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教学课例 > 第二节 评价的内容(第3页)

第二节 评价的内容(第3页)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图片处理中,清晰是最基本的要求,建立在此基础上,要考虑图片要突出被观察事物特征的效果,并且要选取特征典型、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图片。

对于声音来说,应该把握下面的原则:课件中的声音清晰稳定,音量大小适中,语音发音准确,音乐情感色彩丰富。声音的处理和图片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首先要保证音质清晰稳定,在此基础上,要考虑所选取的音乐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音乐的情感基调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如讲授古典题材教学内容时,尽量避免使用现代流行音乐;在选用音乐的时候首先要对音乐的基调进行定位(悲伤、喜庆、悠远等),在这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音乐。

对于动画和视频来说,应该把握下面的原则:课件中的动画与视频画面清晰,长短适中,能够突出被观察事物的运动、发展特征。在课件中,首先要保证动画与视频画面清晰,还要注意使用的长度以及剔除无关信息,例如,一堂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给学生们讲授《秒的认识》,老师首先给学生们播放春节联欢晚会中倒计时的视频,但是教师没有对截取下来的视频进行处理,视频持续了将近3分钟,在视频的开端部分有很长一段是晚会文艺演出的内容,只有最后半分钟左右的时间是倒计时的场景。老师的创意很不错,通过生活中的场景来使学生感受“秒”这一抽象概念,但是没有对素材进行细致地处理,剔除无关信息,学生们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观看联欢晚会,而不是最后展现的倒计时的场景。可见,在选定素材内容之后需要对内容处理以使其适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

2。课件界面设计

正如上文中论述的,素材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原始材料,这些原始材料中的视觉材料都要在多媒体课件界面中加以体现。因此,课件界面设计是教学课件评价中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课件界面设计的评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图、特技、组合以及美观效果。

首先,课件界面设计评价中在对其构图效果进行评价时,应该把握下面的原则:界面突出教学内容,无明显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无关因素。学生的感知特性是界面构图中的基础,要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有针对性地突出教学内容,处理好内容对象和背景间的对比反差关系。对象和背景的反差包括颜色、形状等方面,这些反差越大,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突出而被优先感知到,此外,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更易于被别人感知。因此,在界面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反差来突出所要强调的特征。有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过于简单,在课件中经常会着重考虑体现其活泼性。常见的做法是在界面上添加花边等效果,甚至还会出现。gif格式的动态花边的情况。这些花边通常与教学内容没有任何实质性联系,却比教学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经常成为分散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其次,课件界面设计评价要考虑特技效果的应用,要关注以下方面:课件采用合理的方式或特技效果呈现教学内容,有助于吸引学生准确、快速观察。现在的许多课件制作工具都提供了界面之间切换的各种特技效果,可以让教师更加灵活地切换界面,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教学课件中如果特技效果应用过多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的课件中的各种特技效果的应用过于频繁,会给学生眼花缭乱的感觉,让学生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上。

再次,课件界面设计评价要考虑组合效果,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面:课件中的多种素材搭配合理,风格统一,有助于吸引学生理解和体验。在对一线教师的课件进行分析时,我们经常发现,教师们经常在同一多媒体课件的不同页面中采用不同背景颜色,并对其采用不同的过渡和渐变效果。这种处理方式是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验的,会使整体风格差异过大,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适应不同页面的配色和过渡风格,不利于学生把精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最后,课件界面设计评价要考虑美观效果,要把握以下一些原则:课件界面美观大方,色彩搭配观感舒适、不易造成视觉疲劳。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春雨》一课时,课文中的“飘在果林,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是教学的重难点。受生活经验的限制,绝大多数学生很难理解“蒙蒙细雨点红桃花、染绿柳芽”。教学前,教师在网上查找了一些关于《春雨》的课件,都是整体地播放雨中树、花的样子。在使用这个课件后,教师问学生:“把‘点红’和‘染绿’这两个词调换一下是否可以?”学生表示不同意,但又说不出正确的原因。课件中笼统地播放下雨的景象,不能有针对性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想象不到花红柳绿的样子,没能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于是在对第二个班授课时,教师重新设计了课件,制成精美的动画片:雨水滋润着大地,柳树根吸收了充足的水分,慢慢地,桃花一朵一朵地绽放,柳枝长出嫩绿的柳芽……此课件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有动画都先快后慢,先整体再局部,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学生清楚地看到植物的生长变化,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而后教师问学生:“把‘点红’和‘染绿’这两个词换一下是否可以?”大部分学生能说出正确的理由:因为我观察到课件中的桃花是一朵一朵地开的,所以是点红桃花;而柳叶是一片一片地长的,所以是染绿柳芽。

课堂教学正是通过这样的修改才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修改课件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不断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过程。

四、教学活动

通常情况下,教学活动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过程及其方式。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内部关系和结构主要表现为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互动。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教学课件的使用和教学内容的传递同样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实现的。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时,除了要对教学内容设计外,还要对相应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把教学课件应用的过程同教学活动的设计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平移和旋转》,首先,教师用小动画展现了一系列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如火车沿着铁轨前进、门转动、方向盘转动、孩子从滑梯上滑下等;其次,教师首先让学生模仿图片中的现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要点,然后让学生来做出各种平移和旋转动作;再次,教师启发学生来发现和总结平移和旋转的特征,鼓励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从数学定义和概念的角度来给学生讲授平移和旋转的数学特征,实现了学生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转变。本节课中,教师最成功之处在于,不仅仅让学生观看小动画,把学生的观察过程与让学生模仿动画的活动相结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到位。

课堂教学活动是多媒体教学的实际展开形式,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时机、节奏和互动三个角度来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下面分别论述这几方面内容的具体含义:

