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 第二节 激情引趣策略(第1页)

第二节 激情引趣策略(第1页)

第二节激情引趣策略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人们对于有浓厚的兴趣的事物,记忆效果最好。单纯的记忆,本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例如,语文教学中汉字的学习,数学教学中九九乘法表的背诵,英语教学中单词和句型的学习,如果不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只是重复地机械识记,学生必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记忆的效率低下,记忆的保持也不会长久。因此,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运用一定的策略使学生对记忆内容产生兴趣并将兴趣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将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效率和效果。

基于多媒体的**引趣策略是指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以此来提高记忆的效率和效果的策略。

一、**引趣策略的作用

多媒体的很多特性,如跳跃的色彩、活泼的图片、精彩的视频、华丽的过渡等,都能够成功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点,显然已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因此,在多媒体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教师都对纷繁复杂的背景、活泼可爱的动画和异常华丽的过渡效果情有独钟,并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反复提到——多媒体的使用活泼了课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事实果真如此吗?

由多媒体产生的兴趣可以有不同的指向,既可以源自于对多媒体本身的新奇——学生只对多媒体课件上的小动物、小花边感兴趣;也可以是对多媒体所表现的学习内容的偏好——由于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丰富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第一种情况,或许可以达到一时的效果,这是由于目前,多媒体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还算是个新鲜的玩意儿。等到信息技术和经济高度发展,多媒体课堂成为常态课堂,学生对之就像对待现在的课本和黑板一样司空见惯,那么仅凭以上的一点小手段恐怕再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第二种情况才应该是我们所期望的效果——不是以多媒体作为孤立的个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是将多媒体与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兴趣指向记忆内容,这样的兴趣才不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褪色。

当我们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下面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兴趣维持下去。相比而言,兴趣的维持比兴趣的激发更为重要,实施起来也更加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不自觉地忽略了这一点,提到学习兴趣,都会在导入环节上大做文章,往往一堂课的前半部分精彩纷呈,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而随着教学的进行,课堂却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降温,虎头蛇尾。

除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之外,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最佳的心理环境同样重要。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学习,学习没有过重的负担和压力,才会对需要记忆的内容产生兴趣。轻松和谐的课堂既可以来源于非教学因素,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智力、能力等品质等的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整个教学基调的把握;教师和学生之间在长期相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等,也可以源自于教学本身,例如,在教学中贯彻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提供必要的“支架”,循序渐进,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态步入学习的门槛,沿着教师提供的“支架”漫步于学习的长廊,而不是在门前放一只令人丧胆的拦路虎。

因此,基于多媒体的**引趣策略有三个方面的作用:营造易于兴趣产生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以及维持学生对记忆活动的兴趣。

二、**引趣策略的设计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最主要的来源,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在前两章的教学策略中都曾涉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们与本章所阐述的以记忆为目标的**引趣策略各有不同的侧重。前面介绍的有关内容主要是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创造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对内容的兴趣;**引趣策略则在注意激发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之外还需关注记忆的过程,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活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避免机械重复的记忆方式所带来的枯燥感,以此来提高记忆的效率和效果。

下面,我们将重点阐述激发和维持兴趣的方式,并通过教学案例来说明在多媒体课堂中如何使用**引趣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1。兴趣产生和维持的方式

与其作用相对应,**引趣策略对于兴趣的激发和维持也有三种方式,分别是:运用多媒体营造出易于产生兴趣的心理环境;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运用多媒体设计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维持学生的兴趣。如图5-3所示:

图5-3兴趣产生和维持的方式

(1)运用多媒体营造出兴趣易于产生的心理环境

在心理环境的营造上,多媒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轻松协调的教学基调和降低教学内容的认知难度上。

提到教学基调的营造,大多数教师通常会想到在课堂上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这在语文课堂上较常见。如在《荷花》一课中,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教师播放了一段舒缓的古筝演奏,不但调动了学生朗读时的情绪,体会到荷花之美,还引发了学生的愉悦心情,让学生带着放松的心态投入到朗读当中。但是,不是所有类型的教学都适合播放背景音乐,这需要教师审时度势,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

除了可以从听觉上使学生产生放松愉悦的心理状态,视觉因素,如课件画面的风格也能够影响到课堂的心理环境。活泼的风格可以使课堂充满欢乐,婉约的元素使学生们心情平和,这些都比严肃古板的画面能给课堂带来更多的创造性和活力。

提供学习所必要的“支架”,避免由于学习目标高不可攀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心理,使学生获得能够轻松驾驭学习内容的自信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这主要是利用了多媒体能够提供直观形象经验的特性,降低学习内容的认知难度,避免学生的认知困难。

如在数学课《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如何计算长方体方体的体积,在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边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的基础上,在多媒体课件中将长方体分成若干个边长为1的正方体。在课件的演示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对不同长方体图形的观察,最终得出规律: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

这样,学生在宽松而自信的心理状态下学习,自然而然地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影响到记忆的效果和效率。

(2)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经验,运用多媒体设计精彩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一点,在前几章中已多有提及。但是,如果仅凭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图片、动画、视频或者情境,只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的作用。虽然,注意是通向记忆的必经之路,但是学生高度关注着多媒体大屏幕并不意味着学生正在对多媒体课件上的教学内容进行记忆。攻破记忆的城池从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重复,重复对任何内容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记忆方法,这并不因为多媒体的出现而改变。然而,机械重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没有丝毫帮助,就算学生前期对于多媒体的呈现产生了兴趣,也会在此过程中消磨殆尽。经常可以在英语课堂上看到类似于这样的场景,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一只可爱的小绵羊,告诉学生这是sheep,然后就开始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sheep——s-h-e-e-p——sheep。的确,学生对可爱的绵羊可能会产生兴趣,但对这样的教学,定然毫无兴致。因此,我们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依托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经验,设计出精彩有趣的教学活动,再运用多媒体将之表现出来,让重复也变得“饶有趣味”。

例如,在英语课《clock》中,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学会用类似于“It's6o'clock。”这样的句型来表达时间。据此,教师设计了“猜一猜”的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呈现Tom早晨起床、吃早饭、上学、放学等切合学生生活经验的场景,让学生运用相应的句型来表达现在几点了。不仅如此,教师还充分利用了小学生爱表现、好胜的心理,在组间进行比赛,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这样,在不同的场景中,学生对“It's______o'clock。”这个句型进行重复地操练。同一句型的反复重复,却因为情境的变化而产生了千变万化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不知不觉就达到了记忆的目标,同时也因为对活动的兴趣,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和效果。

(3)运用多媒体设计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维持学生的兴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