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这一年的元旦,时年46岁的孙中山在南京两江总督府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这历史性的一幕,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延续了四千余年的政治模式正式结束了,这个古老的国家由“帝制”转入了“民治”的新时代。
在这场盛事的数百位观礼者中,有一位叫蔡元培的浙江绍兴人,四天后,他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献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致力于建立培养新式人才的资产阶级教育制度,推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石,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蔡元培上任之后,很快就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并主持制定了《大学令》《中学令》,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大学和中学校令,强调把中学和大学建造成健全国民的学校。省一中就是中华民国政府成立的广东第一所省级公立中学,开创了中国办公立中学之先河。
窃查广东高等学校原有附属中学,自上年高等生举办毕业,暑假后即将附属中学重事改组,定名为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
——选自广东省档案馆教育档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省一中与其他中学似乎别无二致,按照当时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校课程标准》开设课程,休业年限也遵照部令为四年,直到1921年年初,袁振英的到来。袁振英出生于广东东莞,为明末名将袁崇焕的后人,由时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任命为省一中第六任校长。
年仅27岁的袁振英思想开明、血气方刚,在学校率先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传统,开始招收女子插班生,实行男女同校。这种“大逆不道”马上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他们罗列了袁振英的“十大罪状”,甚至有人写匿名信恐吓他,说他败坏了中国封建宗法以及孔夫子的礼数,要“飞剑取其首级”。
在袁振英孤军奋战时,只有陈独秀鼎力相助。陈独秀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启蒙家,与袁振英亦师亦友,为了支持袁振英,他曾到省一中作题为《中学生之未来》的演讲,把守旧派驳得哑口无言。
那一年,省一中虽然只招收了八九个女生,但却成为广东男女同校的第一所中学,开创了全省中等教育男女同校的先河,为进一步改变几千年来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也为我国中等教育的改革做出了贡献。有了省一中的开创示范,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也开始实行男女同校,广东于次年全省推广中学男女同校模式。
袁振英在省一中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笔,只可惜他来去匆匆,仅仅任职半年,便赴法留学了。93年后,也就是2014年12月10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举行了“一个黄埔教官的跌宕人生——袁振英生平图片展”,用图片的形式讲述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当时学校的党委书记林良驹受邀参加,近距离感受了这位前校长的卓越成就与不凡人生。
就在袁振英离开一年多后,中国教育界出现了崭新的局面,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省一中率先实行“六三三制”,将四年学制改为初、高中各三年,中学共六年,这是全国实验新学制的开始,迄今全国中学仍基本沿用。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如此,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基本完成。
1922年,省一中成立了初中部,招收初中一年级四个班,这正是广雅“办理初中之始”。1925年,当邹卓然执掌省一中时,恰逢初中第一届学生毕业,于是增办高中,暂设文商二科,这便是广雅“高中之创设时也”。
如今广雅中学的校徽上,有圣贤桥透视图,以此比喻广雅人求学的道路和光明的前途。而其中的前三级石阶和后三级石阶表示从初中三年到高中三年步步高升,同时也彰显了广雅是全国首先实行“六三三制”的现代中学。
“六三三制”实行不久之后,随着军阀混战的局势越来越严峻,各种革命运动此起彼伏,导致社会不宁,经济凋敝,广东的教育事业也随着进入了一个停滞期。省一中深受这种社会现状的影响,从1927年1月到1928年6月,短短一年半时间,学校五易校长,每任校长任期竟少至3个月,多者不过4个月。教师也常常领不到工资,还深陷白色恐怖之中。
