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广东广雅中学网站 > 一教育走向和谐(第1页)

一教育走向和谐(第1页)

一、教育,走向和谐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广雅中学现任校长叶丽琳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世间最佳的事物,事物最美的状态,莫过于和谐。和谐也是教育最美、最崇高的理想境界。”“和谐”是广雅的传统血脉,是广雅生命的基因。和谐教育是广雅中学旗帜鲜明、具有时代特色的办学理念。

(一)和谐文化之美

“我觉得世界上最好的中学,是广雅中学。”2012年,《非诚勿扰》绚烂的舞台上,一个叫骆琦的“心动女神”如是说。骆琦在世人眼中出身不俗,投资公司董事的身份让人羡慕;学历也相当惊艳,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等都是数一数二的好学校。然而骆琦的走红并不仅仅因为如此,其出众的气质、优雅的谈吐、恬淡的性情才是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

骆琦是从广雅中学走出来的学生,广雅影响了其最内在的部分。“我对于这个学校充满感恩之情。我之后也去过很多很好的学校,但是我觉得能把我人生塑造成这样,是因为我曾在这个学校就读的经历。我后来在大学学到的是‘才’,是才能的教育;但是我在广雅中学学到的是‘德’,是品德的教育。里面的老师,学生同学都非常非常好,里面的校风好到现在的社会无法想象。你会觉得那里就像天堂一样。每个人都非常淳朴。”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的过程中,提及母校广雅时,骆琦数次哽咽不能言语,内心的感动久久不能平复。

广雅中学之于骆琦,是最珍贵的回忆;也许,骆琦之于广雅,就是和谐教育最好的注解。她在举手投足之间,在言谈笑语之中,就已经把广雅中学那沉淀了上百年的和谐文化之美淋漓尽致地一一展露出来。

文化是最强大的发展力,广雅和谐文化犹如一棵生命之树。“学校中具体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状态是这棵生命之树的叶子,学校师生对待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之树的主干,而使这棵树生生不息的就是学校文化的土壤。”

“美在和谐。”这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的。广雅中学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光荣的传统、优美的环境……无不蕴含着和谐,无不阐释着和谐,无不彰显着和谐。而且,在岁月的磨砺中,“和谐”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和谐”的特色得到了彰显和弘扬。如今,广雅中学的育人目标和谐、校园文化和谐、办学格局和谐、校园建筑和谐……

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合作与竞争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传承与创新的和谐、凝固的艺术美与流动的精神美的和谐……是广雅不懈的追求。

1951年9月,一个叫李大镛的学生初次踏入广雅中学,他被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惊呆了:高墙大院,古树浓荫,亭台牌碑,荷塘花池……尤其是那些古朴优雅的建筑物,尽显中华文明经典的高雅之美。张之洞匠心独具的设计不禁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处处彰显了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们在这里耕耘教育、求知学识,从而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50年后,李大镛回忆起这一刻,由衷地感慨:“的确,一个浮躁贪玩的学生,从繁华的市井骤然进入环境优雅、学风浓郁的学堂,好似心灵上受到了净化和静化。”于是,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能辜负这极好的和谐美景。

钱徽庸是来自香港的学生,他与李大镛的感受一样,将广雅中学视为“潜修妙境”,走出学校的这么多年里,一直用广雅所培育的待人接物的处世哲学,“吾日三省吾身”,意志坚决,不受威逼,不为利诱,人生倒也快意。精心打造的广雅校园,呈现出的一派优美和谐的景象,它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马克思有句名言:“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广雅中学基于教育的本质和育人的本能,不懈追求和谐,传承和谐,创新和谐。只是,和谐教育的根本在于什么呢?这个问题,广雅人一直多番深思,叶丽琳在一次演讲的时候给出了答案:“人与人的和谐是最根本的。”所以,广雅中学充分尊重每一位师生员工,营造人与人的和谐氛围,并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一位鲜活的生命都能在广雅和谐的舞台上主动发展,焕发潜能,享受成功。

很多年以后,广雅的学子回忆起母校来,和谐的氛围占据了不少成分,记忆中最深刻的是那犹如家庭般的温暖与和睦。1947届校友彭辉佳至今还记得他的班主任兼国文老师梁伯行提出的四个字:相见以诚。它填平了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的“代沟”。同班同学雷震霖后来也说道:“起初,听班主任是教国文的,满以为是个‘老夫子’,竟想不到是个青年导师,平易近人。”1997年年底,梁伯行与世长辞,而在此前不久,他的学生为他筹集出版了诗集《广雅情思》,这成为学生对老师的纪念物。

不可否认,广雅师生之间的融洽令人艳羡,“爱校如家,爱生如子”,这八个字简练而贴切地概括了所有广雅师生之间的经历与故事。1988年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把学校的低洼地带都给淹没了,学生被困在了学校。老校长刘仕森不顾自己安危推着脚踏三轮车,把学生一批一批地运抵安全的地方。后来回忆起这场大雨,刘仕森说:“广雅一直都是寄宿制学校,毫不夸张地说,学生和班主任相处的时间多过见父母,早上一睁眼看到的就是班主任,晚自习下课送回宿舍的也是班主任。”所以,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队伍,民主平等、和谐信赖的师生关系,是广雅中学交给学生的一张美丽的名片。

