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公共教育学院 > 第一节 学校的历史与制度遗产(第2页)

第一节 学校的历史与制度遗产(第2页)

自11世纪至12世纪,随着西欧城市化运动的兴起和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产生了新型的世俗学校——城市学校,至15世纪,这种学校几乎遍及西欧所在的大城市。城市学校包含了不同种类、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学校,有手工业行会开办的行会学校,有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基尔特学校,有初等学校、高级学校,也有职业训练的特性。教育内容有读、写、算等基本知识以及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实用知识,有拉丁文学习,也有本民族语言的教学,还有一定基督教知识的教育。

西欧中世纪早期教会学校的建立既促进了基督教的发展,又满足了一部分世俗民众对教育的需求,教会学校建立起来之后,一直延续至今,对欧美文化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长期而重要的影响。教会学校建立了一套管理学校的制度,规定实行监督总管制、教师许可证制、法律任命制和就职宣誓,这些制度是现代教师的证明书、任职通知书和约定书的雏形。[11]中世纪大学尽管后来逐渐被教会所控制,城市学校尽管也与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些学校的建立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中世纪早期教会对西欧教育的垄断。中世纪大学所享有的内部自治权、师生免除赋税及服兵役的义务、教师有参政权、有罢教和迁移的权利与自由等特权。建立了学位制度,学生修毕规定的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到“硕士”、“博士”学位。中世纪大学的许多制度后来被西方高等教育机构所继承,从而为现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学校与遗产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有三种类型的学校:人文主义学校、新教学校、天主教学校。

人文主义与人文主义学校最早产生于14世纪的意大利,随后向尼德兰、德国、法国、英国等地推进。人文主义者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口号,对人文学科狂热崇拜,一批批不同于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世俗学校纷纷建立起来。这些人文主义学校,比较著名的学校有:在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办的宫廷学校(被称“快乐之家”);在法国,法兰西学院和奎恩学院(居耶纳学院)等创办,成为法国人文主义教育的典范;在德国,爱尔福特大学、海得贝尔格大学、巴塞尔大学、科隆大学、莱比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维滕贝尔格、马尔堡大学、哥尼斯堡大学等新旧大学的人文主义教育;在英国,新创立的伊顿、温切斯特、圣保罗等一批公学(publicschool)[12]以及老牌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提供人文主义教育。

新教学校是16世纪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物。马丁·路德在宗教上反对罗马教廷、反对教会,在教育上主张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由教会掌握、由国家推行义务教育等思想对后来的学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路德教育思想的追随者梅兰克顿(P。Melan,1497—1560)、斯图谟(J。Stum,1507—1589)、布根哈根(J。Bugenhagen,1485—1558)等新教神学家致力于在德国建立从初等、中等到高等的学校教育体系,在此体系中,国家对教育行使控制权,教育的宗教性目的与世俗性目的兼顾,神学与人文学科并重。路德派新教学校教育后来对瑞典、丹麦、挪威、捷克、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发生了影响。加尔文主张国家开办公立学校,对所有儿童实行免费教育,宗教教育与世俗利益并重,重视人文学科教育。他在日内瓦亲自创办了法律学校、文科中学、日内瓦学院等一系列新教学校,其中,日内瓦学院后来成为荷兰的莱顿大学、英格兰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等大学办学的样板,日内瓦学院毕业的传教士被派往法国、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家,加尔文新教教育思想迅速传播到欧美地区。

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天主教教育是为了对抗新教及教育而出现的,其中,当时最著名的天主教教育是诞生于16世纪的耶稣会(societyofJesus)所兴办的学校。耶稣会出于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的考虑,集中全力创办中等和高等教育而忽视初等教育。耶稣会设立的学校统称为学院,分为初级部与高级部,初级部修业5~6年,相于中等教育和大学预科,高级部分为哲学部和神学部,属于高等教育。耶稣会学校遍及欧洲(当时几乎垄断了欧洲天主教国家的中等教育、控制了天主教国家的高等教育),并远及美洲、亚洲。耶稣会学校组织严密,非常重视教育质量,全部实行寄宿制和全日制,免收学费。耶稣会学校培养了笛卡儿、伏尔泰、狄德罗等大批学者、思想家。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学校教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教育遗产。首先,在于它的人文主义特性。人文主义特性主要体现在人文主义学校教育,也反映在与人文主义关系密切的新教学校教育之中。人文主义教育重视人的价值、人的力量,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的天性。

