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 第四节 想象表达 移情共鸣的策略(第2页)

第四节 想象表达 移情共鸣的策略(第2页)

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如何通过简单的介绍吸引游客?

如果你是一名文物工作者,你会用什么样的话来劝大家保护秦兵马俑?

现在你是一名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面对秦兵马俑,你会怎么说?

从文本对秦兵马俑的赞美,从国内外杰出人物对秦兵马俑的赞美,最后转化为学生代表不同身份抒发自己对秦兵马俑的赞美,教学至此,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抵达了对秦兵马俑这一艺术瑰宝的真情巅峰。

另外,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参与表演,把课堂当剧场,让学生当演员,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突破课文的重点。

例如,在讲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教师将此文改编成课本剧,利用成套教学幻灯片,将幻灯片的画面逐幅呈现在屏幕上。在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面前,学生争先恐后地抢角色配音表演,将小蝌蚪、鲤鱼、乌龟、特别是青蛙的神态、动作、语言一一展示,非常出色,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了解得清清楚楚。这样的课本剧表演,既强化了记忆,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享受,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再如教学《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课文,通过媒体制作的课件,自主学习理解相关段落。教师先要求学生从文中圈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掰、扛、扔、摘、捧、抱、追。要求学生各自通过操作看小猴子做的这些动作,再自己做做这些动作,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处。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用上“桃子、玉米、西瓜”等学具上台表演课文内容:小猴子掰玉米扛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摘西瓜抱西瓜,看到小兔追小兔,以及小猴子空手而归的扫兴样子,掀起了课堂教学的**。学生通过说说演演,深刻地理解了这些动词。表演的学生把“扛、捧、抱”等动作演得准确而传神,活灵活现。看的学生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这样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了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同时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

2。教学活动的开展

运用想象表达策略开展多媒体教学,可以从以下环节设计教学活动,即语言导入,媒体呈现,观察体验,展开想象,语言表达。

图6-3想象表达策略的教学活动过程

(1)语言导入: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预热。教师利用介绍相关材料、设疑提问等方式为媒体材料的呈现作铺垫,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准备状态,明确下一步的学习任务。

(2)媒体呈现: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媒体信息(画面、声音)呈现出来。

(3)观察体验:学生对媒体信息进行观察体验,体验越深刻,情感越丰富,想象的范围和深度也就越大越广。

(4)展开想象:在媒体信息的刺激下,学生展开想象。

(5)语言表达:用口头语言或者书面语言对想象的结果进行表达。

《清平乐·村居》

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地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教师首先让学生背诵最近刚学过的古诗《鹿寨》和《竹里馆》,再引导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描写了农村的自然风光。然后出示今天的课题,接着明确清平乐是词牌名,同时了解由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的演变,最后简介作者。

教师:农村在你印象中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他们住着茅草屋。

学生:美丽的地方。

学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练习朗读

教师:辛弃疾笔下的农村是什么样的呢?一起打开课文来读一读。

先指名读课文,评议是否正确、流利,重点纠正“乐”和“剥”的读音。再指名读,指出缺乏感情后听录音或范读。接下来重点让各小组自由读词,并告知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最后分为两个阶段评析朗读情况,评议是否读出了古诗文的韵味。

3。体会意境

多媒体展示词的插图。

教师:看着插图,说说看哪些词句你能读懂?

学生:我读懂了“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意思是说这个小儿子虽然什么事也不能做,但他也不偷懒。他趴在溪边自己剥莲蓬。他的腿左右摇晃着,扎着两个小辫,他轻轻地用手把莲叶放在地上,又轻轻地用手摘下莲子,那个样子真是可爱极了。

教师:说得真好,你不仅是在理解,还是在想象。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无赖”这个词的意思。

教师:看着插图,想象一下,你会看到顽皮的小儿子有哪些姿势?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