在广雅,还有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新疆生,作为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往往带有强烈的民族情感色彩和固有的思维定势,内心深处存有猜疑和戒备。新疆部主任祝锦全至今已在广雅度过了40个春秋,2000年,广雅中学成为国家首批承办内地新疆班的学校,他用自己坚定的信念、非凡的魄力、卓越的智慧和探索的勇气迎接了这个新的挑战。“一切为了新疆学生,为了新疆学生的一切”,看到这群孩子的彷徨、焦虑与无助,祝锦全给予他们自己最无私的爱,“用心把握内高班教育的方向,用爱坚守内高班教育这一阵地”。2008年的那个寒冷冬季,祝锦全亲手为新疆孩子铺上新的毛毯,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足以让人感动。祝锦全亲昵地称呼新疆学生为“我的娃娃”“我的孩子”,这群新疆孩子则尊敬地称他为“广州爸爸”。不是父子父女,却胜似父子父女。

“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这是当下教育界非常流行的一句话,由此可见,师生和谐关系之于和谐教育氛围的关键性。2006年,叶丽琳还是学校的党委书记,她就时常强调这样一个观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和谐、合作互动式的新型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促进,才能创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学生与学生的团结友爱也是广雅中学非常优良、光荣的传统,它成了构筑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哥哥班”与“弟弟班”结对,绝对算得上是广雅独有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高中与初中同学的友谊友爱、互帮互助,广雅中学就将初中的各级各班与对应的高中各级各班结成友好班,具体到个人“一帮一”,大有现在广州市与世界某个大城市结为友好城市的味道。1955届毕业生李培新非常清楚地记得“哥哥班”一个叫孔昭炯的“哥哥”,他后来成为广雅中学的校长。还有一位叫尹溢余的“哥哥”,外号“光头尹”,他后来成为广雅中学的党支部书记。那些年,“哥哥”们尽可能抽出时间来到“弟弟班”,主动地传帮教“弟弟”们。这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良好学习氛围至今依然弥漫在广雅的校园内。

同窗之间的情谊更是刷新到了新的高度,“栀子花”早早地成为了广雅中学友情的象征,不过那个时候1958届校友谢正文还称它做白玉蝉花。因患“风湿热”,导致心肌炎,谢正文只能“绝对卧床”,是那群“初三甲小队”帮助他排遣寂寞、复习功课,度过了艰难的青春时光。每年夏日,栀子花开时,那沁人的芳香,总会引起谢正文对广雅同窗的思念。

谢正文的师兄,1951届校友陈国强回忆起当年的同窗友谊来也十分动容。2001年,已过七旬的他两鬓斑白,激动地说:“那点点的油灯光线里饱含着同学间的深情厚谊,当我为难之际,灌之、仲衡都曾把他们的小油灯与我共用,他们总是把小油灯往我身边推近一些,光线照在我的书本上,友情的温暖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

2012年初冬,叶丽琳开始主政广雅中学,她对和谐教育的办学理念进行了新一轮的思考。她认为和谐教育的关键在于人格和谐,即身心关系和谐。

精神与身体的和谐,就是人格的统一与和谐。和谐培养原理要求全面发展身体和精神,这两个方面同等重要、互相依存。因为,健康的灵魂在健康的身体中,人的感情和行为生活,精力是否充沛,勇敢的程度,决心是否坚定以及个性的全面培养,均依赖个人身体的健康状况,所以,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力求达到身心和谐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王玲参观过广雅中学的心理咨询室后,得出的结论是:广雅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学校里面孕养了一种关注自己健康、重视自己心理健康,遇到问题去求助的风尚。王玲的结论可以在潘耀权那里得到认证,他是广雅中学的义工心理咨询师,免费为广雅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有一次,一个宿舍的7个男生向潘耀权倾诉他们的烦恼,另一位舍友总是处处与他们做对,于是他们想“狠心”地赶他走。潘耀权为这7位学生做了心理分析,最后他们接受了开导,决定去帮助那位“另类”的舍友。

当下,健康的新概念是指一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广雅中学除了斥巨资建设省内一流的心理咨询室外,还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立全校学生的心理档案,购置心理分析软件进行科学分析等。广雅中学的每一位班主任都算得上是半个心理专家,他们接受了专业系统的心理健康技术培训,从专家那里获得心理辅导技巧的真传,从而能扎实有效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灵魂和身体。

和谐的校园,应该是师生的知识殿堂、幸福家园、成功舞台和寻梦乐园。广雅中学不但传承和谐,发展和谐,创新和谐,还共享和谐。当年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督导验收组专家成员来到了广雅中学,走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做出了这样的论断:广雅中学“谐己、谐人、谐事、谐境蔚然成风,和谐的办学特色不言而喻。”这应该是广雅中学和谐教育特色第一次获得外界权威的肯定,从此之后,“创优质素质教育之模,示优质和谐教育之范”就成为广雅的金字招牌,直到今天。

2006年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视察广雅时,目睹和谐发展的广雅,流连忘返,赞扬广雅创承和谐,创新和谐。和谐社会,就需要和谐教育。

(二)和谐教育之道

2014年8月31日,广雅中学开学仪式现场,800多名高一新生正在上开学“第一课”。这次给他们上课的是校长,叶丽琳亲笔挥毫,带领新生们写上了一个“人”字。“一撇代表品格,一捺代表学识,期望同学们首先学会做人。”叶丽琳告诉学生们,要写好“人”字,必先领会这撇捺间的意思。这一幕,恰好是广雅中学和谐教育的经典片段。

“和谐”出自《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管仲从兵法的角度论述了事物和社会的发展按照规律来管理和辅助人民就可以使得民众和平共处。“和”来源于中国古代《周易》中的阴阳思想,“冲气以为和”,也即阴阳耦合。所谓“和谐”,是指构成整体的各要素间的协调统一,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整体的最佳状态和最好发展。

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万物一体”以及佛家的“众生平等”都蕴藏着丰富的和谐观。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把和谐作为艺术的、外部形式的审美追求,而且把它提升到政治理想、伦理、生理、心理乃至宇宙观的层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其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

和谐教育,是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要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建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