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广东广雅中学宣传片 > 二他们都在坚守(第1页)

二他们都在坚守(第1页)

二、他们,都在坚守

好的学校必然要有好的校长。从1888年到今天,128年的时光中,广雅中学一共拥有了46任校长,他们有的是大名鼎鼎的学者,有的是名垂青史的教育家,更多的是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育从业者。一直以来,他们都在坚守,坚守一个和谐的理念,坚守一个教育的信念,坚守一所学校的灵魂。

(一)46任校长:一脉相承

2012年12月1日,叶丽琳可能会永远记得这一天,因为这是她成为广雅中学校长的日子。如今站在校长的位置上,叶丽琳更多地在思考学校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和谐的血脉始终贯穿其中。“在和谐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达和谐”,这是叶丽琳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答案。

这种概括为“和谐创新”的办学特色其实并非叶丽琳的首创,早在张之洞创造性地提出“通经致用”“中体西用”和谐办学思想的时候,就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性。所以,这是一脉相承的结果。

张之洞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的教育和谐思想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通经致用并举,实现书院教育的和谐发展;讲西学存中学,实现人才培养的和谐发展;德育智育体育并举,实现学堂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发展。[1]张之洞教育思想中的和谐观是建立在对社会和人才培养省察的基础之上,目的在于促进人才生存和社会繁荣,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对当今教育和谐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张之洞最得力的助手,梁鼎芬亦是“通经致用”“中体西用”和谐教育的推崇者。自小师从东塾学派创始人陈澧,接受了实证精神的启蒙,由他主持的广雅书院只教有用的实学,不教应试的八股文章。最好的证明是,梁鼎芬将书院的藏书楼打造成了冠冕岭南,且极具鲜明近代特色的图书馆。藏书楼里几乎找不到八股书籍,这足以见梁鼎芬当时那种笑傲岭南的莫大勇气。著名教育家王森然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曾写下《梁鼎芬先生评传》,书中说道:“先生丰髯,健谈,虽好名,实无城府。工于为诗,清辞丽句,机杼自秉,非近代摹宋诸家所及……读之可令人忘尘,书札亦如此。”

广雅第23任校长梁漱溟的做法更为纯粹。当年,他大张旗鼓地推行改革试验,开出了一张改造之方,主张“与青年为友”“着眼于全生活而带领着他去走人生大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倡师生“生活共同”,强调“知行并进”,充分体现了和谐教育的思想。这种崭新的学风,风靡一时,当时全省所有的学校都将广雅奉为圭臬,纷纷效仿。

梁漱溟主张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和谐共生,他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传统教育以人文教育为主的深层原因和西方教育以科学教育为主的缘由,以及两种不同的教育各自的特点与优劣。他认为中国新的教育应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和谐共生与融合,这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梁漱溟心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共生与融合,不是两种知识的机械添加与组合,而是以人的全生活为中心,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产生自然的、广泛的、富有生机的和想象的联系,从而打破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知识教育的割裂状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科学教育在一个广泛联系的文化背景中获得丰富而有生机的人文意义。

霍广河上任后,所施行的各种规章制度,多沿用梁漱溟当初所制定的,但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霍广河还是做出了很多改变,“大为改善”或“另行设计”。筹款新建校舍、设置运动场、修建游泳池、扩充图书馆,在这一时期,广雅中学的校容校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园艺实习场所之展拓,群育之训练,旅行之举办,暑期之补习,美育之提倡,以至民众学校之附设,学生之各种课外活动”都有所改进,霍广河致力于创造名校的新生命。

后来者王兴瑞也传承了这样的和谐创新精神。1946年,在艰难地修复校舍的过程中,这位始终以学者身份示人的校长思考最多的是,他能做些什么?根据当时省教育厅当局对中等学校管教方针提出的“健康重于作业、管训重于教学、科学重于语文、身教重于口说”四大原则,王瑞兴也提出了广雅育人的四个目标:人格、健康、学问、乐群,这恰好又是和谐创新办学特色一次新的体现。训导方针不重惩罚而重启导,不主消极而主积极;为求学生身体健康,采取普遍运动制度;关于学生的学业,朝着“提高程度”这一目标前进;制定种种生活管理规则,团体化每个人的生活。

传承“和谐”的薪火,是广雅保持百年老校的名誉并不断传承与发展的终极秘密。黄永光在当了校长以后,先弄清楚了广雅的定位:广雅是一所百年名校,是标志性的、领前性的、优质的高中,至少在广州乃至广东省的教育中是这样的。同时,广雅又带有非常浓郁的传统文化学府的特质,这两者的融合有别于其他名校。“传统的文化学府与时代改革创新的领前性融合,是我对广雅定位的理解。”

“山同脉,水同源,树同根,校同魂。”广雅的发展需要传承百余年的血脉,而广雅文化的精髓体现在和谐教育的办学思想上。尽管风风雨雨,尽管人事更替,但广雅始终还是和谐的广雅。

校长在一所学校的发展过程之中,究竟承担着怎样的角色?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给出了最权威的答案: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其地位的重要性好比一个作战的团长,关系到千百人的学业前途,关系到国家与学术之兴衰。那么,作为灵魂人物,广雅的校长们又是以什么样的姿态苦苦经营这份神圣的职业呢?