其次,三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非常重视古典人文学科,在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体系中都以希腊文、拉丁文、文法、古典文学、逻辑学、伦理学等为主干,把被中世纪教育割裂了的古典文化重新加以继承和利用,有利于当时和随后的西方思想家、教育家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西塞罗等人的著作中汲取思想的养料。

再次,世俗性与宗教性并存。人文主义的学校教育从教育目的到课程设置,充满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世而非来世;路德派新教和加尔文派新教都主张由国家而不是教会开办学校,强调学校教育的世俗性。但是,三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带有浓厚的宗教性,都强调基督教信仰的教育目的。

最后,产生了一些新的教育方法。人文主义学校、新教学校、耶稣会学校都开始实行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授课方式,耶稣会学校运用学生间竞争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这些教学方法为近代学校教育所继承。

3。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与其遗产

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三种类型,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学体制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产生于汉代。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接受丞相公孙弘的建议,在京城长安创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实行博士弟子员制度。东汉继之,在都城洛阳立太学。后来又相继设立宫邸学和鸿都门学,形成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等中央官学。到明清时期,太学名叫国子监。太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经学为主要内容。魏晋南北朝以后,经过隋唐、宋元,到明清,又陆续创立律学、书学、算学、武学、画学、医学等各类专科学校。封建地方官学始于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创办郡学,招收“下县子弟”入学。自汉代到明清,都分别按地方行政单位设立地方官学,如府学、县(州)学。明清还在乡村设立社学。

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被禁绝,汉代得以复苏和发展。西汉初年,儒家学派、黄老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刑名学派、杂家学派等都有办私学的活动,并保留着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遗绪。汉代私学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为蒙学教育性质,主要形式是书馆或家馆,主要学习内容是识字、习字;第二种类型,是初读一般经书的私学,通称为乡塾,学习内容为《孝经》、《论语》,有的还学《尚书》、《诗经》、《春秋》;第三种类型,是专经研习性质的私学,这种机构多称为“精舍”或“精庐”,讲学者都是精通一经或数经的名师巨儒,多以研讨学问和治术为办学目的。魏晋南北朝以后,直至明清时期,私学在历朝历代都一直存在,并且在绝大部分时期都非常兴盛。宋元以后,私学开始向蒙学化方向发展,并诞生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等著名的蒙学教材。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诞生于唐末五代,宋代时期书院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教学形式,并产生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六大书院,明清时期有著名的东林书院、漳南书院、诂经精舍、学海堂等。

自汉武帝开始,中国历代封建政府都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儒家思想非常重视教育对个体的人和对整个社会的作用,从而为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一般来说,在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时期,封建统治者就会重视学校教育,官学就会兴盛;反之,社会动**、政治黑暗、经济衰弱的时候,官学衰废。与西方社会学校长期以来主要由私人或慈善机构创办具有根本的区别,中国封建政府一直重视官学教育,宋代皇帝宋真宗甚至撰写《劝学诗》,鼓励学龄男童勤学苦读。封建政府不仅重视官学,并且对私学、书院等非官学教育给予支持,从而使官学、私学、书院三种学校教育形式并存与相互配合,在社会动**时期,每当官学衰微的情况下,私学、书院的发展与繁荣,很好地弥补了官学教育的缺失,并且促进了非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为中华固有文化的绵延不绝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基础。书院教育把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重视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与争鸣,实行自由办学,在教学实践中提倡以学生个人钻研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书院教育所具有的鲜明教育特色,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最高水平,而且对后世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隋唐时期创立、一直实行到清末的科举制度,以考试为唯一标准,把育才与选才统一起来,奉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重视知识才学,既保证了封建政府选拔到所需要的人才,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因而是一种比较进步、合理的考试制度,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重要贡献。

二、现代的学校与制度遗产

1。欧美现代学校及其遗产

西方现代学校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前后,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现代学校的出现并不都是从小学开始依次向上发展,产生中学和大学。事实上,现代学校在欧洲和北美的产生,是按照两条线索发展的:一条是自上而下地发展。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的大学为顶端,向下发展为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步变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中学(及职业学校),再上延至短期大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途径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现代学制,即单轨制、双轨制、分支型(混合型)学制。

