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教学课例 > 第二节 直观表现策略(第1页)

第二节 直观表现策略(第1页)

第二节直观表现策略

直观表现策略是指教师运用多媒体表现学生难于发现、难于理解、难于想象的事物和情境,借助直观的媒体材料,让学生能够完成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对“形象”的依赖较强。例如,低年级儿童在学习apple、pear、peach等单词时,如果在出现文本的同时展示相应的形象,如苹果、梨和桃子的图片,学生学习的效果优于单纯教学生学习拼写、记忆单词汉语意义的方法。因为文本和图像的结合使学生通过视觉刺激直接建立单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继而可以清楚地辨识不同的词所代表的意义。从信息加工角度说,可以理解为学习主体运用表象、直感、想象等形式,对学习对象的有关形象信息,以及贮存在大脑里的形象信息进行加工,从而从形象上认识和把握学习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形象思维方式是小学生接受信息非常重要的方式,因此,直观教学也就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直观表现策略的作用

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直观教学方面,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1。借助多媒体丰富感知对象,提供思维凭借物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多真实的事物和情境学生往往无法在课堂上一一体验。此时,就必须借助表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不断帮助学生唤起和加工原有的表象,建立新的表象。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越具有概括性,越能发现规律性知识。因此,教师需运用各种直观形式,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为学生提供感知对象,丰富学生的表象。有了定量的感性材料,才能在大脑中留下鲜明的映象。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跨越时空界限展示与知识内容相关的直观事物或情境,强化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维凭借物。

小学生的人生阅历尚浅,某些时候可能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表象积累和相关经验,而对知识的学习造成障碍。此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展示准确、全面的感性材料,将这些难于发现、难于理解、难于想象的事物和情境再现出来,在某种意义上将教学内容有关形象搬到课堂,赋予了抽象的知识以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补充、增加学生缺乏的相关经验。

例如,像前面多次提到的《花钟》这节课,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花如何形成“花钟”不能理解。因为文中提到的一些花学生可能见过,如牵牛花、蔷薇花、万寿菊。但更多的花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不曾见到的,像午时花、烟草花、月光花等,所以对其开放的时间就更不了解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从未留意过花开的时间,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有花“开”和“谢”的经验,而没有“几点钟开”的认识;这节课的内容也不可能通过提前组织学生真实观察或课上动手实践来弥补学生经验的欠缺,所以,借助多媒体直观表现成为本课教学的必需环节。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文中提到的各种花的图片,让学生首先补充头脑中缺失的表象,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借助于媒体的直观表现功能,使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进而感受、理解为什么牵牛花像小喇叭,为什么形容万寿菊要用“怒放”一词等。

2。借助媒体突出关键特征,引导学生注意

某些情况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必须对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再现和深加工,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丰富学生原有的感知材料和有关表象。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形式多样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呈现方式再现材料。也可以通过改变其颜色、大小、动静等对比方式扩大事物、事件的有关特征,使其关键特征明显化,通过变换媒体组合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感官刺激,在变化中呈现对象,继而丰富其视觉、听觉等表象为思维提供多元的加工材料。

例如,在《认识周长》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了PPT的动画效果,使用动态出现的方式将矩形操场、帆船型班徽等物体的周边框出来,加深学生对周长这个概念的感知和理解。《认识分数》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组长方形的图片,对这些长方形进行横、竖、斜等不同方式的平均分,并用不同的色彩代表其中的一半,让学生通过观察这几个图形,对这些图形进行简单的比较,掌握一个图形可以平均分成两份的四种不同的分法。同时利用多媒体的技术特性,对不同的分法用不同的色彩进行处理,通过对比突出“平均”,帮助学生理解“二分之一”这个概念的意义。在《body》一课的教学中,新授本课中与“body”有关的单词(如ear、eye、nose等)时,教师设计了缺少耳朵的小狗、缺少眼睛的熊猫等形象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和单词符号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单词的记忆。另外,还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形成了老鼠和熊猫、猪和猫等动物形象的对比,如猪的nose和猫的nose的对比等,突出了动物形象特征的对比,引导了学生的注意,加强了学生的表象操作。

3。借助多媒体展示过程,降低认知难度

多媒体还可以展示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形成视觉表象序列,理解过程中所蕴涵的关系,降低了认知的难度。例如,《圆柱的认识》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圆柱体各个组成部分的数量关系,运用课件动画将一个圆柱体逐步展开成为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形,帮助学生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用分解出的圆形在长方形的一条边上滚动,用动画展示定理的内容——“长方形的两条边长中,一条的长度等于圆柱体的高,一条的长度等于两个底面的周长”。这样,将学生难于在头脑中完成的过程在屏幕中展示出来,把抽象知识形象化,使其建立更加清晰深刻的表象,为思维理性化提供了条件。

二、直观表现策略的设计

1。直观表现的方式

课堂中教师一味说教,会带来单一听觉负荷造成的枯燥感,继而使学生疲劳厌倦。此时,可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相关意义情境,将教学内容有关形象搬到课堂。借助于媒体直观表现的优势,让学生在教学情境的体验中,进行表象的操作和加工,促进思维展开。

(1)多媒体表征事物情境,丰富学生的属性表象

在儿童学习中通过挂图学习是很多专家们提倡的,教师常常需要借助于一些实物来刺激学生的感觉,建立事物与知识之间的关系。然而,简单的实物固然有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可以提供实物原型。例如,讲到apple,可以拿一个真的苹果帮学生建立事物表象,可是如果是tiger、lion,则多媒体可以通过图像简单快捷地表现所需要的事物,揭示其基本属性,使外部刺激由单一变为多元。运用清晰生动的画面,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上来,让学生将事物形象与文本知识相对应,最终达到建立事物属性表象、内化知识的目的。

(2)多媒体表征运动情境,丰富学生的运动表象

多媒体形式多样,可以改变过去单一文字或孤立静止图形传递的局面。通过其放大缩小、变色、闪烁、运动等技术手段,化静为动,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激发学生全身反应。在直观性、趣味性和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下,通过观其形、辨其色、听其声、会其意、记其义、发其音来整体学习,这种环境能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与难点,有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多媒体表征事件情境,丰富学生的过程表象

多媒体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创设事件性情境,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形成视觉表象序列,利用情境的系统性促进思维的条理化。例如,在第一章提到的《守株待兔》这节课中,教师有意识地借助Flash动画和表现情节变化的组图,帮助学生借助视觉形象形成事件的连续表象,并进而形成有逻辑的语言来外化。这样,通过多媒体信息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

2。教学活动的开展

运用直观表现策略开展多媒体教学,可以从以下环节设计教学活动,即语言导入,直观呈现,引导观察,交流互动,总结提升。如图4-2所示。

图4-2直观表现策略的教学活动过程

(1)语言导入: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预热。教师利用介绍相关材料、设疑提问等方式为直观感性材料的呈现作铺垫,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准备状态,明确下一步的学习任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