首先,媒体呈现的时机,主要是考察教师是否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情况下为学生呈现教学媒体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或任务去观察课件。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观察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突然呈现媒体信息,使得学生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条件下观看媒体内容。也就是对媒体呈现的时机把握不当。媒体呈现的时机应该在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情况下或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媒体应用要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流程,与媒体呈现后开展的教学活动相结合。要把握媒体呈现的时机,教师需要明确不同阶段的多媒体应用的方式和作用。

例如,一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百分数的意义》,在本课的导入环节先带学生进入奥运植树主题,向学生展示了一组树木成活的信息,将学生带入认知冲突中去,激发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课件中使用了几组百分数资料数据,如悉尼奥运会,中国金银铜牌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多少、秦皇岛体育中心的座位数等,紧紧围绕本课一开始就为学生创设的奥运主题,让学生自觉地融入情境中,随着情境的不断深入而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位老师从日常生活中抽取了牛奶的配料比例及衣服的标签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实际中去寻找百分数,拉近了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感。可见,媒体呈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和方式,教师应把握不同教学阶段中呈现多媒体材料的时机。

其次,媒体信息呈现的节奏,主要是考察教师是否能够合理控制多媒体课件的演示速度和媒体信息量,使演示速度与学生接受速度基本一致。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的信息量过大,学生们会有应接不暇的感觉。我们经常会批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称其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拔苗助长;而多媒体教学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这里面就存在了“度”的掌握的问题,如果不考虑信息呈现的量,就会出现一线老师所描述的由“人灌”到“机灌”现象,而且程度更为严重。

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一篇介绍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效率的各种因素的文章,其中列出了8种因素,详细地对教学容量进行了论述:“课堂教学容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数,量过大,学生受不了;量过小,学生吃不饱。因此,在保证完成教材规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随时调控教学容量。课堂着重调控以下三量:一是授出量,即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应围绕重点加以取舍,以保证重点信息有足够的教学时间;二是训练量,即学生接受训练的量,必须围绕重点设计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注意典型性、类型性,避免重复;三是活动量,即学生的脑、手、口、眼、脚、身等各部位的活动量,包括师生双边活动,学生多边活动。”[1]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教师最需要考虑的是授出量,教师在追求教学信息量提升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减少学生的认知负担。教师设计多媒体的意图本来是想增强学生感知印象,激发其情感体验,但由于出现使用不当的情况,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播放节奏太快,学生还没来得及去感知或者情绪还没调动起来,课件就已经进入下一个内容了,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学节奏,适时适量地应用多媒体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媒体信息呈现过程中的互动,主要是要考察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合理开展讲解、提示、提问、点评、示范等辅助性活动。新课改以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不能片面地、过分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起到主导作用,达到主导和主体相结合,进而实现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来让课堂“活”起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给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机遇,而互动教学既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作用的能力,成为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勤于质疑、乐于接受、善于合作、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而言是有意义的或易于引发其体验和联想的问题。换言之,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各种与他们有关的现实问题或经历将来可能会遇到的真正问题的情境。多媒体技术能够虚拟现实的仿真性,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需要、体验和联想,有助于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例如,在一节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给学生讲授《Doyoulikedolls?》一课,教师以一张生日蛋糕图片引出了班上“××同学生日”的情境主题,结尾处还创设了“圣诞老人”到来的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在学习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和情感。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充分地进行互动,按照老师的指导熟悉和练习句型。

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控制好多媒体呈现和应用的时机、节奏,把握课堂互动过程对于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提升必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总体有效性

上面分别论述了多媒体教学评价的四个重要方面:应用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件以及教学活动。上述四个方面是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建立在对上述几个方面评价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总体有效性”进行评价,让教师们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总体效果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因此对总体有效性的评价可以认为是对上述四个方面评价的综合和升华。借鉴“有效教学”和“教学有效性”的已有研究成果,多媒体教学总体有效性的评价应从三个方面加以衡量:效果、效率和效益。与其不同的是,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它们有着对应的、特定的含义。

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层面:主要是指教师利用多媒体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记忆、理解和体验水平,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可见,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是针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传递。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实现是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得以实现的前提。

多媒体教学的效率层面:主要是指教师利用多媒体提高了学生的接受和反应速度,扩大了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量。效率层面主要是从时间角度考虑多媒体教学较之于常规教学的优劣程度。

一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课文《詹天佑》,在课文中有一处介绍“两端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尽管课文中有对两种方法的文字阐述,但是仍然比较抽象,学生无法理解,以前教师们上课的时候通常都要在这里耗费很长时间,学生们还达不到理想的理解效果,然而这节课的老师采用了新的方式,用动画演示配合解说词的方法,分别给学生讲授了这个难点,通过这样的处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演示之后学生们还能针对这个难点提出他们的看法。

一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对称》,教师在多媒体应用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先呈现图片的一部分,让学生发挥想象来猜测事物的整体。教师使用PPT出现几个对称图形的半边:蝴蝶、蜻蜓和树叶,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图形。学生猜对以后,教师使用PPT的动画效果,用展开的方式出现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让学生能够观察到,对称图形两边能够重合,完全相等这一特点。这一动画不仅展示了两边相等的特点,还突出了对称轴的作用,使用很恰当。配合教师的提问和讲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一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秋姑娘的信》,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特意将课文标题“秋姑娘的信”设置了成了彩色,让学生对多媒体课件所显示的标题进行观察,并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联想,既让学生明确了本课将要学习的主题,加深了印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分析力,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应用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件”以及“教学活动”都是相对具体层面的评价内容;“总体有效性”是对课堂整体效果的比较宏观层面的评价,它分别体现在“应用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件”以及“教学活动”中,对“总体有效性”的评价能够给教师整体方向上的引导,对于教师改进多媒体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秦国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素分析。中国教育报,1996-11-19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