1985年10月1日,这是一个全国人民都在欢庆的节日,《南方日报》特约记者吴剑豪采访了广雅中学的老校长卢炽辉,他也是广东教育界久负盛名的老教育家。已经离休三年的卢炽辉还挂着广雅中学“名誉校长”的头衔,他仍然每天到学校巡视,就连升旗仪式、眼保健操、课外阅读这样的问题,他都要亲自过问,鼓励学生们发扬努力拼搏的精神,为国争光。

满脸的沧桑也掩饰不住容光焕发的神情,卢炽辉意味深长地对吴剑豪说:“耕耘者的最大喜悦,就是在收获的时刻。今天看到学生们自立成材,我感到无限欣慰。”就在三年前,卢炽辉曾写过一首诗:“十年往事堪回首,历尽艰难志未休。欣喜新苗获新雨,俯首甘为老黄牛。”诗品人格,道德文章,在这首诗中得以充分体现。

这一年,卢炽辉被授予“广州市劳动模范”的称号。

这位最具代表性的校长大抵可以展现出广雅历任掌舵者们身上所具备的精神气质,无比投入,无怨无悔,又无所不能。50多年前,梁漱溟的会客厅里,也曾悬挂着一句话:“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他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东方思想、中华文化表达了改造广雅的大心宏愿。而事实上,他确实做到了。

校长不仅是学校的守护人,更是学生最忠实的呵护者。

梁漱溟在论及改造的十点办法时,还讲到了第十一点办法,他说:“还有一件,也是不可不注意到的,有很多学生,功课好,操行好,但是家庭贫寒,没有缴纳学费的能力,我觉得我们应该想个办法来救济这个缺憾。……这个意见,是改革的十点以外的一点。”

给予贫寒学子帮助,也是历任广雅校长传承的优良传统。1950年初春,卢动刚刚到广雅中学任职,一切之于他而言,都还是陌生的。一日,卢动在山长楼前突然遇见了一个叫周兆早的学生,只不过这一切都不是意外。原来周兆早年幼丧父,靠母亲含辛茹苦养大,家庭条件极为困难,但他不想因无法缴纳学费而失学,特意在这里等校长寻求帮助。卢动得知事实真相,二话不说,立刻带周兆早到学生注册处办理入学登记,一切费用缓交。周兆早入学后,申请到了甲等奖学金,免交学费之外还有12元的生活费,膳食与零用都有了保障。2001年,周兆早回忆起这段往事,感慨万千,他说,“卢校长对我的恩情只有母亲可比。”

冯肇光也是一位对学生呵护备至的校长,他唯恐自己的学生遭受半点苦难。1927年,冯肇光从法国留学回来,先后担任大学教授、广州市参议等职务,为人极为热忱。1940年,冯肇光接任广雅校长之时,广雅还在信宜水口村。当时,一位广雅的学生杨开雄被保送至国立浙江大学,但战时车船拥挤,一票难求。冯肇光便亲自备好公函,以便让他与车船总站交涉,以优先购票。同时又备了不少私函,请途上相知的朋友代为照应。

与现在很多只重视成绩的校长不一样,广雅的校长更在乎的是学生健康的成长。1956年,广雅的学生在晚上自修课下课的时候,都会看到校长卢炽辉来教室巡视,他不希望同学们过分用功而影响身体健康。尽管年事已高,卢炽辉依然每天按时到教室熄灯,乐此不疲地催促学生回宿舍睡觉。即将高考的时候,卢炽辉还会带领老师去昏暗的路灯下去规劝那些“开夜车”的学生,因为对于他来说,学生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学校,对于学生,广雅的校长们有着惊人的一致,他们始终在传承最好的文化和最优秀的品质。

1889年,当梁鼎芬将《拙酓》赠予朱一新时,赋文中还隐藏着一个秘密。右上角盖着“性刚才拙”的篆书体印章,意为“品性刚正,才能笃实”,他殷切地寄望朱一新传承其办学理念和育人主张。

这颇具仪式感的一幕定格在历史中,成为广雅历任校长一脉相承的开始。

1983年5月30日,广雅中学的前后两任校长卢炽辉、李宝辉与《广州日报》记者吴文辉谈起办好学校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领导学校,首先是办学思想的领导”。当年,“**”之后,广雅中学重新“上来了”,《南方日报》记者许文丹也撰文说道:“广雅中学改变面貌的关键一条,是建立一个团结坚强的领导班子。”

建校一百年后,广雅第40任校长孔昭炯在一个非常隆重的场合,大声地宣布:“我们要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扬广雅人的创业精神,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需要出发,不断探索开拓。”

广雅,一直在路上,但掌舵者从未改变过方向。

(二)首任女校长:不懈探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