黎晓沦于1926年夏从广西到广州求学,进入广雅中学高中部社会科。据他后来的回忆,“四·一五”反动派在广州进行反革命叛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各地,许多共产党员和团员都暂时隐蔽起来。“那时我转移到了南海罗格村的农村学校,帮助做些教学工作,直到是年秋季开学后才返回广雅中学。”震惊世界的广州起义爆发后,黎晓沦与数十位广雅学生也参与其中。“我们忙着写标语条幅,到大街上宣传演讲和发动群众,也有部分同志去抓‘士的党’[7]。”但战斗了三天之后,反动派增援部队勾结帝国主义疯狂反攻,起义失败了。“我和黎三林等几个同志绕小巷赶到西濠口,跳上‘龙山’客轮转移到了香港。”
直到1928年,远在东北的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改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国家政局才稍显起色,初显统一安定的迹象。这时,广东省人民政府在促进教育发展方面有所动作,其中明令将省一中改为实验学校,并礼聘北大教授梁漱溟为校长。梁漱溟是中国近代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其出身不凡,系元室梁王后裔,号称“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随着梁漱溟的到来,省一中的改革运动也拉开帷幕。1928年11月24日,初来乍到的梁漱溟开始为改革造势,在校演讲《抱歉,——痛苦,——一件有兴趣的事》。整整一个月后,改革正式开始。身着一袭蓝布长袍,操着一口桂林话,梁漱溟宣布了《今后一中改造之方向》,他说:“我根本的主张,是要学生拿出他们的心思、耳、目、手、足的力量,来实做他们自己的生活。不一定是他们个人的,就是团体的,也要由他们自己去管理,去亲身经历。总要用他们自己的心思才力,去求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学问。”梁漱溟在文中具体提及了十条具体的建议,其中精兵主义、“君子近庖厨”、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导师制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实验性质的改造直至今时今日,仍值得学校师法。
第一,要废除或者极力减少校内的杂役。
第二,要废除或者减少校内的职员。
第三,废除现在吃零食和包饭的厨房制度,改善膳食办法。
第四,废除现在的贸易部、西餐部、洗衣部,并组织消费合作社。
第五,废除现在把学生看作被统治者,而教职员是统治者的办法,总要想法使学生不只站在被人管理的地位,而改善这个分为治者与被治者两种阶级的教育。
第六,废除或减少——至少也要改良——现在讲授课本的教授法。
第七,想以一班做一个小范围,由各小范围内,做他们自己的事。
第八,注重班主任制。
第九,注重写日记。
第十,注重保护自己的身体。
——梁漱溟《今后一中改造之方向》
梁漱溟对广雅的改造,深受当时陶行知所办晓庄学校的影响。1929年,一个寻常的日子,梁漱溟参观了南京晓庄学校,对这次的所见所闻他印象极为深刻,也深受触动。梁漱溟认为晓庄学校有三点很合他的意思:一是有合于教育道理;二是有合于人生道理;三是注意农村教育。
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梁漱溟在省一中进行实验的唯一目标。此次变革效仿了“道尔顿制”和“教学做合一”生活法,实施之后,省一中的师生们皆有忙碌不足之感,同时各学科的学习颇能依预定的标准,平均进展,并且旧时中学生对学科“厚此薄彼”的毛病也渐渐减少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加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这对于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立身处世有莫大裨益。
省一中对我国中学教育体制的建立做了不少创新性实践与大胆探索,为我国从无到有的中等教育事业提供了范例和经验。例如,建立班主任制,学生实行分班而治,每班设班主任一人,与该班学生同吃同住,每班的教务事务训导,由班主任负责主持。早上“朝会”由班主任主持,做十五分钟讲话,晚上批改学生日记。省一中创立的“三制”——班主任制、日记制、晨操制,对广东乃至全国教育界的影响甚大。
任职一年多之后,梁漱溟离开了省一中,继任者黄庆是其北大高足。作为学生,黄庆继续努力实施老师“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育理念,遂使省一中成为“实验先河省一中”。
20世纪30年代初,陈济棠主政广东,开创了老广州的黄金时代。陈济棠对教育具有浓厚的兴趣,他让政府多次拨款资助省一中。1935年,日益兴盛的省一中将省二中纳入其内,并易名为广东省立广雅中学。此次更名,广东省教育厅当局是为了彰显张之洞之立校精神,故采用创校原名“广雅”二字,以资纪念。
此时的掌门人霍广河在出任校长前,已在此工作十余年,担任班主任兼导师等职位,与学校渊源颇深。他非常热爱广雅中学,贡献亦显著,继续沿用梁漱溟的改革措施,修建新校舍及游泳池,充实课外活动,增设选修科目等。霍广河致力于教育事业,有鸿鹄之志,他注重学生“德性之修养”“学术之深造”,以养成社会有用之人才。
吾人致力教育事业,不只为增进学者之知识技能已也,尽于智体群三育之外,更须注重其德性之修养与学术之深造,以养成社会有用之人才。吾校今后之设施,将不仅从事学额之增进,而于学生德性方面,益注意社会中坚人物之养成,于学术方面,则严格增育升学之知识,以达其升学之愿望,此吾校今后之鹄的,愿与诸同学共勉者。
——霍广河《本校的过去与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