三种类型学制示意图

不同类型的学制只不过是学校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的不同组合。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介于以纵向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和以横向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两极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于中间型,叫分支型结构。[13]以上三种学制都有各自的特点与优点,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学制,它们都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等一套完整的学校教育系统。

幼儿园

早期而有影响的幼儿学校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1771—1858)于1802年在苏格兰纽兰纳克创办,招收公社成员的学龄前子女。正式把这种学前教育机构称为幼儿园的是德国近代教育家福禄培尔(FriedrichWilhelmAugustFr?bel,1782—1852)。1837年,他在自己家乡附近的小镇勃兰根堡创办了一所旨在发展儿童活动本能的学前教育机构,并把它命名为幼儿园。此后,在一批教育家的努力下,幼儿园逐渐推广,19世纪后半期,已扩展到欧洲各国。

小学

欧洲地区最早的初等学校是诞生于中世纪的城市学校。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场革命要求广大劳动者必须具有初步读、写、算的能力和一定的自然与社会常识,由此推动了以劳动人民子女为教育对象的小学教育的广泛发展。到19世纪后半叶,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都通过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这些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普及了初等教育。但是,资产阶级及贵族子弟并不进入国民小学,而是在家庭或中学预备班接受教育。

中学

现代中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而出现的。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古典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古典文科中学出现于文艺复兴前后,以学习七艺、拉丁文或希腊文为主要内容。18世纪初,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出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于是在欧洲出现了以学习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为主要课程的实科中学。第一所实科中学是在1708年诞生于德国的“数学和机械实科中学”。实科中学是相对于古典文科中学而言的,因为它加强了自然科学与工业技术的教学,更适应生产和国民经济的需要,更接近生活,意味着中等学校向现代学校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美国在18世纪仍然以拉丁文法中学占主导地位。在1751年在费城出现了第一所文实中学,1800年全美有100所文实中学,19世纪中期,这种类型的中学占据了上风。文实中学与拉丁文法学校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用现代语教学、男女合校、为就业做准备等。1821年,波士顿诞生了第一所公立中学,南北内战结束以后,在美国公立教育运动的影响下,公立中学发展迅速,并开始取代文实中学的地位。公立中学与文实中学相比,前者在课程设置上更加切合实际,重视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

大学和高等学校

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是在18~20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现代大机器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现代大学和高等学校是经过两条途径发展起来的:一是通过增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把产生于12世纪的中世纪大学逐步改造成现代的大学,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另一条是创办新的大学和高等学校,如英国的伦敦大学、德国的洪堡柏林大学、法国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等。

职业和技术学校、工科大学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向机器大工业方向发展,封建社会那种培养手工艺匠的徒工制的劳动力培养方式越来越不适应了。1747年德国在柏林创办了“经济、数学实科学校”,开了在行会外由学校进行中等技术教育的先例。1817年,德国在各地区城市设立手工业者学校,并在1821年以这类学校为基础形成地方工业学校网,其毕业生具有升入柏林中央工业学校的资格。19世纪,德国按照不同产业部门建立了农业渔业、矿山工业、商业交通、家政、军事和自由职业等五大类专门学校。英国、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在18世纪末先后兴起职业技术学校,在19世纪获得了较快发展。20世纪初,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对工人的技术和文化知识进一步提出了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职业教育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德国、法国、英国相继颁布法令,对18岁以下的青少年继续实施义务的职业教育。美国于1917年通过法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把普通中学办成综合中学,设立职业科,开设各种职业选修课程。苏联也建立起了初中程度和高中程度的职业学校系统。

自19世纪60年代起,德国一批较出色的中等专业学校发展为高等工科大学。如1866年成立的柏林工业学院,1879年升格为柏林工科大学。到19世纪末,德国已有9所工科大学,这些学校为德国工业发展培养了一批实力雄厚的高级技术人才。稍后英、法、美、日等国都陆续建立起工科大学。

18世纪至20世纪前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教育与之前相比,发生巨大变化,留下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制度遗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