的体格。“健康是为我们的事业和我们的福利所必需的,没有健康就不可能有什么福利、有什么幸福。”[19]
洛克认为在绅士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他说:“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今生来世就得不到幸福。”[20]他认为青年绅士应具有理智、礼仪、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美德,他要求以“顺从理性”的指导克制自己的欲望。
在学问的问题上,他认为与德行相比,德行重于学问,学问应居于第二位。又认为德育寓于智育之中。关于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洛克提出了一个包括广泛学科的教学计划。
7。卢梭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